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日本機構:中國現金融危機跡象 導火索在房地產

野村證券發佈報告稱,中國正在展現與西歐、日本、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的特徵。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信託公司和信用擔保公司等機構是本次潛在金融危機的重點雷區,而導火索在房地產市場。

「中國正在展現與西歐、日本、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的特徵。」野村證券上周六下午召開電話會議時指出。同時,野村證券還發佈了題為《中國正在升起的金融風險》的報告(下稱「報告」)。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在電話會議中強調,「這些相似的特徵即快速累積的槓桿、高企的房價以及全球出口市場的份額下降;最脆弱的領域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信託公司和信用擔保公司等機構。

野村分析稱,由於上述機構之間的依存度很高,而且以房地產市場為中心環節,一旦房地產行業出現降溫,上述各機構的問題將隨即爆發。

快速提升的槓桿率

張智威在報告中引用國際上著名的「5-30規則」對中國當前的槓桿水平進行分析,認為中國已經步入「5-30規則」的範圍內,預示着金融風險已經降臨。

「5-30規則」指的是在5年的時間內,以國內信貸規模與一國GDP之比(DCG)為代表的槓桿水平增長幅度超過30個百分點,之後該國就會迎來一輪金融危機。

從歷史上來看,日本在1985~1989年、歐洲在2006~2010年落入「5-30」魔咒,而美國則分別於1995~1999年以及2003~2007年兩度在滿足「5-30規則」後陷入危機。而中國當前的槓桿率水平DCG已經從2008年的121%上漲至2012年的155%,漲幅為34個百分點。

另外,張智威認為,DCG並不能真正涵蓋中國的槓桿率水平,實際的槓桿水平在社會融資總規模與GDP的比值。

潛在的連鎖反應

野村證券認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信託公司和信用擔保公司等機構是本次潛在金融危機的重點雷區,而導火索在房地產市場。

根據清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聯合研究,自2004~2009年,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增長了250%,已經遠超過美國的卡斯席勒指數,2001~2006年間美國房價上漲僅84%就已經被認為是泡沫,成為2008年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張智威在電話會議上向本報記者解釋稱,因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與信託公司以及貸款保險公司的關係緊密,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下調趨勢,就會導致中國的影子銀行體系爆發風險;另外一個影響是房地產市場降溫導致土地出讓受到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受到極大損失,政府融資平台債務以及政府擔保發行的大量債券就極可能出現違約。

野村證券的統計指出,2012年中共政府公共債務總額為24.9萬億元,佔到GDP的47.7%,相比2010年增加了10萬億,增量部分中最值得擔憂的是1540億的信託貸款和2.1萬億的城建債和地方政府債券。

「我們認為中國當前正在面臨不斷上升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政府需要快速決策來限制風險的進一步膨脹。」張智威在報告中評論道,「新一輪調控政策,包括收緊M2增速以及徵收20%的二手房所得稅對房地產價格以及投資都會產生下行壓力,進而降低中國2013年的經濟增速。」(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閱讀:厲以寧:城鎮化一窩蜂大量花錢會促成金融危機

城鎮化不要走過去的老路,一談到城鎮化,全國一片一窩蜂而起,大量花錢,要蓋得漂亮,這些都會促成金融方面危機的發生,一個銀行倒閉了就一連串的倒閉,一家企業陷入債務危機,資金鍊就斷了,相互就欠債了,這個要預防。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環球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320/29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