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不為錢煩惱:金錢到底是什麼?

我們剝除了一般人附加在金錢上的不少象徵意義。經過這番釐清與剔選之後,剩下來的是什麼?什麼是金錢的真實面貌?

基本上,金錢是一種交易工具。我們以物易物的古老體系,需要金錢這種媒介才能順利運作。金錢本身是一種抽象的物品。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換為金錢,而金錢也幾乎可以換為任何東西。舉例而言,將自己的時間與才智投注於建構一套家電配銷網絡,可能因此換來子女的課外網球課程、新的臥室窗簾,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事物。

實際上,我們銀行戶頭裏的金錢原本是別的東西:勤奮與進取。由此得來的金錢也會變成其他東西:財產與體驗。

金錢的另一種標準定義是:「價值儲存工具」。這種定義強調金錢可以成為許多事物,而且這樣的轉變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

因此,一個與金錢有關的人生,可以用以下這種方式加以分析:

一、我們如何將金錢轉變成財產與體驗,是極度重要的事情。你將金錢轉變成哪些財產與體驗?又以多高的效率完成這樣的轉變?

二、我們如何將勤奮與進取轉變成金錢,是極度重要的事情。你將什麼樣的努力或活動轉變成金錢?這些努力與活動又轉變成多少金錢?

因此:

換句話說,轉變成金錢的那些活動與努力,具有什麼樣的本質?金錢轉變而成的那些財產與體驗,又具有什麼樣的本質?

所有人共有的一項恐懼,就是害怕自己的努力本身不帶有足夠的價值。如此一來,就算把這些努力轉變成金錢,也是一項令人失望的交易,因為那些努力佔了我們人生中的一大部分。所謂「你做什麼事,就是什麼樣的人」,這句話確實有其真理。所以,花費許多時間從事自己認為不值得做的工作,才會那麼令人身心俱碎。

還有另一項普遍存在的恐懼是,就算我們原則上擁有足夠的金錢,實際上也無法將其轉變成夠好的財產及體驗。金錢本身並不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到這一點。

歸根究柢,我們在人生中的工作,就是要將本身值得從事的努力與活動,轉變成持久而且真正有價值的財產與體驗。這才是理想的金錢循環。

一旦將金錢移出這個循環之外,我們與金錢的關係就會變得不健康。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不健康的情況,是因為我們不再將金錢視為帶來財產與體驗的媒介,反倒認為財產與體驗能夠帶來金錢。在這種情況下,一幅畫在我們眼中就不再是一幅畫,而只是一個價格;教育在我們眼中也不再是教育,而只是賺錢的潛力。一旦我們把自己的活動視為純粹的賺錢手段,而不是本身具有價值的事物,就會落入這樣的陷阱中。

這兩種認知背後所犯的錯誤是一樣的,而且也能夠以清楚明確的邏輯加以表達:那就是將「手段」視為「目的」。換句話說,這兩種認知都把交易媒介本身當成了一項真實的物品。

舉例而言,一棟房屋可以被視為一筆投資,代表將一筆錢暫時儲存在磚塊與灰泥當中(或是玻璃與鋼鐵當中)。這樣一棟房屋,終究還是會轉變回現金。在這整個過程中,首要的關注對象就是金錢。那棟建築物只是個模樣古怪的金錢而已。但另一方面,一棟房屋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家。這棟房屋容納了住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經驗、童年回憶,表達了個人風格,也是我們充實友誼的地方。當然,這一切都需要金錢,但不是完全只與金錢有關。金錢只是促成其他這些美好事物的手段而已。

我們在這裏所談的是一種心理議題,是一種態度問題。在人的心目中,一棟房屋究竟主要是家,次要才是一種經濟工具?抑或是主要為經濟考量,次要才是個居住之所?這兩種態度哪一個比較好,答案應該很清楚。

接下來,藉由這種觀點,我們將探究自己看待金錢的態度,是如何能夠協助或阻礙我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先覺出版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3/0303/28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