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多地再現返鄉潮 2008年金融危機後首次

—民工提前返鄉印證經濟下行壓力 調結構直面就業陣痛

浙江、江蘇等多家企業受傳統出口產業不振、房地產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以前在過年前才出現的民工返鄉,此時在多地提前出現。上一次「返鄉潮」發生在2008年10月,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眾多民工提前返鄉,其情景至今令人記憶猶新。

   「沒有活兒,我們只好回老家了,不過他們幾個要去山西大同那邊看看能不能找到活。」河北籍民工張勳指着幾個老鄉無奈地說。在這趟前往北京站的公交車上,十幾個背着行囊的民工準備前往新的目的地。

    張勳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們都是在建築工地上打工的,今年以來工地上的活兒不好找,他們已經輾轉北京、天津等幾個城市。他們大部分準備回家,「實在不行就回家種地吧,總比在外面每天只出不進強」。

    溫家寶總理17日表示,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勞動力數量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就業問題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任務。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浙江、江蘇等多家企業及河南等勞動力輸出大省時發現,受傳統出口產業不振、房地產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以前在過年前才出現的民工返鄉,此時在多地提前出現。

    上一次「返鄉潮」發生在2008年10月,當時國際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國內經濟,眾多民工提前返鄉,其情景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此次部分民工提前返鄉發生在「調結構」的背景下,應被理性看待,是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在經濟轉型的「陣痛期」,結構性失業等負面影響或在所難免。專家建議,實施就業優先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財政政策為着力點,改善就業環境,擴大和穩定就業,同時設立公開透明的引導平台,使得勞動力的流動更加合理。

    訂單銳減 穩就業主力軍日子難熬

    「今年的服裝訂單比金融危機時還要差,經營比金融危機時還要吃力。」溫州服裝商會副會長、浙江菲斯特成衣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歡天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大倒苦水,「從公司今年的訂單數量看,比去年減少了30%多;從單筆訂單額看,一筆訂單額比去年減少了70%,比如原來一筆訂單約10萬元,現在也就二三萬元。」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浙江多個企業調研時發現,有相當多的外貿企業今年經營比金融危機時還要吃力。他們坦言,歐洲是他們這些外貿企業最大的出口市場,歐債危機直接導致訂單減少、出口困難。而2008年金融危機主要爆發於美國,其對歐洲經濟的影響相對較小,企業訂單相對穩定,因此沒有感覺像現在這麼困難。

    而「蔡歡天們」最為擔心的是,目前歐債危機仍在愈演愈烈,未來企業的日子肯定也不會太好過,「不知道熬不熬得下去啊」。

    海關最新統計顯示,上半年,我國對歐盟出口1630.6億美元,同比下降0.8%;對德國出口連續4個月下降,對法國出口連續3個月下降,對意大利出口連續10個月下降。歐美日傳統市場在中國出口所佔比重為42.1%,同比降低1.1個百分點。

    蔡歡天強調說,「更嚴重的是,一些歐洲客戶已將部分衣服的生產撤回本國或轉移到羅馬尼亞等周邊國家。就連設計、生產高端服裝品牌的意大利也恢復了低端代工生產。這是十幾年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浙江、江蘇、河南多地的中小企業發現,除了訂單量銳減,訂單的淨利潤大幅下滑也讓各企業苦不堪言,不少原來準備擴大生產規模的企業紛紛在今年縮減用工規模、暫停企業流水線。

    多家企業負責人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受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景氣影響,企業利潤出現較大程度下滑。

    浙江省瑞安市華達工藝品廠總經理王建樞感嘆,在去年訂單較多的情況下,由於產品提價難、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原因,企業利潤已經很薄。如今的訂單比去年銳減三分之一還不止,利潤必然進一步壓縮。他告訴記者,原本聖誕用品利潤就單薄,現在歐洲客戶對超過3元一件的聖誕用品幾乎都不下訂單了,90%的訂單集中在1-2元/件的聖誕用品上,而2元一件的聖誕用品,除去各種成本,只能賺幾分錢。「按最高2元一件來算,一筆訂單1萬件也就2 萬元。這跟去年一筆訂單10萬元相比,相差太大了。」

    「從溫州服裝行業來看,部分低端生產除了撤回歐洲外,還有一些轉移到了柬埔寨等國家,包括一些中國服裝廠也開始向東南亞轉移。」蔡歡天不無憂慮地說,「去年這個時候,我們這個工業園區還有十多家服裝企業,現在已經萎縮到兩三家。原因就在於,訂單的減少和企業的轉移導致依靠大型企業生存的服裝代工企業紛紛停工、倒閉。」「應該說,訂單的萎縮,影響的不僅是代工企業的生存,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崗位,已開始提前返鄉。」

    等待還是返鄉 民工左右為難

    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時發現,部分民工選擇返鄉以後等待經濟好轉再出來務工。同時,也有不少民工乾脆「一去不回」,安心在家務農。

    浙江省瑞安市華佳工藝品有限公司經理王建林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代工企業靠大型企業的訂單生存,「今年的訂單量連大型企業自己都吃不飽,代工企業哪還有生存空間?」他反問道。

    「代工企業無法生存,代工工人就只能返鄉。」王建林說,一般代工廠有幾十名工人,這些工人基本上來自外地。「今年整個聖誕行業訂單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大約有一半的代工廠關閉了。從瑞安市的情況看,代工廠幾乎全軍覆沒,代工工人已經陸續返鄉。」

    對於工人提前返鄉,是否意味着招工難不再是問題,王建林解釋說,「以目前的訂單量以及對未來訂單的預期來看,維持目前的工人數完成今年的生產沒有問題。如果有較大、較急的訂單,我們也不會再招工,現在瑞安市的整個聖誕用品行業基本上是用計件的家庭作坊模式解決用工難題。」

    「現在返鄉的基本上是做服裝生產低端部分的人員,然而,隨着訂單的減少,服裝企業已經將服裝生產升級到中高端,缺少的是懂服裝設計、網絡營銷與設計等具備一定技術的工人。」蔡歡天稱,招工難題在於招工的結構性矛盾上。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我國傳統的勞動力輸出大省河南省調研時發現,從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返鄉的民工,此前大部分從事建築行業、製造業等。去年下半年至今的中小企業經營狀況不佳、房地產開工量不足等,是「提前返鄉」的直接原因。

    河南省濮陽市柳屯鎮鎮長陳兆寶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該鎮不少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占外出務工人員總量的40%以上。「今年勞動力提前返鄉的情況比往年要明顯得多,而且周邊鄉鎮的務工人員返鄉情況也同樣很明顯。」他介紹,當前柳屯鎮人口有10萬,其中農業人口6.5萬,耕地6.9 萬畝;外出務工人員2.15萬。

    陳兆寶也道出自己的擔心,返鄉的民工以前多在沿海地區的建築工地或流水線上工作,回鄉以後很難找到比較合適的工作,目前只能在家務農。對於民工返鄉後如何安置,他稱,目前地方政府除了與當地的民營企業加強溝通以外,也鼓勵農民返鄉後自主創業,比如建立蔬菜養殖基地等。

    多策並舉 化解調結構陣痛壓力

    韓勇軍是河南省千千萬萬外出務工者中普通的一員,他稱自己今年農曆過年後就沒有再出去了。「之前打工的廠子倒閉了,外面工作不好找,很多老鄉都回來了,都說今年在外面賺不到錢,所以我就乾脆回家務農了,養殖種地,至少能餬口吧。」

    河南當地民營企業主李同會稱,前不久自己陪同濮陽市文留鎮政府的相關領導去廣東、浙江等地招商引資,發現那裏的情況也不是很好,中小民營企業的生產狀況堪憂。「我們今年的招商引資狀況很不理想,相關領導也很着急,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地許下承諾。」在李同會看來,雖然目前沒有出現大規模民工失業的狀況,但是如果情況惡化,地方政府肯定力不從心,「我們整個濮陽有100多萬人,可輸出的勞動力將近30萬人,如果全部回來,當地企業肯定消化不了。」

    河南省人社廳方面則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下一步將圍繞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努力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為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聚集區重點項目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其中包括密切關注、及時掌握民工就業動態、大力開展民工技能培訓、進一步完善進城落戶、社會保險、子女入學等方面為民工提供高效公共服務、落實民工回鄉創業優惠政策及扶持民工回鄉創業等。

    多位專家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當前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出現招工難現象,而部分地區又出現民工「提前返鄉」,也就說明當前屬於結構性失業,其實也是我國主動放緩經濟增速目標、進行經濟結構轉型所必經的「陣痛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認為,應理性看待民工提前返鄉。首先,此次遠不如金融危機時期那麼嚴重。其次,這種返鄉是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因為隨着未來產業分佈、勞動力分佈日益均衡和合理,東中西部都將有自己的優勢產業,並能夠承受當地的勞動力資源。「當然,如果返鄉情況加劇,東部的用工問題就會更突出,中西部的就業壓力也會更大。」相關部門應早做準備,關鍵要以財政政策為着力點,同時設立公開透明的引導平台,使得勞動力的流動更加合理。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分析稱,此次民工提前返鄉與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有關。當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的需求有升有降。升指的是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上升,降指的是對低端、簡單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因此,對長期從事於簡單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民工來說,能否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如何尋找到合適的出路是關係就業穩定的一大因素。

    對於河南、四川等勞務輸出地的返鄉工人來說,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如果返鄉情況向嚴重的方向發展,政府馬上會有一系列措施跟上。比如金融危機時期用的那些圍繞「減」「免」「緩」的政策都會及時跟上。此外,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趨勢也在上升。

    目前政府已明確提出把就業完成情況納入綜合考核體系,一方面說明就業形勢仍然嚴峻,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下決心,加大工作力度,保持經濟增長。當前就業形勢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能否保持適度的增長速度。(記者 陳瑩瑩 倪銘婭)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中國證券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723/254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