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精彩視頻 > 正文

解密時刻: 日記中的蔣介石-美蘇密約,割讓外蒙秘辛

蔣介石的一生伴隨着現代中國的起落沉浮,而他所寫的五十七年的日記為我們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中國現代史,特別是國共兩黨從合作到對抗的歷史提供了難得的途徑。今天的《解密時刻》介紹蔣介石在1945年抗戰結束後的日記內容。我們的嘉賓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

 

 

華盛頓 — 李肅:這裏是美國之音的《解密時刻》。蔣介石的一生伴隨着現代中國的起落沉浮,而他所寫的57年的日記為我們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從而進一步了解中國現代史,特別是國共兩黨從合作到對抗的歷史提供了難得的途徑。今天的《解密時刻》介紹蔣介石在1945年抗戰結束後的日記內容。我們的嘉賓是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

畫外音: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和共產黨背後的最大支持者美國和蘇聯都希望中國能避免內戰。於是,1945年8 月28日,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共代表應蔣介石之邀抵達重慶,與中央政府展開談判,商討中國前途問題,史稱「重慶談判」。雙方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協議《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稱《雙十協定》,內容包括避免內戰、和平建國、推動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以及組建多黨制民主聯合政府等。然而國共內戰隨即爆發,這個協議根本沒有實施。

李肅:有人說,中國人民經歷了八年的抗戰,八年的戰亂,好不容易迎來了和平。此時應該是安定,開始國內建設了。為什麼在沒有進行和平建設之前就已經開始策劃內戰了呢?是不是說這種想法是不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願望的。

郭岱君:其實中國共產黨的很多文件都是公開的,毛澤東也公開說,他感謝日本人掀起戰爭,因為中共才可以在這個時間發展嘛。毛在很多的公開的內部文件中都表示要保存實力,只要戰爭一結束我們就去佔領地盤,擴張勢力範圍。所以國共之間雖然是合作,但國共中很多人當年都是同事,戰友,彼此都很了解,也消息互通。國民黨有很多人在共產黨裏面,共產黨也有很多人在國民黨裏面,所謂《潛伏》嘛。所以大家心知肚明,這也是中國人的悲哀了。本來抗戰勝利以後,不應再有內戰的。但是因為共產黨有自己的想法。國民黨當然不能讓,因為他覺得這個仗不管怎麼說是他打下來的,而且蔣名義上是中國的領袖。所以很不幸雙方相持不下,最後造成整個民族的悲哀。

李肅:蔣介石日記裏面有沒有反映當時一定會打起來,沒辦法和平?

郭岱君:他認為共產黨一定是要再打仗,奪取土地和政權的。所以1945年的《雙十協定》,毛澤東9月份去重慶和談的時候,共產黨提出了很多條件。當時國民黨都準備要談了嘛,美國人也一直在促成這件事。所以共產黨提出11項條件。蔣介石在日記中就說,共產黨貪得無厭。比如共產黨要求承認解放區,那就等於說國中有國了。

李肅:這麼說「一國兩制」那個時候就有了。

郭岱君:蔣在日記中說「絕無可能」。另外就是共產黨當時要華北五省的主席,要其他幾省的副主席,要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市的市長,副市長等,還要北平行轅的主席。國民黨就認為你要的超過你的實力,這個是國民黨認為沒辦法接受的。

李肅:如果蔣當年認定一定會打起來,為什麼還有重慶談判呢?

郭岱君:重慶談判最主要還是美國人希望能夠促成國共的和談。

李肅:那可不可以說蔣介石在當年重慶談判前沒有誠意呢?

郭岱君:這個很難說。我覺得所謂有沒有誠意就是要看你有多少實力。你如果沒有實力就沒辦法維持和平,就是一廂情願了。所以重慶談判之前蔣介石是歡迎毛澤東來的,可是等到談判開始後他開始對毛澤東不耐煩了。他在日記中用了很多字眼來形容毛。例如他說毛貪得無厭,借抗戰之名義而行破壞抗戰之實,擁兵自衛,割據地盤等等。所以在蔣當時整個的日記裏面,他幾乎每天都在盤算到底如何處理這個問題:是要跟毛好好和談,還是乾脆把他抓起來?

李肅:他想抓毛澤東?

郭岱君:他是想抓毛澤東。因為中共提出條件後蔣覺得沒有辦法談,因為他在日記中說,承認解放區是絕無可能。他在日記中說毛是「害國殃民,勾敵媾禍之第一人」,是罪魁禍首。他這時就想要「扣押毛,加以審治」。但他第二天又想,不能太孟浪,不能太魯莽,想到答應過美國人,會不會因此而失信。他又害怕蘇聯,因為蘇聯如果火的話,那對於收復新疆和東北等地不利。因此他有很多的顧慮,想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放毛。

李肅:當時重慶談判雙方實際上都沒有什麼信心。但是蔣介石是連發了三次的邀請電。他在他日記當中有沒有說到他為什麼要連發三次,既然他沒有信心?

郭岱君:基本上蔣對共產黨是不信任的。重慶談判最後能夠促成,一方面是蘇俄那邊給共產黨壓力,同時還有美國,因為美國特別希望能夠促成國共之間的談判。但是談判的雙方,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好,都各有各的盤算。所以基本上蔣在日記裏面說他不看好,就算是最後簽了協定,他也不認為這個協定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李肅:說到這個協定,最後的的確確簽訂了一個協定叫《雙十協定》。這個雙十協定既然已經簽了,雙方都認可,雙方都同意,雙方都希望能實現的,蔣介石日記裏邊有沒有對《雙十協定》有什麼說法?

郭岱君:他認為這是沒有用的。當時國民黨很多人也希望是能夠跟共產黨談出一個名堂來,希望能夠談的。但是蔣從頭到尾對共產黨是不信任的,他對毛澤東也不信任。他的日記講,他說毛這個人「陰險叵測,綿里藏針,不可信任」。

李肅:當時據說在蔣介石和毛澤東舉行宴會的時候,毛澤東還喊過「蔣委員長萬歲」,這個日記裏面有體現嗎?

郭岱君:這個倒沒有。

李肅:他只是說這個對毛澤東個人的看法並不好?

郭岱君:是,他不信任他,他基本上就是不可信。

李肅:那麼達成這個雙十協定,蔣又認為實現起來不太可能,那他為什麼要達成?

郭岱君:這個是在各方的壓力之下。他說「考量內外關係」。所以說是內部有壓力,國民黨裏面,有中共那面,還有廣大民眾;外當然是像美國,還有蘇俄,還有其他得像英國,他們都是有壓力的。因為大家都不希望再有內戰,可是實際上另一方面來講,中共不以當時的情況為滿足,極盡要擴充。蔣介石也很清楚對方要擴充,就以在談判的時候,以共產黨提出的條件來講,你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心很大。所以蔣認為他們貪得無厭,獅子大開口,認為是行不通,認為他們這個條件是行不通的。那怎麼辦呢,那當然最後只能打。

李肅:既然他認為這個東西行不通,當時他想怎麼做呢,他當時是不是已經在積極備戰了呢?

郭岱君:我相信雙方都是的,都是一邊在談一邊做準備。

畫外音:史料記載,在重慶談判期間,由於彼此存在根本的不信任,國共雙方不僅都在積極備戰,而且摩擦不斷。《雙十協定》簽訂後,國共兩軍在各地的衝突不斷升級,最後發展成全面內戰。1946年11月,國共關係全面破裂。第二年10月10日,共產黨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李肅:因為大陸的歷史說是,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方面撕毀協議,發動內戰,是這樣的說法。

郭岱君:這個很難說,這是見仁見智。因為彼此之間能夠和諧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程度叫做違背合約? 那你可以說中共軍隊馬上進入東北跟華北等等,國民黨也可以認為你不合作,你沒有遵守當時的協議。所以這個很難說。但是基本上我想,國共兩黨,這個問題我也跟很多學者談論過這個問題,就算當時能夠達成某一種國共合作的協議,或者說一種模式,暫時把內戰穩定下來,不再打了,最後兩黨還是要分道揚鑣。因為彼此的願望,欲望,他的對國家的控制是不一樣的,另外更大的問題是國共兩黨基本的政治理念相差太遠,所以很難組成一個聯合政府。聯合政府不管怎麼說,基本上有個基本共識,對於某些政策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國共兩黨不是,他們在各個方面來講都是南轅北轍,所以很難在一個政府裏面共存。就算當時勉強有一個和平,這個和平也是非常短暫的。 當然很可惜,因為在45年49年那個時候,全世界的人類都不知道什麼樣的一個政治制度最是適合我們的。國民黨要三民主義,共產黨要實現共產主義,那麼還有的國家是軍國主義,無政府主義,各式各樣。那麼人類必須付出這麼大代價,現在大家都比較清楚了,什麼樣的一個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模式才比較適合我們。

畫外音:1948年,蔣介石開始為撤退台灣做準備,並指示制定了一份「搶救大陸學人計劃」,動員著名學者隨國民政府撤退。先後撤往台灣的著名學者包括胡適、錢穆等思想家,也有吳大猷、錢思亮等科學家,還有張大千、蘇雪林等藝術家。不過,這個計劃的實施並不算成功,名單中的大部分人並沒有去台灣。原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80多位院士中,有60多位留在了中國大陸。

李肅:當時在蔣介石準備撤往台灣的時候,他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他想把著名的學人學者這些著名學者,教授和專家們帶到台灣去。這個計劃在蔣介石的日記中有沒有反映?

郭岱君:有的。回答你這個問題我想談的更多一點。蔣介石在1948年秋天他已經開始要另起爐灶,他「找尋單純之地,另起爐灶」。他已經有這麼一個想法。

李肅:他已經想到要撤退的問題了。

郭岱君:第一個事不可違。第二個他對國民黨很失望。他覺得大家黨員沒有主義沒有信仰,軍隊的士氣渙散,國民黨裏面的派系,同時整個戰爭打下來他已經覺得沒有辦法了。他已經想到另起爐灶了。所以他在1948年底他就準備下野。他下野之前,他思考什麼,他做什麼。他做了四個命令。在下野之前就是1948年12月。一個,當時陳誠正好因為生病台灣修養。所以他命令陳誠就地接任台灣省主席。當時是省主席是魏道明,是一個文人,他讓陳誠就地接任,這是第一件事。那麼第二件事他給文教方面,像朱家驊先生他們,請他們把這些重要的的學人,知識分子,請他們到南京,然後再到台灣去,把他們接出來。那麼第三個,是他給俞鴻鈞還有蔣經國的命令,就是把黃金儲存在各地,並不是在一個地方,儲存在各地的黃金運到台灣去。第四個,他就命令政府,命令他自己可信賴的人,他把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還有中央研究院的重要檔案以及政府裏面的重要檔案,把它運到台灣去。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在下台之前想到的是什麼,是文物,文化,教育,人才和經濟。可是如果是換了人可能只想到黃金。

李肅:如果換了軍閥,土匪可能是只想到黃金。

郭岱君:所以說,你剛才談到學人的事情是四個重大指示之一。學人是好幾批,特別是北京失陷了。胡適跟陳寅恪先生他們是第一批。因為胡適先生當然是最重要的人。當時共產黨在他身上做了很多功夫,希望他留下來,可是胡適他還是選擇離開,他走的非常匆忙,所以他的日記,很多私人的書信和非常大量的文件都留下來在他的住宅裏面。胡適走了,陳寅恪先生也跟着胡適走。可是陳先生到了南京之後他就覺得說南方應該比較安全我也不想去國離鄉,所以他就到了廣州,那麼他認為就是沒有問題了,所以他就最後一步沒有走。實際上很多很多學人當時選擇不走的是占絕大多數。因為大部分人第一個很匆忙;第二個好不容易八年抗戰結束了,真的想好好過一點日子,那麼同時就是有家有小的,家裏世世代代住在北京,不願意走。當然也有一些學人對共產黨有一些期望,也希望他們是真正的土地改革,真正為中國人民造福,他們願意跟他在一起。當然後話我們就不必說了,因為去的跟留下來的,他們從此一生的生命是不一樣的。不但他本人命運不一樣,他的兒女的命運也不一樣。

李肅:那麼當年有這樣一個計劃,蔣介石他有沒有說要強迫這些人走。

郭岱君:沒有。

李肅:甚至說,有一些傳說是,特務啊監視啊,綁架性質的給強制帶到台灣。

郭岱君:那完全沒有。沒有必要。你想想看這個是烽火萬里的時候,在打仗啊。他能夠想到搶救學人已經是不容易了。他當時說飛機我就停在北京的西苑機場,教育部中央研究院通知各個學人,願意去的就去,不願意去的隨便。因為實際上所有人要去他飛機也運不了那麼多人,所以運了好幾批。甚至於到了傅作義投共之後,照理由說他可以不讓飛機再來運人了,可是雙方還是有一個默契,最後還有一批人運走了。

李肅:他有沒有設想過,當然我想他可能應該不會設想過台獨對不對?設想過嗎?

郭岱君:沒有,他那個時候沒有什麼台獨,那個時候還沒有台獨。基本上所謂的台獨,在50年的時候,美國曾經認為台灣保不了,認為國民黨沒有辦法生存,當時沒有人看好,覺得國民黨不可能在台灣生存,當時美國曾經有個想法想要把台灣託管,給聯合國來託管,那麼蔣介石非常生氣,他在日記里說絕對不可能,絕對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他認為美國駐台的總領事館就是一個「倒蔣俱樂部」。他非常生氣,他說這個事情我們中華民國絕對不可以做這個事情。當然後來隨着韓戰的發生,這個事情就沒有了。

李肅:有沒有他這樣設想過「一邊一國」?

郭岱君:沒有,他不允許,他沒有想過。你知道大家後來俗稱的台獨實際上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土地改革。因為陳誠他們執行土地改革,到最後是「耕者有其田」,每個農人都能有自己的地。政府把口袋裏的地都發給農民了,沒地了,怎麼辦呢? 政府又沒有錢,所以最後就想到公營企業的股票跟大地主換地,可是你想想看1953年誰看過證券啊?誰看過股票啊?所以很多大地主就非常生氣,我這個綠油油的良田你給我換幾張紙來,所以很多人就跑到日本,跑走了,就是後來所謂的這個台獨是從這裏開始的。當然了,信賴的跟政府合作的,比方說辜振甫家,辜家等等很多最後財產都是翻了幾百倍。隨着台灣經濟的經濟發展,他們自己的財產也急速地增加。

畫外音:外蒙古是中國現代史中丟失的最大一塊國土。迫於當時對日戰爭的需要和蘇聯的強大勢力,蔣介石為首的中國政府和蘇聯在1945年8月14日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實際上以承認外蒙獨立為條件,換取蘇聯「尊重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的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等條件。當時的中國外長宋子文曾經拒絕在條約上簽字,並且憤而辭職。

李肅:在1949年之前,還有一個事情我們想問一下。就是蒙古國的獨立問題。俗稱「外蒙」。外蒙在獨立過程中實際上已經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這個期間。當然,無論是中華民國政府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最後都是承認了蒙古國的獨立。但是在最初的時候,的的確確是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期間蒙古國獨立出去了。蔣介石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怎麼處理的?

郭岱君:很多人都很關心這個問題。這個是《中蘇友好條約》1945年,是宋子文率領的一個代表團到莫斯科去談。最主要的最羞辱的就是允許外蒙獨立。另外當然就是旅順大連這些港口繼續地租借。所以宋子文談完之後,他不願意簽,因為他覺得這是喪權辱國。至於中國為什麼不能爭取更好的條件呢,那時沒有辦法。為什麼?因為弱國無外交。所以孤臣無力可回天。那些條件在雅爾塔會議後,美國、英國、法國已經暗自允許了蘇聯,要換取蘇聯能夠參加戰爭,這個聯盟國。

畫外音:1945年2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蘇聯雅爾塔開會,討論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的利益分配。美英兩國為了爭取蘇聯在遠東地區參加對日作戰,同意外蒙古獨立,納入蘇聯勢力範圍,並承認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利益,包括允許蘇聯繼續租用旅順港,以及與中國共同管理大連港和南滿鐵路等等。中國政府事先並不知道會議討論了這些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的事務。

郭岱君:所以宋子文也沒有辦法。所以最後是王世傑,新的外交部長去簽。蔣介石日記在這裏面有很多很多的記載,他也做了各種的分析。實際上宋子文在蘇聯談判,跟蔣介石每天都有電報往返。那麼為什麼同意外蒙,蔣介石他分析,外蒙其實在1920年代就已經不是我們的了。雖然名義上是中華民國的領土,蘇聯從1920年就駐兵了。所以整個是蘇聯的勢力範圍,我們根本進不去的。所以他就想寧願讓外蒙,因為他想反正不是我們的我們也拿不回來,換取蘇聯東北和新疆的,交換東北和新疆給我們。因為他認為東北和新疆是我們可以掌握的。他怕蘇聯最後不肯把東北和新疆交回。所以他作了各種的斟酌,在日記裏面左考慮右考慮。他覺得反正不是我們的了,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喪權辱國,其實我們早就已經沒有了 .所以他最後同意外蒙獨立。但是他有個條件,因為表面上你不能把領土讓給人家,所以他有個條件,他說要讓外蒙人民舉行公投,如果外蒙人民選擇他們要獨立那我們也沒辦法。舉行公投,這是唯一的。

李肅:據說這次公投好像說是百分之九十幾的蒙古人贊同獨立。

郭岱君:是的。他們贊同。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蘇聯控制的,因為蘇聯有軍隊在那裏。所以等到王世傑要去簽的時候王世傑也很猶豫,他不願意做這個喪權辱國的人。所以蔣介石還勸王世傑,他說你放心好了,他說外蒙早就不是我國領土,我們現在是以外蒙來交換東北跟新疆,這是他的一個考量。

李肅:如果說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把外蒙給割讓出去的。這個說法準確嗎?

郭岱君: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時候把外蒙給割讓出去。

李肅:剛才我們講過對蒙古國,蔣介石對蒙古國獨立的看法。在中國還涉及到獨立問題的還有西藏。西藏的問題蔣介石是怎麼看的,他在日記中有沒有寫到西藏問題?

郭岱君:有的。西藏比外蒙的情況要單純。因為外蒙實際上在2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被蘇聯佔領,所以他的勢力早就在那個地方,中國根本進都進不去。可是西藏不同。西藏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一直是英國人在控制。但是在抗戰的時候,因為沿海被封鎖,所以後來我們要蓋駝峰,蓋滇緬鐵路,以及從西方的各種其他運輸中,為了蓋這些公路,曾經進入到西藏去,所以國民黨的勢力確實達於西藏,但是國民黨從來沒有達於外蒙。在盟國最高首長會議里好幾次,在抗戰時候,英國每次對西藏問題講來講去,好像是他的地方。宋子文都不客氣地講,首相先生,西藏是我們中國的領土,不需要你來教導我們怎麼處理西藏問題。然後蔣介石日記里也講了很多,他非常痛恨英國對西藏的染指,所以他跟宋子文也說絕對不可以讓英國染指西藏,我們有自己的西藏政策。當然因為抗戰勝利後,內戰馬上就出來了,而且整個內戰我們看出,先是東北,華北然後華東,最後再往西南,所以西藏這一片國民黨是鞭長莫及。但是蔣介石在各種場合都明示堅持西藏是中華民國的領土,這一點他們是很堅持,也因為如此,在日後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可以說是國民黨當年奠定了法理的基礎,所以西藏英國就沒有多說什麼,還給中國,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隊進去了。

畫外音:抗日戰爭以後,共產黨再次成為中國政府的主要威脅。蔣介石為了對付共產黨,曾經與投降的侵華日軍進行合作,並且參加因此保護過一些日本戰犯。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蔣介石還將日本軍官請到台灣,協助訓練軍隊。

李肅:剛才說到了一點點,在二戰以後,蔣介石是跟侵華日軍達成了某些諒解,由投降的侵華日軍來幫助蔣介石的部隊,幫助國民政府的部隊對付共產黨,這個可不可以再詳細說一點?

郭岱君:在抗戰尾期, 勝利在望,他想到和日本合作,第一個,因為接收的問題,國民黨的軍隊在西南,佔領地很多都是日本軍隊,他希望日本能夠維持秩序,並且跟國民黨交接,而不是跟共產黨交接。第二個,他想下一步是內戰,就是跟共產黨打仗,日本跟共產黨是有經驗,日本人在佔領區裏面跟共產黨打過仗,而且日本是反共的,可以協助剿共。在這點他認為美國人不可信,美國人沒有經驗,而且美國人早就被共產黨那一套宣傳被弄得昏頭昏腦的,他覺得美國人幫不上忙。第三點很重要,抗戰的時候,他看到,雖然是我們的敵人,抗戰的時候他看到日本軍人的軍容,士氣,訓練,他批評自己,他說國軍「

士氣蕩然,將軍都怕死「,將軍置士兵之生死於不顧」,但是日本從來沒有發生這種事情,所以他覺得整個軍隊要重新訓練,尤其是日本的這一套訓練方式,他覺得是國軍可以採納的。基於這三點,希望日本人跟他合作,不只是在內戰的時候,由日本專家叫根本博,他是個中將,他曾經是日本駐蒙古的總司令,他成為國民黨的顧問來協助他,所以重慶保衛戰的時候他就在的。當然內戰很快就結束了,等到到了台灣之後,蔣介石是認認真真地把日本的軍事專家請到台灣來。可是那個時候還有美國在,這些人都是隱姓埋名。秘密來的,一方面有美國,二方面你說不過去嘛,他是我們的敵人,你現在讓我們的軍隊跟他們學習,不要說軍隊不能接受,人民也不能接受。在台灣的聯絡人,他叫作富田直亮,所以他的化名叫作白鴻亮,後來我們叫「白團」,十幾個七十幾個都來了。

畫外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到台灣以後,蔣介石邀請由幾十名前日軍中高級軍官組成的「白鴻亮軍事顧問團」 到台灣,簡稱「白團」,對中華民國軍隊校級以上軍官進行培訓。「白團」還曾經協助蔣介石制定各種軍事計劃,包括反攻大陸的初期作戰大綱等。在1958年的 「八二三炮戰」中,白團教官曾經親赴前線督導。在美國的壓力下,「白團」於1968年解散。

郭岱君:幾乎國軍高級將領大概有一萬人以上都是受過日本人訓練,當然美國是非常不高興,所以在他日記裏面好幾次,美國軍事顧問團蔡斯當面跟蔣介石說你不可以這樣,讓他們走。他說敷衍,最後拖拖拖。這個時間也相當久,前前後後大概有十幾年。當然後來美國是完全不能容忍,所以慢慢最後就退掉。因為中間還有個插曲,就是日本的軍官來訓練台灣的軍官,孫立人第一個反對,同時孫立人是訓練新軍,他用美式來訓練,所以雙方的想法是不同的。蔣介石日記里就罵他,心胸狹小。我們來做師對抗,你找你的師,我找日本的師,大家來彼此對抗,不單是陸軍對抗,同時是兩棲登陸對抗,那一次對抗日本訓練的表現非常好,所以後來孫立人也沒話說。

李肅:但是在蔣介石日記當中有沒有反映這樣的情況,就是說他從實際上來說,那當然是有用,就是實用主義可以這樣來用,道義上面他有沒有覺得自己這樣是不對的?

郭岱君:我想倒沒有這樣考慮。你想那是生死存亡之戰。當然我們要講的更遠一點,因為蔣介石自己是在日本軍事訓練,所以他了解日本人的長處跟短處,所以他想用日本軍人的士氣那是不用講。他就覺得說國民黨的失敗是「士氣蕩然」嘛,沒有士氣了,所以他特別希望能夠日本人來訓練。另外就是日本人作戰的這一套,他也覺得有可取之處。

李肅:那麼是不是也因此,蔣介石有意識地保護了一些本來應該受到懲罰的日本戰犯?

郭岱君:那當然,岡村寧次大將,他是中國戰區的頭號戰犯,但是蔣介石保護他,把他送走了。所以他後來也感恩,好幾個日本的軍官,都是將領,感恩他們就組織了一個叫作「富士俱樂部」,名為富士俱樂部,實際上就是個軍事研究院。專門搜集各種戰役的資料給中華民國,給國軍。不單是日本,最早的時候在1933,34,35年,幫助國民黨軍隊訓練的法肯豪森,德國的將軍,他也是紐倫堡大審裏面的戰犯,可是最後蔣介石還是救了他,因為他對中國的軍隊有貢獻。

畫外音:在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中,他打交道的外國列強以日本、德國、蘇聯和美國為最多。他早年曾經留學日本,在日本軍校學習;曾經得到納粹德國的軍事援助;曾經以蘇聯為學習的榜樣;後來則同美國結盟。蔣介石日記告訴你他與這些列強交往中的得失平衡。

李肅:說到當年德國支援中國,是一個挺有意思的情況。就是說日本侵略中國要佔領中國這個野心是一直有的。而德國是跟日本結盟的國家。

郭岱君:那是後來,等到結盟以後德國就撤退了。德國為什麼願意支援中國,因為當時德國準備在歐洲要起事,他們開始要訓練軍隊,籌備武器,但是德國缺少一個很重要的礦產叫作鎢,一個金加一個烏鴉的烏。因為這個槍膛一定要鎢,中國是一個鎢礦很大的產地。中國也沒有錢,只能拿這個鎢礦跟德國換,所以是以鎢易物,跟德國換武器是這樣子的。那另一方面,德國當時也想拉攏中國,所以他也把他的軍事顧問團派到中國來,幫助中國訓練軍隊,可是等到真正的在歐戰起來以後,德國跟日本結盟,那當然就沒有辦法了,所以法肯豪森才回去的,他們才離開了。

李肅:當時德國在納粹統治之下,是既反西方,也反共產黨的。而在當時的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應該還是和蘇聯的關係蠻好的,德國人怎麼會在這個情況下支援國民政府呢?

郭岱君:蔣介石在得到德國的軍事支援之後,同時還接受着蘇聯的支援。

李肅:對啊,這個有點不可思議。

郭岱君:這個雙方面來講,第一個,雙方各取所需。因為蔣介石準備備戰,德國給他很多很多很好的幫助,而且德國軍事訓練,蔣介石我相信是心議的,他認為是好的。同時德國也需要中國能夠作為他遠東的盟國,第二個德國也需要中國這些礦產。國民黨曾經考慮是不是要跟德國結盟,但是最後國民黨決定不要跟德國結盟。這個不一定是蔣介石本人的決定。

李肅:蔣的日記里沒有反映這個?

郭岱君:日記里有考慮過。有人建議說是不是走德國的路,但是蔣介石最後選擇沒有走德國這條路,因為法西斯這一套這一套不符合三民主義的一些想法,所以他最後還是選擇走西方這條路。

李肅:但是當時在30年代的時候,蔣介石已經決定要走西方的路嗎?

郭岱君:那個時候經濟發展想走西方的路。因為30年代的時候軍國主義其實是一個很盛行的,所以德國也好日本也好,當時都是世界上進步非常快,經濟成長軍事成長大家都很羨慕的嘛。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時蔣介石也有這也考慮,所以當時很多人到德國讀書嘛,蔣百里就是,很多人他們到德國去讀書。曾經也有這麼一個猶豫,包括宋子文國民黨內部也有辯論,我們到底是不是要走,但是最後他覺得不能走法西斯這條道路。

李肅:蔣經國一開始是在蘇聯學習,後來還加入了蘇聯共產黨。而且蔣經國回國後還跟他意見相左。

郭岱君:我想蔣介石對蔣經國在蘇聯的所作所為是理解的。他想念經國,他日記裏面經常想念經國,尤其過年過節,說經兒不再身邊。後來抗戰以後經國終於回來了,他很高興。可是回來以後他沒有讓蔣經國跟大家見面,先讓他跟吳稚暉讀書,因為他擔心經國在俄國這麼多年,會受到影響,所以先讓他讀一讀中國的東西。但他對蔣經國是看中的,因為他在日記裏面說:「經兒可教,緯兒可愛」。所以他對蔣經國的期望是不一樣的。

李肅:他後來培養蔣經國擔任各種重要的職務,一直到最後在台灣擔任國防部長等。

郭岱君:還擔任行政院副院長,院長,最後是總統。

李肅:就是說他畢竟是促成了一種子承父業的模式,這種模式和封建的世襲制相當類似,和他民主的選舉制理念應該是不一致的。他怎麼看?

郭岱君:我覺得蔣介石不管怎麼說都是上個世紀的人。我們今天看歷史不能用今天的標準去看一百年前的人,或是八十年前的人。很多人問我說他在日記裏面談到民主,你想他在抗戰時期哪有什麼民主?哪裏還想到什麼民主?真正的民主我想是到台灣以後慢慢的學習。所以當時有當時的時空,各種主客觀的關係。所以說這也是蔣在後來很多人可以討論,專家根據不同的資料,對蔣介石到台灣後有褒有貶,可以做各種分析。他當然是信任自己的兒子,至少他覺得蔣經國是他一手調教出來,不會違背他的政策方向,會忠實地執行他的政策方向。在他信任自己的兒子的時候別人的機會就難免相對少一些。這都是見仁見智。日記攤出來了,各種不同的答案現在都公開了,我想就是大家自己來看。

李肅:蔣介石後來由蔣經國繼承了自己的事業,他當年在日記裏面有沒有肯定說蔣經國就是中華民國的總統?

郭岱君:沒有。他走得時候蔣經國是做行政院院長。當然我們看得出來他把很多重要的任務交給蔣經國,表示對蔣經國的信任跟栽培。但沒有明確地講蔣經國要如何。很有意思的就是在1957年發生在台北的劉自然案,就是一位美國駐台灣的士官,把一位爬上他家牆上觀看的台灣人給槍殺了,雙方可能有誤解。美國就判這個人無罪釋放,然後很快就把這名軍人送到關島了。台灣就為此掀起軒然大波,很多青年學生就抗議示威,甚至砸毀美國大使館,把美國國旗踩在地上。這件事情當時引發中美關係的一些緊張。蔣介石此時在日記中講他認為蔣經國對這件事情處理不當。為什麼?因為蔣經國當時是救國團主任,同時根據各方資訊顯示,參加示威抗議的可能有一些是蔣經國的人在裏面規劃的,所以他認為做的太過了,把人家的大使館給砸了,國旗踩在地上等。他認為經國還需要再磨練,不夠沉穩。從這裏雖然看不出來他對經國接班有什麼樣的期望,但我們可以揣測,他對經國是有一番有計劃的,深具期望的培養。

*蔣陳矛盾*

李肅:他日記當中有沒有任何地方顯示,可能還有其他人選擇,可能其他的接班人選擇,不一定是蔣經國?

郭岱君:有的,比方說到台灣去以後,僅此於他的影響力,各方面的參與是陳誠。陳誠對台灣的貢獻也非常的大,台灣的土地改革,經濟發展,陳誠是最重要的主導人。陳誠從台灣省主席,行政院長,最後副總統,副總統又兼行政院長,同時又做國民黨的副總裁,所以看起來陳誠就是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號人物。而且蔣介石對陳誠一向是很信賴的,從大陸開始都非常信賴,可是問題是兩人關係本來很好的,但是到了50年代,59年,60年的時候兩人關係開始慢慢惡化,這是為什麼呢,牽涉到1960年蔣介石想連任第三任總統,可是陳誠覺得我坐二應該望一,久久坐二不能望一。陳誠就開始有抱怨,在私底下公開下就抱怨,蔣日記里就開始批評陳誠了,說他心胸狹小,沒有耐心,沉不住氣等等。看起來他是想培養陳誠的,但是隨着這種事情,兩個人關係急速地惡化,到63年的時候蔣已經是容不下陳誠。所以最後63年,陳誠辭去了行政院長,由嚴家淦先生來接任,陳誠當然心情也不好,所以很快65年就過世了。

*對蔣評價*

李肅:蔣介石對於中國的近代史應該是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了。他從一開始的一個軍人發展成一位政治人物,同時從弱小變強大,從成功最後變成失敗,到底應該怎樣評價蔣介石這個人?他是個什麼人? 一位英雄還是奸雄? 還是一個大陸的說法是「人民公敵」?獨夫民賊? 您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蔣家歷史的學者,您怎麼看?

郭岱君:我個人看蔣介石,我也是從他的日記開放以後我讀他的日記,讓我重新認識他。我是台灣長大的,我們過去在台灣對蔣介石印象非常模糊,他是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等等,很空洞,很空泛,甚至有點反感,因為宣傳太多了。可是我讀到他的日記,一點一滴地進入到他平凡的內心世界以後,我認識到一位不同的蔣介石。首先他是人,平凡的人,他也會哭,會難過,實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會禱告。他跟上帝許諾,你若讓我贏了衡陽會戰,我一定蓋一個最大的鐵十字來榮耀你。他也會做這樣的事情。

李肅:這個在基督教中似乎是不允許的。

郭岱君:是的。你不能賄賂嘛,不能談條件。他沒辦法的時候也想自殺。他憤怒,嫉妒,多疑,這些他都有。另一方面來講,蔣個人有很多讓我意外的。第一,我們都說他是軍人,您剛才也講他是軍人,以為他是一介武夫 ,可是我看來他的日記發現,他每天讀書,西方的經濟學等各種書他都讀,基本是每天讀書,很少例外。 他還真不是一介武夫。你看他的日記了寫了那麼多東西,他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對各種現狀的了解等。但另一方面我也發現他個性上的一些弱點。比方說他疑慮,很多疑,另外就是很容易生氣,心胸不寬。他在日記里好幾次都說這是餘一生最大的恥辱。別人批評他他就很生氣,有的時候甚至於是善意的批評。例如魏德邁將軍,魏德邁將軍對國民黨是非常友好的,他在離華時給了國民黨政府一些非常忠實,善意的批評。但蔣介石非常不高興,覺得不應該,是侮辱。他自己後來檢討也講,他這個人容易發怒,大家都不敢跟他講話。還有就是他多疑,使得有的人他該信任而不能信任。所以很多事情,決策他覺得做的不對。他偏聽偏信,這也是他的問題之一。還有他本人生活非常廉潔, 可是對自己周圍的人,甚至於國民黨的高級幹部,軍隊的高級將領1949年之前在大陸的貪污腐化,他沒有辦法制止。這種責任當然他要負。

李肅:國共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蔣介石也已經離開人世快四十年了,人們對當年驚心動魄的歷史的記憶正在逐漸淡漠。美國之音《解密時刻》講述的蔣介石日記是否為您了解和評價那段歷史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呢?我是李肅,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1001/262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