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曲禮上》說:「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隨着國際交往的頻繁和普遍,這就要求商務人士了解並得體運用國際商務禮儀,才能友好、真誠地進行交流、溝通和合作。
一、不同文化的七項對比, 我國和西方國家商務交往最多。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在具體禮儀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具體來說有七個方面,必須首先有所了解。
1、對待讚美
我們和西方人在對待讚美的態度上大不相同。別人讚美的時候,儘管內心十分喜悅,但表面上總是表現得不敢苟同,對別人的讚美予以禮貌的否定,以示謙虛:「還不行!」、「馬馬虎虎吧!」、「那能與你相比啊!」、「過獎了!」等。
而西方人對待讚美的態度可謂是「喜形於色」,總是用「thank you」來應對別人的讚美。
2、待客和做客
我們和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為別人着想。這表現在待客和做客上,盡責的客人總是儘量不去麻煩主人,不讓主人破費,因而對於主人的招待總是要禮貌地加以謝絕。比如,主人問客人想喝點什麼,客人一般會說「 不渴」或「不用麻煩了」;主人在餐桌上為客人斟酒,客人總要加以推辭,說「夠了,夠了」,而事實上,客人並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氣而已。所以,稱職的主人不會直接問客人想要什麼,而是主動揣摩客人的需求,並積極地給予滿足。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總是不停地給客人勸酒勸菜。所以,中國人的待客和做客場面往往氣氛熱烈:一方不停地勸,另一方則不停地推辭。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無需客套。當客人上門了,主人會直截了當地問對方「想喝點什麼」;如果客人想喝點什麼,可以直接反問對方「你有什麼飲料」,並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飲料;如果客人確實不想喝,客人會說「謝謝! 不想喝」。在餐桌上,主人會問客人還要不要再來點,如果客人說夠了,主人一般不會再向客人勸吃請喝。
3、謙虛和自我肯定
我們一直視謙虛為美德。不論是對於自己的能力還是成績,總是喜歡自謙。如果不這樣可能會被指責為「不謙虛」、「狂妄自大」。比如,中國學者在作演講前,通常會說:「 學問不深,準備也不充分,請各位多指教」;在宴會上,好客的主人面對滿桌子的菜卻說:「沒有什麼菜,請隨便吃」;當上司委以重任,通常會謙虛地說:「 恐怕難以勝任。」
而外國人特別是西方人沒有自謙的習慣。他們認為,一個人要得到別人的承認,首先必須自我肯定。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能力和成績總是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宴請的時候,主人會詳盡地向客人介紹所點菜的特色,並希望客人喜歡;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時候,他們會感謝上司,並表示自己肯定能幹好。
4、勸告和建議
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喜歡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議和勸告,以示關心和愛護。但中西方人在提勸告和建議的方式上卻有很大區別。
中國人向朋友提建議和勸告的時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應該」、「不應該」,「要」、「不要」這些帶有命令口氣的詞。比如,「天氣很冷,要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體!」、「你該刮鬍子了!」、「你該去上班了!」等。
西方人在向親朋好友提勸告和建議的時候,措詞非常婉轉,比如,「今天天氣很冷, 要是你的話, 會加件毛衣」、「你最好還是把鬍子颳了吧。」一般來說,雙方關係越接近,說話的語氣越直接。但即使是最親密的人之間,也不會使用像我們那樣的命令語氣。否則,會被認為不夠尊重自己獨立的人格。
5、個人私隱權
西方人非常注重個人私隱權。在日常交談中,大家一般不會涉及對方的「私人問題」。這些私人問題包括:年齡、婚姻狀況、收入、工作、住所、經歷、宗教信仰、選舉等。同時,人們還特別注重個人的私人生活空間。別人房間裏的壁櫥、桌子、抽屜,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應隨便亂動、亂翻(如果需要借用別人物品,必須得到對方的許可)。假如別人在閱讀或寫作,也不能從背後去看對方閱讀和寫作的內容,即使對方只是在閱讀報紙或雜誌。
空間距離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場所,大家都十分自覺地為對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間。比如,排隊的時候他們總是習慣和別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我們的個人私隱觀念比較淡薄。特別是在親朋好友之間,大家喜歡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對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長者往往可以隨意問及晚輩的私人生活,以顯示關心。
6、時間安排
西方人大多時間觀念很強,日程安排很緊湊。如果要拜會或是宴請西方人,一定要提前預約,預約時間通常在一周以上。如果你沒有預約而突然拜訪或是臨時約請對方,對方一般會拒絕你。而且,對於工作時間和個人時間有嚴格的區分。如果是工作交往,應選擇在對方的工作時間裏進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選擇在對方下班的時間裏進行。
另外,時間上,忌諱日期13和星期五。特別既是13號又是星期五的日子,往往不安排任何外出事宜。 而我們很多人的時間觀念不是太強。沒有預約的突然造訪和臨時約請都相當普遍,即使提前預約也往往在一周以內。 家教另外,職業人在時間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後談公事或是上班時間談私事都是尋常之事。
7、禮尚往來
西方人(除拉美人)不是很重視禮尚往來,儘管他們也常常在節日、生日和拜訪時向親朋好友贈送禮物。他們一般不看重禮品的價值(因而喜歡贈送一些小禮物),認為向朋友贈送禮物不是為了滿足朋友的某種需求,而只是為了表達感情。而中國人大多比較看重禮品的價值,禮品的價值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送禮人的情意。
另外,在送禮的方式上,東西方也存在明顯的差異。西方人在收到禮物的時候,一般要當着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包裝,並對禮物表示讚賞。如果不當面打開禮物包裝,送禮人會以為對方不喜歡他(她)送的禮物。 而我們大多不會當着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包裝,除非送禮人要求對方這麼做。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看重的是相互間的情誼,而不是物質利益,如果當着送禮人的面打開禮物包裝,就有重利輕義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