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道,2004年底,一場劇烈的地震襲擊了印尼亞齊省,隨後引發的空前海嘯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上周,這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的消息震驚了國際社會,人們再次將目光投向這片飽受創傷的土地。《國家地理》的年輕探索者時隔7年再次踏上這片土地,觀察這裏人們的生活。

逃往高處


逃往高處(網絡圖片)

周三,一場裏氏8.6級地震襲擊了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地區。因為擔心可能發生的海嘯,當地巴達亞齊省(Banda Aceh)驚恐的居民們爭相逃往地勢更高的區域。當時確實曾經發佈了海嘯警報,但是隨後這一警報被解除,截止目前為止也尚未有因為海嘯而導致的死亡或其它損失的報道。

貝卡·斯金納(Becca Skinner)是一位年輕的《國家地理》探索者,他於2011年前往印尼亞齊省,對這片曾遭受海嘯重創,並奪走20萬人生命的災難發生7年之後的情景進行考察。

斯金納發現這裏充滿着欣欣向上的建設熱情,人們也已經從痛苦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一些人相信那場可怕的海嘯可能是上帝對人類的懲罰。在亞齊之行後,她說:「這是一次讓人開闊視野的旅程,從那以後任何事情似乎都變得更加簡單了。」

俯瞰災難現場


俯瞰災難現場(網絡圖片)

這是2005年1月8日在美國海軍的直升機上拍攝到的海嘯後的印尼亞齊省受災場景。2004年底那場裏氏9.1級地震及其引發的強烈海嘯沖走了整片整片的社區,根據CNN的報道,那場災難在一瞬間奪走了來自14個國家的超過20萬人的生命。

今年21歲的斯金納說:「看看今天報紙的頭條新聞吧。這裏的人們已經學會了再次面對這一災難時該做什麼,他們迅速向高地轉移。而在2004年,這裏的人們缺乏相關的教育和意識。」

在2011年的印尼之行中,斯金納再次拍攝了在當年曾經被鏡頭記錄下的一些地點。這項活動是《國家地理》資助的,旨在「喚起人們對於重大自然災害之後文化恢復狀態的關注」。

海嘯的標誌


海嘯的標誌(網絡圖片)

萬(Wan)是這片稻田的主人,他手裏拿着一張2005年拍攝的照片,這裏曾經是一座清真寺,而現在只露出了建築的頂端。斯金納說,這張照片是她此行最喜歡的照片,她說:「整個建築現在已經變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一座紀念碑,一種對於海嘯逝者的紀念。」她說:「每當夜晚降臨,人們會點亮清真寺頂端的燈光,你可以從路上遠遠的望見。這是自然界強大力量的標誌,也是一種懷念逝者的方式。」

已成廢墟的城市
 


已成廢墟的城市(網絡圖片)

這張照片拍攝於2005年1月12日,印尼巴達亞齊地區在海嘯衝擊之後成為一片廢墟。很多那場災難的目擊者將亞齊的那場可怕災難後的場景和二戰中遭受原子彈轟炸之後的日本廣島進行對比。將近7年後,斯金納說:「很多建築被推倒了,現在這裏已經幾乎很少,或者根本看不到當年海嘯發生的痕跡了。」

調查破壞情況


調查破壞情況(網絡圖片)

2005年1月14日,一架法國海軍的直升機正在亞齊省受災現場上空展開調查。根據報道,當年的印度洋大海嘯在一些地區的最大潮高達15米。但在更多的地方,人們經歷的僅僅是急速的洪流,就像一條發洪水的大河,而不是海潮的升降運動。
蜿蜒的河流


蜿蜒的河流(網絡圖片)

這是亞齊省2011年拍攝的場景,一條河流蜿蜒着流過這裏。斯金納說:「儘管這裏海嘯和地震不斷,城區的大部分仍舊是傍海而建,就跟海嘯發生前一樣。」但儘管如此,在2004年那場災難之後,美國紅十字會和印尼紅十字會相互合作,已經在這裏的居民中進行了大力的宣傳和教育工作。

生活還要繼續


生活還要繼續(網絡圖片)

2011年,亞齊省烏里·胡依(Ulee Lhuee),在曾經遭受海嘯摧毀的一座醫院廢墟外,人們的生活繼續着。但在醫院廢棄的牆內,到處都是丟棄的衣服,鞋子和其它當年那場災難中的遇難者留下的物品。斯金納說:「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