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買房移民成新寵 國內體面工作移民後只能養雞

提要:去年年底,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聯合發佈的中國第一部年度國際移民報告—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披露,當下,中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潮」。

近日,電影導演賈樟柯的一條微博引發了熱議。他在微博上寫道:昨天聚會才知道,在座的十幾個朋友除了我以外,都辦了或正在辦移民手續,這讓我非常震撼。寥寥數字的微博隨即引發了網友數千次的評論與轉發。

去年年底,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聯合發佈的中國第一部年度國際移民報告—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下稱《報告》)披露,當下,中國正在經歷第三次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潮」。僅2011年一年,中國對世界幾個主要的移民國家永久性移民數量超過15萬人,其中在美國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人數達87017人,在中國國際移民總數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雖然移民在近些年來對於中國人已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但組成移民的群體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報告指出,目前,投資客已經成為中國海外移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中產階層和新貴階層正成為這輪「投資移民」時代的主力軍。

邁斯林移民集團總裁李旭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些年來,感受最深的變化便是中國海外移民的組成部分變了。「5~6年前,移民群體主要是受教育水平比較高的技術移民或者因為親屬在海外的姻親移民,或者因工作關係而移民,而最近3~4年,投資類移民明顯增加了。」

中產階層成移民主力

針對第三波移民潮中的主力,《報告》指出,這一群體的共性便是年齡普遍在30~40歲,很多人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已在國內積累了相當的財富,屬於社會各行業的佼佼者與引領者。因此,《報告》得出的結論之一,與個人淨資產超過1億元的超高淨值企業主—也就是社會普遍定義的富豪相比,中國移民人口中,中產階層已成為當下海外移民的中堅力量。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的從事移民工作的人士表示,其經手的客戶主要以30~45歲的群體居多,其中不乏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甚至還有不少在社會上打拼後小有積蓄、有家有室、40歲以上的民營企業家。資深移民專家張躍輝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與技術移民不同,投資移民需要一定的資產積累,甚至是一些管理經驗,因此年齡段較多集中在中年。

記者也曾以潛在移民者的身份參加了一次在上海由某移民機構舉辦的美國投資移民項目EB-5的投資說明會,與會者以衣着樸素的中年夫婦為主。在項目推介過程中,他們行為低調,時而認真記錄,時而相互低聲交談,很少公開提問,只是私下與移民顧問交流。記者試圖與他們進行簡單的交談,但後者以私隱為由婉拒。

李旭也指出了近三四年來投資移民組成的年齡變化。經驗顯示,投資移民以35~55歲左右的群體為主,其中,私營企業主、企業高管的人數占近90%。

買房移民成新寵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移民海外的人數超過15萬,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家移民中介機構了解到,儘管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移民政策收緊,但也難擋中產階層海外移民的積極性。

在張躍輝看來,當昔日頗受歡迎的技術移民成為政策收緊的犧牲品後,花錢買房、走投資移民的道路成為當下中產階層移民的主要方式。

這一點也得到李旭的認同,「自從歐洲買房移民的政策出台後,海外移民的年齡段明顯往下延伸很多,因為這不需要投資人有管理經驗或者商業背景。所以年齡覆蓋的區間明顯比以往大。」

張躍輝稱,目前較為火爆的買房移民目標國都集中在歐洲,以拉脫維亞、塞浦路斯、葡萄牙、西班牙、希臘最為典型。在這5個國家中,買房移民門檻最低的是拉脫維亞,除首都以外地區,僅需7.5萬歐元起。最貴的則是葡萄牙和西班牙,需50萬歐元起。

不過,即便是在投資門檻相對較高的葡萄牙,依舊不乏中產階層移民客戶。「葡萄牙政府規定,買房移民50萬歐元起,且不允許貸款,加其他費用估計要500萬元人民幣起價。」張躍輝說,「現階段已在葡萄牙當地看房的中國人有100組左右。去年據不完全統計,有1000多組家庭已經申請買房移民,預計今年這一數字會超過1500組。」

李旭說,以歐洲買房移民為例,家庭年收入水平在100萬人民幣左右其實都有機會考慮買房移民。而另一種買房移民的申請者往往在中國有一套以上的房產,會考慮賣掉一套進行移民。「這種情況在北京、上海居多。有些人看似收入水平不高,但因為手上有多餘房產,也會考慮移民。」

李旭指出,歐洲買房移民政策對中國人最大的吸引在於沒有居住的要求,因此,這一群體在多了個身份之餘,依舊可以在國內工作、生活。「當然,公司也會安排一些代租服務。尤其在葡萄牙、西班牙等旅遊地區,當地房產的租金回報率在3%~4%左右。目前,歐洲房產價格很低,在有穩定回報的條件下,隨着當下歐洲經濟的回暖,歐洲房產還有很大的價格上升空間。」李旭告訴記者。

專門為移民提供律師諮詢服務的小邱告訴記者,即便在投資移民政策有所收緊的美國,花50萬美元投資加州的一處房產,拿個移民綠卡也是一個很熱門的選擇。「儘管移民離最終入籍還有一些要求,但不少客戶覺得拿個移民綠卡也很值得。」小邱說道。

子女教育成首要考慮

針對一波波中產階層移民海外的原因,《報告》分析認為,我國海外投資移民多集中在房地產、外幣存款和股票等領域,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尋求更優秀的教育資源、更安全的投資環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這一點也得到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的移民工作人士的認同,子女教育在所有原因中位居第一。一位專門從事加拿大投資移民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這些移民客戶的孩子多數處於22周歲以下受教育階段,因此,為子女尋找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是這些中產階層移民的主要動力之一。

張躍輝也告訴記者,其公司所做的移民原因調查中,教育是排在首位的考慮因素。「不過國外沒有學區房的概念,因此,這些擁有適齡求學階段孩子的移民家庭往往傾向於在配套設施齊全的富人區購房。」張躍輝說道。

在李旭看來,其集團經手的客戶多數會考慮通過移民提前給孩子解決身份問題,方便孩子在國外接受教育、工作,有機會在國外發展。

當然,除了子女教育的考慮因素之外,完善的養老體制、嚴格的食品安全機制以及鮮有污染的環境等都是中產階層在移民時頗為看重的因素。此外,多樣化的投資渠道也是中產階層移民潮背後的一個推動因素。

後移民生活苦樂不一

至於移民後的生活,李旭坦言,移民其實就是多拿一個身份,多一個生活空間。至於移民後選擇加入目標國的國籍比例,李旭認為還是相當低的,「變更國籍最多的,就是在當地工作、落戶或者大部分時間在當地居住的這一移民群體。」

張躍輝說:「對於移民後的生活,大家感覺也不盡相同。有人覺得很滿意,也有人倍感失落,感覺與自己在國內時設想的不一樣。」

記者的同學小琳也通過自己在澳大利亞當地的觀察表示,並不是所有人在移民後的生活都順順利利。小琳說:「一對在國內小有名氣的建築設計師夫妻在國內專門研究高層建築的建設,但澳大利亞高層建築很少,因此,夫婦兩人移民澳大利亞後的職業發展就遇到了很大的瓶頸。要在當地找份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還是存在很大困難的。」

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已在澳大利亞生活多年的移民告訴記者,初來乍到時,自己為了找份工作,甚至還去當地養雞場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在養雞場看到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倍感親切。一打聽才知道,其中很多都是從中國來的移民,而他們之中有些人在國內的工作還很體面,比如律師或者醫生之類的。」該人士說。

李旭根據多年移民工作的經驗總結出,兩類人對於移民後的生活較為滿意。其中一類便是在國內月收入5000元左右、年齡在30歲上下的這一群體。「即使這一群體在國內尚未購房,在他們看來,在上海、北京等地生活成本過高,因此,會比較滿意移民後的生活。」而另一類群體便是所謂的富豪階層。

至於對移民後的生活存有失望的群體,李旭將其歸納為處於上述中產階層與富豪階層之間的「夾心層」。李旭告訴記者:「這一類人的資產水平並沒有達到千萬富翁的級別。到了國外後,在國內的積蓄不足以支撐移民後的生活。即使辭職在國外找份工作,但也感覺不像在國內那麼受人尊敬。因此,心理會有所落差。」

新生代移民:焦慮並幸福着

小琳是記者的同學,當年大家都忙着論文答辯、找工作時,小琳卻一下子從同學中"消失"了。等到後來再次聽到小琳的消息時,她已在遠隔重洋的澳大利亞安安靜靜地等待移民申請的最後結果。

小琳擁有名牌大學碩士學位,且之前還工作過幾年,也算小有積蓄,要在國內找份體面的工作不算難,但誰都沒料到,小琳居然會移民。聊起這段移民的經歷,小琳說,起初也是稀里糊塗的,只是搭了她先生的"順風車"。小琳的先生多年前移居澳大利亞,目前在澳大利亞當地的一家公司上班。"不怕你笑話,直到進機場登機了,我才意識到,哦,原來真的要去澳大利亞了。之前總感覺不太真實。但真的在澳大利亞生活了幾個月後,感覺還是非常不錯的。"

目前,小琳正申請配偶移民,正在等待結果,小琳對此非常樂觀。

回想這段時間在澳大利亞的生活,小琳用"很平等"三個字來形容。以申請簽證公證為例,小琳說,澳大利亞並沒有類似於國內的那種公證機構,只是靠一些上了年紀的志願者來提供這類服務,"這些人一般在當地的圖書館都能找到。他會先看看正本和複印件,是否一致,然後再蓋章,留下他的聯繫方式。"小琳感覺,他們不像國內的某些公務員,總是愛理不理的樣子,而是很親切、善解人意。"在國內,感覺自己總是求人辦事,而這裏不一樣,這些服務都是無償的。"小琳說。

國內擔心頗多的食品安全問題,在澳大利亞根本用不着操心,"在食品安全方面,如果出了問題,政府罰得很嚴。"小琳補充說,"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很好,動物不怕人。小孩也很幸福,可以滿大街地亂跑。"儘管隔着互聯網聊天,但記者還是能感受到她溢於言表的幸福。

對於像小琳這些"准移民"而言,初來乍到的新鮮感褪去後,也面臨不少在當地生活的現實壓力,比如買房。小琳和她的先生計劃在未來2~3年在當地買房。"當然,這裏買房的壓力比國內小很多。我們只要有合法且正式的工作,貸款就能貸到90%左右。"

除了買房,當然就是等移民申請通過後,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小琳坦言,受制於全球經濟大環境的不理想,在澳大利亞當地的工作也不是很好找,尤其是要找份自己擅長的專業工作。因此,小琳心裏也有點着急。

回想當初的決定,小琳認為,如果他們夫妻在國內發展,最大的可能就是留在上海。但是,對於出生於小城市的他們而言,在上海生活,不僅節奏快且面臨的生存壓力不比在國外少。

小琳感慨說,移民讓她面對了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與另一種生活方式,當人生沒有那麼多設定與約束的時候,去嘗試做些從沒預料過的事或許也是一種歷練。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證券時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1029/34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