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失土 BBC:「東大荒」海參崴重振旗鼓

—原標題:「東大荒」海參崴重振旗鼓

海參崴

海參崴,地理條件得天獨厚。

與中國咫尺相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有滄桑變遷的歷史,美女如雲的傳說,還曾是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蘇聯解體後,海參崴日漸蕭條。BBC記者納德爾森最近親往一游,向我們講述海參崴的復興……

「我們經常開車到中國去買衣服,那兒的東西便宜多了。」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瓦希莉薩也曾到中國去學漢語。但是,當地其他一些女人到中國去的目的卻是找男人。

英語非常流利的翻譯維多利亞說,「在海參崴,男人大約佔38%,女人卻佔62%。許多女孩兒到中國、韓國去找老公。中國男人好多也到這兒來找老婆。」她接着說,「在這兒,找外國人,也是沒辦法的辦法。」

海參崴,從許多方面來看,地理位置,都決定着命運。

東大荒

塔莎帶我欣賞海參崴城邊美麗的自然風光。她問道,「你覺得我們的城市怎麼樣?」和其他人一樣,塔莎說話的時候也充滿了自豪。但是,等着外國人對自己的家鄉發表意見,她也露出了一點點緊張。

海參崴,真是一個不尋常的地方。她是俄羅斯遠東區的首府,在歐洲的俄羅斯人和外國人眼裏,充滿了神秘色彩。我早就盼望着有一天能到海參崴看看,這已經成了我的一個夢想。

其實,這一點兒也不奇怪。我的老朋友、莫斯科的電視記者福拉基米爾·波茲納爾曾經說過,俄國人和美國人都覺得,對方是「偉大的另一半兒」,其中一個原因大概就是,「他們有西大荒,我們有東大荒」。

海參崴是座水城,它坐落於半島之上,自然景色如同三藩市一樣壯觀。街巷沿着錯落的山丘起伏盤旋;遠處,是金角灣(Gold Horn Bay);再以後,蔚藍的太平洋擁抱着日本;遠在天邊的另一岸是美國。

海參崴離阿拉斯加比離聖彼得堡還要更近。

東大荒名不虛傳。周邊的濱海邊疆區(Primorye)為倖存的西伯利亞虎建立的保護區,離海參崴並不太遠。

一座千米大橋將把海參崴與俄羅斯島連接起來

一座千米大橋將把海參崴與俄羅斯島連接起來

商業機會

當年,是約翰·韋蘭特(John Valliant)撰寫的《老虎》一書,喚起了我對遠東的遙想。我甚至夢想,說不定,我也能目睹老虎在機場大搖大擺地散步……

海參崴相對來說歷史並不算長。這座港口城市,直到20世紀初期還僅有一所中學。1905年,西伯利亞鐵路通車,海參崴港漂亮的愛德華風格的小火車站,成了橫穿西伯利亞鐵路線的終點。人們可以坐火車從歐洲來到海參崴,然後乘船前往日本。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給海參崴帶來了商業機會----運輸、移民和漁業。

一天早晨,我碰到來自格里姆斯比(位於英國東北部)的史蒂夫。他是Findus公司(歐洲最大的冷凍食品公司之一)的採購商,到海參崴來看貨。

我下榻的酒店名叫「現代」(Hyundai)。由此,你也能想像出海參崴的另外一個主要商業項目:從韓國和日本進口汽車。

除此以外,海參崴還是吸引移民的磁石。在離港口不遠處的石階上,我看到一個中國人。他身上穿着老式的毛制服,面無表情,抽着煙,眺望大海。也許,海的那面是故鄉?

等誰呢?

直到1991年,作為蘇聯遠東艦隊的總部,海參崴一直對外封閉。現在,這座城市終於啟步走向未來了。

明年秋天,第24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將在離海參崴海岸只有幾分鐘路程的「俄羅斯島」(Russky)上舉行。海參崴的大學也將搬遷到俄羅斯島上。

但是,大多數人都不贊同這些提議。引起異見最多的是「橋」。當局決定,在大陸、俄羅斯島和另外一座小島之間修建橋樑。但是迄今為止,橋的中段還沒影呢。新公路還沒鋪完,新機場依然待建。

站在工地旁,滿臉、滿嘴都是沙塵,看到建築工人們坐在推土機的駕駛室內悠閒地吃午餐。這頓飯,充滿俄羅斯「風味」:一吃就是一下午。

儘管如此,許多其他跡象還是表明,變化,真的已經來到了海參崴。

維拉·格拉茲克娃(Vera Glazkova)開辦了時尚畫廊;光鮮的電影大廈咖啡館內女人們在包餃子;11月,這裏即將舉辦爵士樂音樂節;我經常去的音樂廳咖啡館,卡布其諾(Cappucino)味道好極了;

更不用提隨處可見、衣着時尚的美女了。

每天早晨,一名妙齡美女都會坐在靠窗的小桌旁,修長的雙腿,腳上蹬着六英寸的高跟鞋。女郎喝着濃濃的愛斯普雷索(Espresso),眺望着窗外的大海。

她在等誰?心中又有什麼期盼?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1127/226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