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美國華裔送老師厚禮 壞了行情

華人向有尊師重道傳統,許多華人家長依國內習慣,送老師禮,卻未意識到美中「送禮文化」有不小差異。有家長給老師送「大禮」,大手筆讓其他老美家長咋舌。有的家長抱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確保送給老師的禮物不縮水。

家住千橡市的倪太太今年送大女兒進日託中心,第一天就送班上五位老師和中心主管每人一張50元Visa吉福卡和一盒廣式月餅,如此大手筆令周遭兩手空空送孩子來入學的老美家長目瞪口呆。

一位老美家長事後問倪太太為何在第一天就送禮,她說,自己幼時在國內上學,父母和其他多位家長都會準備「見面禮」,為的是請老師對孩子「多關照」。

這位老美家長表示,對華人家長送禮大手筆已有領教,她次子就讀的小學也有不少華人子弟,有華人家長會訂水果籃和大盒糕點,搭配鮮花、氣球送到學校,令其他孩子的小禮物相形失色。

不過對於「見面禮」這一概念,這位老美家長仍表示無法理解。她告訴倪太太,在美國學校,家長學生通常選在聖誕節、情人節等特定節日給老師送禮致謝,禮物也無需過於貴重,一張手工卡片、一盒糖果、自家烘培的食品,就相當討喜。

橙縣孔太太秋季送兒子入讀公立小學,開學不久,孔太太一天去接孩子時和老師聊了一會兒,老師說起過幾天就是自己生日。孔太太說,「當時第一反應就是,老師有意暗示送生日禮物」。

待人接物向來周全的孔太太花60多元買了一塊披肩,又讓兒子動手做一個相框,以家長和孩子共同名義送出,讓老師又驚又喜。但孔太太也犯愁,往後其他老師生日還得「一碗水端平」,給荷包增加一筆額外負擔。

經濟不景氣令各行業收入普遍縮水,但有華人家寧願自己省吃儉用,送給老師的禮物也不能縮水。兒子就讀三年級的南巴沙迪納居民姚女士除每年5月教師節準備鮮花送老師,逢年過節也會給送30至50元吉福卡。

姚女士說,教師是孩子每天從早上8時到下午3時都要面對的人,要說「孩子命運都在老師手上」毫不誇張,做家長給教師送幾十元吉福卡,換取教師對孩子好一點、每天多和孩子講兩句話,孩子就能從中受益。

在特許學校教二年級生的鄧小姐表示,相比其他族裔,亞裔族群學生、家長或受傳統影響,確實更「多禮」,令老師感覺自己辛苦工作得到肯定和尊重,情理上難免對這些學生更喜愛,但在教學中,對學生們仍須一視同仁。

阿罕布拉學區華裔教委甄明新表示,如果學生、家長送的是用於資助教學目的的錢或用品,屬於捐贈,學區要求教師必須如實申報給學校,但如是私人贈禮,教師則無須申報,學區對捐贈或私人贈禮都沒有最高金額限制。

哈岡學區教委徐乃星也表示,教師不是民選官員,接受學生和家長贈送感謝禮物不存在利益衝突問題,學區不予設限,亦不會要求其申報。

蒙地貝婁學區華裔教委周本立指出,雖然學區對教師可收學生、家長贈送的禮品沒有設定價值上限,但如果禮物「太貴重」,教師則不應收受,學生和家長也應避免送重禮,心意到最重要。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世界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925/219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