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康熙大帝的「王者風範」

作者:

kangxi
文治武功鐵騎中:康熙大帝的魅力

真正的王者是胸懷天下、能夠包容別人的。一個真正的王者是完全為着他的子民的。康熙皇帝就是這樣一個心懷天下蒼生的王者。

命中注定 天命所歸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九日,順治皇帝病逝後的第三天,一個不滿八歲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鑾殿的寶座中,繼承大統,成為新一代少年天子,這位名為愛新覺羅.玄燁的小孩,就是清聖祖康熙皇帝。

生於一六五四年的玄燁,幼年時患上天花病,此症乃滿洲人克星,順治皇帝、和碩豫親王多鐸等亦是死於天花。玄燁命硬,熬過此絕症,活了下來。祖母孝莊皇太后認為玄燁既天資聰敏,又能戰勝惡疾,從鬼門關返回人間,必定有天予大任。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14歲的康熙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此後,這位清代定都北京的第二任皇帝在其在位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以博大的胸懷和仁政,獎勵墾荒、減免賦稅、實施種種措施,61年的勵精圖治,平定三藩、收復台灣、抵制沙俄、鞏固邊疆,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開創了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世」,康熙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相當具有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的傑出君王。

曾擔任康熙皇帝的侍講,為其講授天文曆法及醫學、化學、藥學等西洋科學的法國天主教神父白晉,在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的《康熙帝傳》中讚揚道,他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帝王當中最為聖明的君主之一。

一、 寬仁兼容、一統天下

康熙登基時,內憂外患,民不聊生,國家統一尚未完成,民眾對朝廷牴觸很大。孝莊太皇太后問他的想法,康熙答道「惟仁者無敵」。他對大臣們說:「定亂之方,惟崇尚寬大,寬則得眾。治天下之道,以寬為本。」

他十六歲時,以超凡的智慧和勇氣設計剷除了專權跋扈的輔臣鰲拜。隨後平三藩之亂,平定台灣,兩次親征準噶爾,北拒沙俄,定鼎天下,完成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對於三藩之亂,康熙曾多次向三藩言明自己誓死維護國家疆土的決心,並希望其以國家利益為重,如停止作亂,既往不咎。取得平藩勝利後也要求「處理以寬,不涉牽更多人。」

陝西提督王輔臣,被平西王吳三桂籠絡收買,起兵反叛,川陝震動。當時王輔臣之子王繼貞及其家眷都在京城,大臣們都建議立即以謀反罪拘捕。康熙雖非常着急,但他還是平靜的讓王繼貞去給他父親送信說朝廷體諒其謀反實非本意,望其迷途知返,不究責任。王輔臣深受感動,帶領士卒向北行大禮,因心有顧慮,不肯投降。

康熙任命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圖海對將士們說:「仁義之師,體聖主好生之德,先招撫,後討伐。勿妄殺生靈!」圖海大軍戰無不勝,王輔臣被迫投降。康熙仍然授其靖寇將軍,命令和圖海一起鎮守漢中,王輔臣非常慚愧,內心不安,康熙多次讓圖海對其撫慰。

對於蒙古的治理,康熙採取撫綏的政策。喀爾喀蒙古(外蒙古)部落首領之一土謝圖汗挑起內部糾紛,使噶爾丹乘機東犯,逼迫喀爾喀南遷。康熙親赴塞外,主持會盟。盟會上,康熙對土謝圖汗的過失加以申斥,然後說,如此盛大的盟會,要是對土謝圖汗處以重罪,實在於心不忍,於是當眾赦免其罪。

康熙通過訓諭和教導化解了各部落分歧,實現了喀爾喀蒙古內部的從新統一。蒙古部眾心悅誠服,齊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康熙正式接受全體喀爾喀蒙古的臣服。征服噶爾丹時,康熙對大臣們說:「天下當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噶爾丹凶暴,朕惟待以寬仁,噶爾丹奸狡,朕惟示以誠信。」

群臣請皇帝上尊號,康熙嚴辭拒絕,他說:「歷經戰火,生民塗炭,應該務實,切戒虛名。」

kangxi

二、 民為邦本、任人唯賢

康熙以民為本,在其政治生涯中,愛民,恤民,察民,施惠於民的思想和政策比比皆是。康熙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屢次申令停止圈佔土地,又蠲免錢糧達五百四十五次之多,計銀十五億兩。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將全國人丁稅固定下來,減輕農民負擔。

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康熙重視治理黃河,自己繫心於治河歷數十年,以解除百姓水患之苦。當時古北口長城一帶傾塌很多,工部等衙門議請修築。康熙對大學士等人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

一次,康熙在塞外視察時,發現一個人僵臥在路旁。他親自詢問,知道這個人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在回家路上因為飢餓躺下起不來,康熙立即下令給他餵熱粥。等王四海甦醒後,將他帶到行宮。後給王四海盤纏,派人送他回家。 康熙實行寬刑政策。康熙二十二年,全國秋決(判死刑)的犯人「尚不及四十人」。

用人以德為本 才藝為末

康熙不僅自己體恤百姓,還要求官吏要愛民如子。他雖然不拘一格遴選人才,但對於人才的標準卻要求的非常嚴格。他用人始終一貫的標準是:「國家用人,當以德器為本,才藝為末」,「才德兼優為佳,若有才無德,不如有德無才也」,還說:「論才則必以德為本,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為了安撫漢族官員,康熙一再重申「滿漢皆朕之臣子」,「滿漢一體」,「在朝大小官員,皆是朕心中信任之人,各官都要進諫、奏本,切勿推脫責任」,一些遁跡山林的讀書人紛紛出仕,滿族與漢族及其他各族的隔閡逐漸瓦解,直至彼此融合。

為了形成官吏廉潔的良好風氣,康熙一再下詔讓在朝各官推舉清官,他自己也親口表彰了一批清官。康熙朝以清官輩出著稱,如湯斌、李光地、張伯行等人均以清廉聞名一時,他們任職一縣,即使一縣之民受惠,任職一省,即使一省之民沾惠。

山西的於成龍,奉公職守,兩袖清風,雖貴為封疆大吏,從不謀任何私利,一日兩餐只吃糙米飯和青菜,綽號「於青菜」。他以身作則,明令禁止官員行賄受賄,深受百姓擁戴。他去世時,到其居室弔唁的其屬下將軍、官員看到他家中的竹篋里只有一領綈袍,床頭只有幾個裝鹽、裝豉的器皿,莫不為其清廉感動落淚,百姓們家家掛其畫像紀念他,康熙稱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

康熙非常注意嚴懲貪官。他說,貪官必加嚴懲,貪官之罪不比其它,絕不能寬恕。否則,不能起到儆戒作用。一次秋審,他就親自勾決了一批貪污要犯,以儆效尤。

對封疆大吏,他要求更嚴。如陝西巡撫穆爾賽貪贓枉法,康熙說,對這樣穢跡顯著的要犯,不用重典,何以示懲,應立即處死。從一六八一年起的二十五年裏,對貪污行為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

三、 道德至上、自律修身

康熙遵循「崇儒重道」的政策。他十四歲親政時,就採納漢官建議,率領百官在太學舉行了隆重的祭孔大典。他首次南巡就去山東曲阜孔廟祭孔,行三跪九叩大禮,並親書「萬世師表」四字懸於殿中,表明自己以儒家學說治理國家的決心。

後來康熙又表彰了弘揚孔孟之道的朱熹。漢族士大夫和天下儒生們感動萬分,他們涕泣說:「皇上敬奉孔聖人為師,說明皇上英明奇偉,心胸博大,和漢人皇帝自無區別,不是什麼北方異族、夷狄之主,實真命天子啊!我們這些人苦讀聖賢之書,現在該努力報效國家了。」

康熙對自己要求很嚴。他五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甚至廢寢忘食。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讀書賦詩着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康熙精通文學、歷史、地理、算學、醫學等諸多學科,豐富的學識使很多學者難望其項背。他組織人編纂了《明史》、《全唐詩》、《康熙字典》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每天堅持御殿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崇尚節儉

康熙皇帝貴為一國之尊,權力至高無上。但生活簡樸無華,絕不鋪張奢靡。給百姓留下了豐盈的福祉,為官吏樹立了崇高的榜樣。

有人向康熙進獻《煉丹養生秘書》,他拒不翻閱,說:「人有生必有死。如朱子(指朱熹)之言:天地循環之理,如晝如夜。孔子云:『居易以俟』。皆大賢之道,死又何足懼乎?」又說:「朕之生也,狀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他要過常人的生活,拒絕特殊的享受。

他從來不吃補藥,也不要人給他按摩。認為保持健康,「惟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如是而已。」

當他在六十歲時,嘴上添了幾根白鬍鬚。有人勸他服用「烏須藥」。他笑着拒絕說:「自古以來,有幾個白須皇帝?朕如能鬚髮皓然,豈不為萬世之美談乎!」曠達中包含着幽默。

康熙崇尚節儉。他說到自己的衣着:「我從即位以來,辦一切事,都提倡節儉。我身上穿的是普通的衣服,腳上着的是一般的布襪。」

白晉在給路易十四的信里寫道:「他那種恬淡素樸簡直是沒有先例的。每日兩餐最普通的菜餚,從未有絲毫過度。他的衣着,在中國算是最普通的服裝。逢到雨天,人們有時看到他穿一件氈制外套,這在中國被視為一種粗製的衣服。夏天,我們看見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服。除了節日大典的日子,我們從他身上發現的華麗物品就是一顆大珠子,那珠子在夏天便照滿族人的風俗佩在他的帽沿上。他無任何奢求,他的淡泊超過人們所能想像的成度,這在他的衣着和他的一切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所常住的暢春園,「茅屋塗茨,略無修飾。」法國耶穌會教士張誠在日記中記述:「宣詔我們進入他平日宴息的寢宮,那裏既不富麗,也不堂皇。我們在那裏見到的一切陳設,都很樸素。」

恪守孝道

康熙一生恪守孝道,對其祖母、母親皆極為尊敬,不但每日前往慈寧宮問安,還在孝莊太皇太后生病時幾次步行至天壇,為其祈禱,言願以己之壽命換祖母萬壽。

孝莊太皇太后去世後,康熙悲痛萬分,親視其入殮,斷髮着服,廬次於慈寧宮外,正值除夕佳節,群臣請其回宮,他沒有同意。回宮後,仍然每日去慈寧宮,睹物思人。

康熙頒發了著名的《聖諭十六條》,以之作為士民行為準則,十六條中,以孝悌為重。自古以來執政者罕有不標榜以仁孝治天下者,但有幾人真「仁」且「孝」?

內聖外王

康熙一心為民,躬自力行,從其治國、治吏、治軍、治獄、治河等言行中,人們都可以看到大大的「德」字貫穿始終。其仁德在乾,功勳於坤,流芳百世,光照千秋!正如後人所讚頌的:「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內聖外王」,這也是古代的道學家所推崇的境界。就是說這個人內心是一位聖人,外在的表現是一位王者。內懷聖人之德而外行王者之道。聖人是內心的境界,帝王是社會的角色,兩者統一,作為一體之兩面,是宇宙大道在生命的內在與外在不同的體現。康熙大帝之所以廟號 「聖祖」,就是因為他已經被群臣公認達到了內聖外王的境界。

白晉眼中的康熙大帝

法國天主教神父白晉一六五六年出生在法國曼城,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派遣來到中國。他曾擔任康熙皇帝的侍講,講授天文曆法及醫學、化學、藥學等西洋科學。以下摘錄,白晉回國後,獻給路易十四世自己寫着的《康熙帝傳》。

「康熙皇帝天賦極高、博文強記、智力過人、明察秋毫。他有處理複雜紛繁事務的剛勁毅力,他有制定、指揮、實現宏偉規劃的堅強意志。他的嗜好和興趣高雅不俗,都很適於帝王的身份。他為人公正,伸張正義,倡導德行,愛護臣民。他具有服從真理的性格以及絕對抑制情慾的克己之心。諸如此類高貴品德,不勝枚舉。此外,在日理萬機的君王中,能如此愛好藝術並勤奮學習各門科學的也不能不令人驚訝。」

「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公正無私,按國法行事;在用人上任人唯賢,並把這些視為施政中嚴守的信條。因此,從未發生過因徇私情或出於個人利益而反對康熙皇帝的事件。康熙皇帝重視並嚴格選拔優秀官吏,監督他們的行動,這表明皇上平素對於臣民的仁愛之心。此外,當某省發生嚴重災荒時,從他內心中表現出來的異常憂慮之情,充份說明他作為一國之主和國父的強烈責任感。」

「康熙皇帝為了了解國民的生活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時常巡幸各省。視察時,皇上允許卑賤的工匠和農夫接近自己,並以非常親切慈祥的態度對待他們。皇上溫和的問詢,使對方甚為感動。康熙皇帝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而且一定要問到他們對當地政府官吏是否滿意這類問題。如果百姓傾訴對某個官員不滿,他就會失去官職,但是某個官員受到百姓的讚揚,卻不一定僅僅因此而得到提升。」

「然而康熙皇帝卻過着樸素的生活,就其衣着來說,令人絲毫沒有奢侈浪費的感覺,這並非由於他愛財和吝嗇。他雖然自己力求節儉,但對用於國家的經費卻特別慷慨。只要是有利於國家、造福於人民的事業,即使支出數百萬兩的鉅款,他也從不吝惜。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為了修繕官署,以及為了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商業發展,而治理河流、運河,建設橋樑、修造船隻及其他類似的事業,他經常撥出鉅款。由此不難看出,康熙皇帝的樸素生活,完全是由於他懂得節約的意義,也是由於他希望做一個為臣民所愛戴的君主和國父,所以努力為國家的實際需要積累財富。」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1211/228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