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養老金空賬危機來襲

你敢不敢自己決定養老金的投向?私有化是否意味着政府可以撇開責任?

隨着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中國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資金的缺口成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從「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1985年)到「只生一個好,政府幫養老」(1995),到「養老不能靠政府」(2005年),再到「推遲退休好,自己來養老」……網絡流傳着一系列報紙截圖,網友們紛紛感嘆養老看來只能靠自己了。

不得不說的是,這些調侃文字真實反映了普通民眾對養老的擔心:養老金不能按時足額發放,擔心因缺口國家會強制推遲退休年齡,擔心政府不再養老而讓自己賣房「以房養老」。

2012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規模已經接近3萬億元,養老金空帳危機愈演愈烈。「自我養老」靠譜嗎?你敢不敢自己決定養老金的投向?私有化是否意味着政府可以撇開責任?

「自我養老」靠譜嗎

「25歲工作,不交養老金,每月存500元,這樣30年後,總計可得381203.44元,存5年定期可得利息90535.82元,分到每個月是1508.93元。再等5年拿自己存的退休金,每月就可以得3376.23元,而你的本金還是38萬多元。咱養老再也不用麻煩國家啦!」近日,一篇有關「月存500靠自己養老」的帖子再度引發了人們對於養老金的關注。

不過,這種「自我養老方式」在專業人士看來「漏洞百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勞動關係研究所所長常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這種算法肯定是不科學、不合適的。」

「『自我養老』的算法太單純了。」常凱表示,因為利息並不是一個定數。變動中的利息很難保證「自我養老」中提到的退休後能拿到的錢數。

常凱認為,作為老百姓,用「自我養老」替代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自我養老』中的這種算法不科學,無法保證退休後能收益那麼多的錢。一旦風險出現的話,公民個人是毫無補救辦法的。二是即使發生通貨膨脹,社保基金有一定變化,但有一批專家在想辦法讓其能做到增值保值,怎樣可以規避風險。這些都不是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總之,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安全性要比『自我養老』的安全性高得多,所以社會養老保險與『自我養老』不能簡單進行類比。相對來說,個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還是更有保障。」

不過,常凱也指出,如果公民個人加入社保,自己再買一些商業養老保險,或者再存些錢,這種做法是可以提倡的。「政府的、個人的、包括有些企業年金,這樣多渠道的保障可以共同來做,不衝突。所以養老模式不要走極端,可以多參照國外的養老模式。」

「自我養老」之所以在網上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是因為這裏面存在着更深層次的問題。常凱說:「網友為何會提出『自我養老』?恐怕目前的問題就是這些人對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險不信任、沒信心。現在養老金存在缺口、延遲退休年齡等問題加在一起,促使人們想辦法『自救』。『自我養老』的提出,給我們的警示是:如何進行養老制度的完善,如何提升老百姓對養老制度的信心。」

中國養老金空賬危機來襲

養老最怕什麼?恐怕莫過於「人還在,錢不夠」,不過這個問題卻越來越成為現實。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有19個省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收不抵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達到2.95萬億元,比2011年空賬缺口擴大了240億元。

而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推測,截至2012年底,中國養老金備付能力僅為154%,只夠支付一年半,據此判斷中國養老金隱性債務的規模肯定大於20萬億。

中國養老金制度最初是針對城市公共部門員工所制定的以慷慨的固定收益為分配的制度。隨後發展成為擁有三柱式養老金體系--基本養老金(強制性養老保險,由城鎮企業及員工共同繳納)、個人賬戶(員工繳納8%)以及企業年金或私人退休金(實際情況鳳毛麟角)。

隨着人口快速老齡化、養老基金淨投資回報不足、未覆蓋農村人口、監管缺陷以及安全網不夠,這些都威脅到養老金制度的長期可行性。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3億,但同時每年有3800多萬人中斷繳納養老保險。

華爾街日報表示,不到二十年後的中國將擁有3.4億老年人口。屆時中國退休人口數量將較目前增加一倍,可能成為全球養老金負擔最重的國家。

按照目前形勢發展,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社會保障體系負擔。通過對比外國養老金制度,並考慮中國經濟特色,在養老金制度改革中,可以尋找公共和私有制之間的平衡點,並鼓勵養老基金逐步私有化。

他山之石:和最糟糕的最像最好的學不來

全世界的養老金體系所使用的方法多種多樣,成功程度各不相同,旨在盡力並實現為民眾提供舒適退休生活的共同目標。在嘗試改革中國的養老金體系時,了解全世界其他成功和不成功的養老金體系至關重要,以效仿好的,避免其他國家已經歷過的錯誤。

美國養老金體系為公私混合體系,由兩個核心部分組成,社會保障和個人退休賬戶(IRA),如401K。

美國體系的優勢在於,通過公共和私有基金相結合來為退休人士提供高標準的生活。不過,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第一是人口轉變和人口老齡化,這些問題中國也有,其將導致養老金體系公共部分的融資缺口不斷擴大。第二是401K體系的個人投資靈活性過高,由於投資少或投資選擇欠佳,可能會使很多人面臨退休時養老金不足的困境。

希臘的養老金體系被廣泛認為是全世界最糟糕的養老金體系,也是眾多嘲笑的對象。數萬已去世的希臘人死後仍多年接受養老金支付。

希臘養老金體系不可持續、不公平且效率低下。由於養老金體系的負擔由政府承擔,其也不具備財政可持續性。一旦經濟陷入衰退,養老金體系遭受三重影響衝擊。

該體系也不公平且缺乏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口轉變所致。在對該體系進行改革或瓦解之前,更年長者人群將獲得更高的收益金,而更年輕的人群將不得不增加供款或獲得的收益金越來越少。如果把希臘的名字遮住,仿佛發生在身邊。

瑞典的養老金體系是當今世界最成功的養老金體系之一,成功經受住金融危機及其自身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考驗。

瑞典養老金體系的公共部分和私有部分之間較為均衡。這就實現了強大的保障網絡,但同時未給政府預算太大壓力。並且在兩大支柱範圍內,瑞典的替換率約為60%,意味着平均收入者在退休付款中可收到其一生平均月薪的60%;美國和希臘負擔累累的養老金體系則為領取養老金者分別提供78.2%和95.7%的養老金。

儘管瑞典的養老金體系可能是追求的典範,但中國要在中短期內達到此種狀態仍不可行。在中國進行養老金體系全面改革之際,作為人均GDP依然很低的新興經濟體,中國也許與智利這樣的國家有更多共同之處。與中國類似,智利也屬於新興經濟體,也面臨人口老齡化和社會收入不平等的類似問題。

智利對其養老金體系進行全面改革之後,成為世界上私有化程度最高的養老金體系之一。智利所創建的體系主要以個人私有賬戶為基礎,由20個指定的養老金基金管理人進行管理。只有少量基礎團結養老金資金來自全民稅收,從而為65歲以上的部分人群提供基本養老金。

中國在智利養老金問題上所要汲取的主要經驗是,從公共體系向私有體系的過渡過程。通過向固定供款體系的轉變,智利成功鼓勵個人為自身退休而儲蓄。

推進私有化並不意味撒手不管

過於強大的公共體系比如希臘,不僅會導致政府供養退休人員的負擔過於沉重,也會消除個人供款並規劃自身退休生活的積極性。相比之下,私有化程度過高的體系比如智利,未提供足夠的保障網絡,導致很多退休人員在年老時無法供養自己。在考慮私有化程度問題時,中國尤其要吸取智利的經驗。

因此中國從關注國際案例中汲取的一個重要經驗是,在養老金體系內實現公共和私有體系穩固均衡的重要性。

鑑於中國的社會經濟屬性,對中國而言,公共和私有二者的均衡特別棘手,也特別重要。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人均GDP位於世界中等行列,獨生子女政策使出生率驟然下降,導致人口迅速老齡化。政府對於既要擴大覆蓋率、又要實現高收益基本已經無能為力。

為解決這些問題,收入差距較高以及通脹壓力導致銀行儲蓄並不能帶來穩定高額的收益,意味着儘管儲蓄習慣特徵明顯,但無法負擔舒適退休生活的年長者人數估計仍居高不下。

中國將從其養老金體系私有化程度不斷提升中獲益,以降低未來數年政府的負擔。通過遵循智利的前例,設定基金限制、強制採取保守投資策略從而減少風險、通過激勵個人從一個體系轉向另一個體系的方式,同時也能夠對改革加以控制。

但這並不意味着政府對養老金體系的徹底撇開責任。就像瑞典的模式,由政府為該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但把絕大部分供款負擔留給個人和企業。但私有化程度不斷提升的進一步挑戰是,為管理養老金儲蓄建立牢固的基礎設施,包括尋找靠譜的私有投資基金,並制定充分的監管措施。

能夠吸取的另一個經驗是,必需對為個人養老金計劃提供的靈活性程度加以控制。希臘養老金體系因為個人在資產配置方面無話語權,因此個人經常覺得並未直接擁有其養老金,沒有為養老金供款的積極性;有很多階層的希臘商人由於要避稅並未向政府申報。

相反,過於靈活,如智利體系和美國的401K,可能會導致個人因投資決策不佳而損失即使不是全部但也是很大一部分退休金。因此,合理制定製度的靈活性,以在不以犧牲穩定性為代價的前提下允許一定的投資自由性也是必要的。

以現在政府主導模式,空賬危機已經難以避免。當然,推進養老金體系的私有化只是養老金改革的一部分,還需要建立強大的保障機制,更為透明的監管機制等。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109/362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