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兩岸戰俘聚首追憶韓戰歲月 沒來台灣的後悔死了

作者:
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韓戰,在台灣被稱作韓戰。當年分別選擇了前往台灣和返回大陸的志願軍戰俘星期五在台北舉行座談會,以當事人的身份,反思這場影響深遠戰爭。圖片: 志願軍戰俘在台北參加座談會。 (視頻截圖) 下載視頻文件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一號,我們六十軍一百八十師入朝了,趕了十...

 

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在台灣被稱作韓戰。當年分別選擇了前往台灣和返回大陸的志願軍戰俘星期五在台北舉行座談會,以當事人的身份,反思這場影響深遠戰爭。

 

圖片: 志願軍戰俘在台北參加座談會。 (視頻截圖)

 

 

 

下載視頻文件

 

「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一號,我們六十軍一百八十師入朝了,趕了十五天,參戰了。參加的是第五次戰役,五月下旬,我們被美軍包圍了,彈盡糧絕,各自為戰,我就被美軍俘虜了,這決定我的一生。」

周五下午,現年八十四歲的張澤石,在台北出席了一場座談會,追憶自己經歷的韓戰歲月。

張澤石是四川廣安人,曾經是抗美援朝志願軍第60軍180師538團團政治處宣教幹事,在韓戰第五次戰役時受傷被俘。

張澤石從一九八九年開始寫作自己及其它志願軍難友的戰俘故事。近年,他把關注焦點轉向當年選擇前來台灣的志願軍戰俘,和作家高延賽共同完成「孤島」一書。

張澤石說,當年美軍共俘虜了兩萬一千名志願軍官兵,其中七千人選擇回中國大陸;一萬四千人要求到台灣。選擇回中國大陸的軍人,日後命運坎坷,不僅身份上成為「終身控制使用人員」,婚姻被拆散,連找換個工作都很困難。政治運動期間,更成為眾矢之的。

一九八零年,張澤石藉探親的機會,第一次到台灣。在台灣,張澤石見到了180師的難友,得知了來台灣的志願軍戰俘的生活後,他忍不住感慨,他們之中,有教師、醫師、律師,生活相當好,我說:「你們很幸運啊,沒有像我們,跑回去以後還挨整。」

參加這場座談會的來賓,大半都是來選擇來台灣的志願軍戰俘。另有一位,身份更為特殊,他是黃天才。在韓戰期間,黃天才從台灣接受徵召,在美軍中擔任戰俘審訊官。

戰爭期間,黃天才大半時間在第一線,直接接觸志願軍戰俘。這些戰俘,絕大多數是從美軍優勢火力下僥倖存活下來的幸運兒,甚至有人供稱,從入朝行軍開始,還不到戰線,一個班就只剩兩個人,其它的都在美軍空襲下非死即傷。

黃天才說,他當時就感覺,這種仗,中國人不該再打下去了。

黃天才回憶,當時一位被他審訊的俘虜,才只有十六歲,問他為什麼來,他回答:「為了抗美援朝。」當時多少人都以此為榮。回憶起這個答案,黃才天感慨:「這些當大官的人,究竟要騙老百姓騙到什麼時侯?中國人的犧牲,太可惜,太可憐了。」

自由亞洲電台李潼  台北報道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020/264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