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法媒:中國大陸經濟正在軟着陸還是在栽跟斗?

近期來被西方不少經濟學家比喻為是一顆巨大的定時炸彈的中國經濟體是否真的會爆炸這是本周法國《新觀察家》周刊駐京記者高潔報道文章的重點,高潔以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結合中國國內以及國際經濟學家的分析評論對此一議題做出了全面的綜述。

高潔報道文章的標題是:金融泡沫危機轉到中國。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房地產投機以及超大規模的基礎建築投資的刺激中勉強維持目前的增速,它難免有朝一日會發生爆炸,從而引發新的危機。

文章介紹說,在中國各地到處都能看到基礎建設投資規模過大的跡象,比如說,新修多個月的機場依然沒有被投入運作;高速鐵路上奔馳着幾乎是空空無人的列車;高速公路上來往車輛零星稀疏;氣勢宏大的高樓大廈只容納一個小小的縣政府;剛剛新修起來的工廠已經停止運作等等,最近一段時間來,人們甚至能夠在港口看到從國外進口的大量的燃煤不得不在等待多日才被運走,而在中國內地的採煤地區也同樣能夠看到大量的煤塊堆積在公路邊。這一切都顯示,中國經濟的增速正在放緩,同樣,中國央行最近一個月來兩度下調利率,北京似乎開始對今年能否保持百分之八的經濟增速產生懷疑,而保八,是一個重大的政治目標,因為,對北京來說,如果經濟增長低於百分之八,這就意味着成千上萬的農民工將失去工作,意味着中國將陷入重大的社會危機,意味着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將被動搖。雖然,對歐洲來說,百分之八這樣的增速實在令人羨慕,但是對中國來說,這將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增速。中國經濟到底是會軟着陸還是會栽跟斗?

作者隨後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除了外界普遍公認的全球經濟萎縮影響中國出口行業之外,作者特別強調曾經為緩衝美國金融危機負面影響而飛速發展的房地產行業如今已停滯不前。作者引述法國兩名經濟學家最新出版與關中國經濟的專著指出,對中國經濟構成最大威脅的是中國的信貸泡沫危機。

信貸泡沫源於2008年金融危機,最近三年來,中國國家銀行向市場發放了超過兩兆億歐元的貸款,這些資金被國有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用來大力發展基礎建設以及房地產行業。曾經預測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經濟學家盧比尼Nouriel Roubini評論說,中國幾乎將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十用來投資基礎設施和房地產,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資金付出而避免信貸危機。目前在北京大學工作的美國經濟學家貝蒂斯:Michael Pettis則進一步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的信貸泡沫起源於2008年,而在他看來,信貸泡沫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一名在美國金融機構工作的中國經濟分析師預測說,同中國即將爆發的信貸泡沫危機相比較,四年前的美國金融危機實在算不了什麼。

當然,上述經濟學家的觀點並不能代表所有的觀察家,即使是在今天,相信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可是使他免遭危機的樂觀者依然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中國的銀行系統並沒有受到市場的控制,中共政府掌控一切,應該有能力將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的呆帳壞賬一筆勾銷,不過,他們也不得不承認,中共政府的任務將十分艱巨,因為,如果將中國國家、地方以及私營行業的債務加在一起的話,中國的公共債務總金額已經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220%,也就是相當於歐元區目前的負債比例。難怪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人大前副委員長成思危感嘆說,中國式的次貸危機將起源於銀行借貸給各地地方政府的貸款,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償還。

如何避免中國遭受信貸危機的重挫?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呼籲中國改變目前發展模式,積極採取措施,提高中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中國的居民消費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4%,而歐洲居民的平均消費金額佔國民生產總額的55%。作者評論說,中國居民的工資收入較低,再加上民眾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險、又必須面對各類苛捐雜稅,這些都是中國民眾一般都將三分之一的收入儲存在銀行的原因。美國經濟學家貝蒂斯認為,要提高中國民眾的消費水平,北京政府就必須採取減少徵稅、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以及將土地分發給農民等一系列措施。而這一系列措施不一定會受到中國的太子幫們等既得利益集團的歡迎,雖然北京政府已經表示將平衡經濟發展、捍衛普通消費者的利益。但是,北京剛剛宣佈的要修建七十大飛機場的計劃顯示其並沒有改變刺激經濟的發展方向。這對曾經成功地預測了 1997年亞洲危機、2000年網絡泡沫危機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來說,等於是飲鴆止渴。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806/25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