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讓大陸汗顏 台北故宮50年僅丟一頁紙一包鹽

(阿波羅網 aboluowang.com)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後,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此後的80年裏,南遷文物在多處輾轉,最終分北京南京、台灣三處安家。1948年因國共戰亂,運往台灣的2972箱文物,占原南遷文物箱件數的22%。

  移動文物不離院不離桌
    
     文物不能夠離開桌面或離開琅匣,只能在桌面上水平移動,也不能離開推送的車子,操作的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專門的長期訓練。一些重要文物的移動還需要事先以複製品進行演練操作。文物移動的每一步,都有兩三人在現場,而且每一過程都有監控的影像記錄。
     1962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正式動工落戶,距今正好50年。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從大陸運往台灣的2972箱文物中,除了一頁紙和一包鹽之外,其他全部在冊。
    
     「一頁紙」是1989年文物清點時發現的,《滿文原檔》中缺少了一頁「女屍圖」。
    
     經詳細調查,發現這頁紙早在1969年就消失了。這一年台北「故宮」打算出版發行《滿文原檔》,但當時沒有掃瞄技術,拍照要送到院外,後來有一頁就消失了。
     至於「一包鹽」,說的是這次清點發現另一件失蹤的藏品——一包清朝宮廷保留下來的新疆進貢的湖鹽。而這是由於年代久遠,鹽揮發了,只剩下了外包紙。於是,這件文物被註銷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此之後,台北「故宮博物院」規定:無論是拍照、維護或其他理由,文物一律不得離開院內。
    
     隨着設備的進步,為了讓觀眾看到更多的展品,台北「故宮」甚至給自己定下了另一項更大挑戰——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據周功鑫介紹,台北「故宮」展覽的文物多元多樣,根據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更換期限,並根據主題不同更替展覽。
    
     但她透露,更換文物也是為了維護。「比如銅、瓷、玉三個主要的常設展,一般來說一年或半年換一次。書畫、文獻和檔桉等材質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因為此類文物多為有機材質,如果暴露時間過長,光損壞就會比較嚴重。」
    
     曾有人粗略統計過,按照台北「故宮」展覽的更換期限來觀展,要看完台北「故宮」的所有藏品,一共需要30年左右的時間。周功鑫強調,「我們每個過程非常小心,非常專業。至今沒有也不可能出現文物損壞的事件。」
    
     在台北「故宮」,文物的移動、持拿、運送和擺設,每個動作都有相應規範,「文物不能離開桌面或琅匣,只能在桌面上水平移動,也不能離開推送的車子,操作的工作人員需要接受專門的長期訓練。一些重要文物的移動還需要事先以複製品進行演練操作。文物移動的每一步,都有兩三人在現場,而且每一過程都有監控的影像記錄。」
    
     此外,針對台灣特殊的地質條件,如遇到地震等不可抗力也有對應措施。一方面在存放文物時,不同於西方博物館那樣上架擺放,而是以傳統方式即鐵箱保存文物,在鐵箱內塞滿棉墊。另一方面,利用高科技的防震措施提高建築物整體的防震性能。

  典藏資產受質疑很正常
      受到質疑是很正常的。總的來說,要用最正確的語句和方式在第一時間內去溝通,我們要做的是公開、透明和專業。遇到嚴重質疑,我們願意接受調查。
    
      漫長的半個世紀裏,台北「故宮」也經歷過質疑。和「女屍圖」遺失風波一樣,「翠玉白菜螽斯斷須事件」曾把台北「故宮」推上風口浪尖。
    
      「翠玉白菜」原是清光緒皇帝的瑾妃隨身嫁妝的珍貴文物,也是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一塊翠玉被凋琢得栩栩如生,細看會發現葉片上還停留着兩隻昆蟲。
    
    2007年,有台灣民眾發現其中一隻小蟲的觸鬚有破損。媒體懷疑是文物運到高雄時被損壞,由此引發了軒然大波,「立委」和公眾強烈質疑。館方經過縝密調查發現,早在1969年之前的圖片中就發現觸鬚破損了,風波才算平息。
    
    在風波中,台北「故宮」漸漸習慣了積極回應質疑。最近一年,台北「故宮」遭遇了「斷電門」和「復刻門」。
    
    最先有位「立委」指出,2011年4月18日,台北「故宮」展館中所有監控、門禁以及紅外線感應系統突然發生故障,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停擺6小時後才恢復運作。
    
    周功鑫遭到「立委」輪番炮轟,台灣藍綠「立委」同聲批評說,台北「故宮」應變不及格,要求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負責。台北「故宮博物院」隨即發佈新聞稿澄清,此次斷電系統故障是因設計不良。
    
    另一大風波是「復刻門」。2011年11月14日,因涉嫌盜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國寶」級文物《龍藏經》、《永樂大典》的數碼化檔桉,並在未獲取授權的情況下,將其製作成「復刻版」(彷製品)轉賣,涉嫌收賄、詐領運費,複製《永樂大典》等圖檔近四千張,台北地檢署以貪污等罪嫌起訴台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助理研究員陳耀東和陳的研究助理葉麗珍。
    
    對於此事,當時周功鑫公開對媒體解釋:「故宮」文創營銷處涉及廠商、經費,業務十分複雜,所以她也希望徹底整頓文創處。
    
    對於這些風波與質疑,周功鑫說:「我覺得這很自然,受到質疑是很正常的。對我們的質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人抹黑事實;另一種是我們確實應該改進的。總的來說,要用最正確方式在第一時間去溝通,我們要做的是公開、透明和專業。遇到嚴重質疑,我們願意接受調查。」
    
     其實,約訪周功鑫並不難,只要有媒體申請,院長周功鑫、副院長馮明珠都會安排時間接受專訪。

  院長對博物院管理負責
      院內專家不得以「故宮博物院」的公務身份在社會上從事非公務文物鑑定活動,以及與文物拍賣、文物市場等有關的藏品鑑定活動。文物鑑定是台北「故宮」每週二、四下午向民眾免費提供的服務,工作人員的鑑定供公眾參考,但不估價,也不出證明。
    
    早在2008年,周功鑫上任之初接受「立委」質詢時就被問到一個問題:「台北『故宮』隸屬於『行政院』好,還是其他屬性更好?」
    
    「我認為現在這種狀況最好,因為受到的監督是多重的,包括了來自主管機關、「立法院」、「監察院」和審計部的監督。」周功鑫認為在這樣的多重監督之下,「比較不容易犯錯」。在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職位相當於「部會首長」,享受「部會首長」待遇。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經費都需要「立法院」審核通過。「立法院」開會,她要去接受「立委」的「質詢」。
    
    從台北「故宮博物院」建院至今,包括周功鑫在內共有六任院長。現任院長周功鑫從2008年5月20日上任至今。
    
    周功鑫1972年進入台北「故宮」工作,最初因熟練掌握英、法兩種語言擔任解說員,隨後擔任院長室秘書,從1983年開始擔任台北「故宮」展覽組組長。2002年,她前往輔仁大學任教,任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6年。2007年2月,台灣偵辦「故宮博物院」改建擴建工程弊桉,「故宮」時任院長涉桉遭到起訴。2008年5月,應馬英九的徵召,周功鑫開始擔任台北「故宮」「掌門人」。
    
    「馬總統看重我之前在『故宮』27年的經驗。」周功鑫說,「博物館專業人才不容易培養,需長期積累。」
    
    「我直接對『行政院』院長負責,可以說博物院的管理由我一個人負全部責任。」周功鑫坦承她的壓力。據瞭解,台北「故宮博物院」在台灣的行政級別十分獨特,其與教育部、文獻會等部會同級,只比「行政院」低一級。工作人員都屬公務員,所以管理都適用公務員。同時,台北「故宮」內部還有一個人事評審會,該會由指定委員和選出的委員組成,決定員工的具體獎懲。
    
    近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談及文物鑑定亂象時表示,特別強調:「院內專家不得以『故宮博物院』的公務身份在社會上從事非公務文物鑑定活動,以及與文物拍賣、文物市場等有關的藏品鑑定活動。」而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一不成文的原則已堅持半個多世紀。
    
    周功鑫說,文物鑑定是台北「故宮」每週二、四下午向民眾免費提供的服務,工作人員的鑑定供公眾參考,但不估價,也不出證明。雖然不成文,但隨時有監督,不遵守會引來質疑,他們知道麻煩有多大。

  台北「故宮」是文化符號
    
      現在台灣的年輕人會來「故宮」度週末,我希望人們都能常來,觀眾能夠常常來獲得知識,提升藝術和文化素養,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有去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大陸遊客這樣總結:「對於故宮的意義,在台灣人心目中和在大陸人心目中很不同。在台灣人心目中,台北「故宮」彷彿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而在大陸人心目中,故宮目前還只是一個旅遊景點而已。」在這一點上,台北「故宮」是怎麼做到的?
    
    周功鑫在台北「故宮」16年負責展覽教育工作的經歷,加上在大學從事的博物館教育工作,讓她坦言自己非常看重博物館的推廣教育功能:「我很認同說博物館的藏品是心臟,教育是靈魂,讓藏品活化增添價值,教育是很重要的。」
    
    青翠玲瓏的小白菜、惹人喜愛的肉片石、樸拙的汝窯小碗,被做成鑰匙扣、文具,甚至珠寶、服飾,做工精緻奪目。緊鄰展廳的「故宮」紀念品商場裏人氣更旺,台北「故宮」的教育宗旨被延伸到文化產業的開發上,良好的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台北「故宮」的發展。
    
    資料顯示,目前台北「故宮」的收入主要來自門票、禮品店、餐飲服務、品牌授權等,這些收入大部分進入公共財政,一部分進入藝術發展基金,用於購買文物等。按照台北「故宮」2010年的年報,台北「故宮」的門票銷售額3億多新台幣;禮品店及餐飲服務的營業額6.8億元新台幣;品牌授權的收入1億多新台幣。
    
    周功鑫說,台北「故宮」現有近5000種衍伸商品,合作廠商近70家,涉及食品、服飾、珠寶、文具、餐具、數碼產品等多個領域。台北「故宮」通過品牌授權方式,即廠商可以將「故宮」的文物開發成衍生產品,除了打上廠商品牌標識之外,還可以打上「台北故宮」的標識,並且有自主銷售權,只需向「台北故宮」支付商標授權金和權利金,許多授權商品只能在台北「故宮」買到。
    
    「賣東西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教育,但這是教育的延伸。」台北「故宮」把此看作對相關產業的「文化訓練」,在做提高素養的工作。「我們還有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習營』的課程,針對廠商開設,把『故宮』變成廠商的文化創意滋養平台和靈感來源。」
    
    1925年,為抵制段祺瑞和滿清遺老試圖重迎溥儀回宮的圖謀,馮玉祥宣佈將紫禁城改名故宮博物院並向公眾開放。此舉讓末代皇帝復辟的戲碼難以上演,更讓普通民眾從此得以走進曾經的禁地深宮。而此前,周功鑫也公開向媒體表達自己對於「故宮」與大眾關係的看法:「『故宮』不應該是高高在上的圍城」。「現在台灣的年輕人會來『故宮』度週末,我希望人們都能常來,觀眾能夠常常來獲得知識,提升藝術和文化素養,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掌門人」透露 「大故宮計劃」 今年招標
      庫存藏品從建院時的65萬增加至69萬 半世紀第五次擴建增加五倍空間
    
    台北「故宮」典藏的文物一直在不斷增長,對存放空間形成迫切的需求。1969年,台北「故宮」制定《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在台灣展開增加藏品的行動。據台北「故宮」官方網站顯示,1967年~2008年8月期間,透過其他機構移交1651件,受贈32326件冊,收購12751件冊,合計46728件冊。至2011年12月底,台北「故宮」的藏品數量總計693507件冊。
    
    但跟文物的增長比起來,參觀人次的增加則更為顯着。自從2009年4月份,台北「故宮」向大陸遊客開放以後,一度保持在一兩百萬的參觀人數開始變化,2010年達到了384萬人次。台北「故宮」現有的空間即將難以容納越來越多的參觀人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1年10月8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宣佈啟動「大故宮」計劃。該計劃預計耗資近300億元新台幣 (約62.7億元人民幣),涵蓋「故宮」正館院區擴建及「故宮」斜對面的文創產業發展中心、「故宮」後側山坡監測及整治工程。

 擴建後實現功能分區
      事實上,此次的「大故宮計劃」已經是台北「故宮」的第五次擴建。這次的擴建不同於以往。周功鑫指出,「故宮」現有空間為9614平方米,擴建後將變成64900平方米,整體多出五倍空間。並在附近另外開發4.8萬平方米的土地建設文化創意園區。
    
     「大故宮計劃」以容納「故宮」日益增加的參觀人潮、擴大展廳面積、大幅改善現有參觀環境為目標。從啟動後就被一步步全力推進。周功鑫透露,擴建中充分考慮研究空間、庫存空間、行政空間和保存維護的空間,不同功能上都將實現功能分區。文物研究的區域原本比較小,研究的範圍也受限,也要在這一輪擴建中擴大。

目標是世界一流博物館
    目前,該計劃的可行性評估即將完成,如通過將在今年年底招標開建。「下一步就是要尋找專桉團隊和顧問團隊,在團隊中討論出選拔建築師的條件等,希望在明年能夠選出設計團隊。」周功鑫稱,在擴建方桉的設計上,台北「故宮」希望進行國際競標,以開放的方式透過評選讓全球的建築師發揮設計創意,在現有的規模上擴大,又能做到傳統和創新相結合,這是考驗設計師本身的智慧和專業,最後會選擇一個民眾能夠接納的設計師。
    
    「『故宮』目前已經公認是中華第一的博物館,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俄羅斯冬宮博物館及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並列為世界五大博物館,接下來我們希望成為亞洲一流,世界一流的博物館。」

  已經在培訓儲備人才
    
     空間的擴大,還要求「大故宮計劃」同時考慮人力資源的擴展。儲備人力資源一直是台北「故宮」的重要工作,「人的培養是最需要時間的。人力資源按照年度都在增長,經過每年的甄選,新的人不斷加入行列,我們很注重工作人員剛入職的時候如何培訓,各類工作人員包括研究人員、行政人員和保全人員等都要參加各類的培訓增加專業知識,我們不會出現銜接不上的『空窗期』。」
    
     今年年初,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在連任以後,在台北「故宮」所在的士林區的藝術中心動土時明確指出,台北「故宮」的改造擴建不只在「故宮」本身,希望「大故宮計劃」覆蓋整個大士林地區,要跟士林區構成藝術聯接,提升一個區域的文化藝術環境,因為「只有文化是最偉大的」。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2/0317/23947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