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美第一批訪大陸記者 首曝見鄧小平和8964秘聞

—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製作系列影片《報導中國》

美中關係解凍以後,派駐中國的第一批美國記者是什麼樣的經歷呢?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製作了系列影片《報導中國》。

Photo: RFA

圖片:(從左至右)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前亞洲區資深記者齊邁克(Mike Chinoy),前《時代周刊》駐京記者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第一位駐京記者唐寧(Bruce Dunning),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紫荊攝)

系列影片反映了從1940年代至今,美國記者對中國的報導。9月7號在紐約的亞洲協會放映了其中一集:鄧小平訪美之後,美國媒體派駐中國的第一批記者的感受。
 
記者們回憶,鄧小平接見外賓時抽煙,還隨時往身邊的痰盂里吐痰。據說是為了讓談話對手「失去平衡」。不過,中方要求美國記者不要用吐痰的畫面。這是記者第一次自律的配合。

影片採訪的記者還談到在北京交不到中國朋友,基本上被和普通人隔離開。居住在外國人集中的前門地區,離開北京採訪都需要申請。政府會組織旅行團,讓他們集體行動,聽其他地區領導匯報工作。有的記者想在從北京到上海的火車上接觸中國人。一上車就被列車員認出,然後廣播給乘客:車上有一個美國記者,懂中文,大家說話小心。

從事民主運動的人士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接觸外媒。在民主牆貼文章被押的劉青,托人從監獄中帶出自己寫的經歷,輾轉交給美國記者,因此被加刑到11年。

亞洲協會邀請影片製作人、美國有線電視網(CNN)前亞洲區資深記者齊邁克(Mike Chinoy),前《時代周刊》駐京記者白禮博(Richard Bernstein),以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第一位駐京記者唐寧(Bruce Dunning)與觀眾見面。

主持人、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問到影片中還沒有涉及的「六四」事件。

白禮博表示,人們原本希望「六四」促進中國民主,但事與願違,卻迫使中共內部的改革派領導人趙紫陽下台。如果「六四」沒有發生,中國可能比現在更自由。
 
他說,過去,外國記者可以應邀參加中國的晚宴,身邊坐的可能是某位將軍,也可以在雞尾酒會上跟趙紫陽聊天。趙紫陽甚至不帶隨從,自己去美國記者居住的酒店接受採訪,大談改革設想,讓記者受寵若驚。現在的中共領導人明顯封閉了自己。

齊邁克則認為,「六四」使中共領導人不得不更加開放。

「六四讓鄧小平非常吃驚。為了避免蘇聯和東歐共產政權解體的命運,才加大經濟改革,注重商品生產。讓人們接受共產黨持續掌權。就是說: 我們讓你富起來,個人生活更自由,那你不要挑戰我的權力。」

他說,記者們原本很鬱悶,知道中國的社會矛盾和緊張程度,但是看不到。在「六四」事件中,咕嘟咕嘟都冒出來了,就象剝洋蔥一樣。

唐寧提到,他對「六四」印象最深的是,這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可以說是一場革命,不只是學生,中國人都在背後支持。

因為不能傳送電視畫面,就只好請人坐去東京和香港的飛機悄悄帶出。而中國海關的官員認識這些「郵差」,揮手讓他們過關。有一次,郵差晚了,官員拉着他的胳膊直接上飛機去找人帶磁帶。

「六四」期間,他們給中國其他城市的人打電話,比如打到某家旅館,接線員就會滔滔不絕的把那個城市發生的情況傾訴出來。

他們還接到紐約總部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們哪裏有人堵軍車,去報導。而總部的消息是中國大陸的學生,從做生意的人那裏借到傳真機(當時在中國還是難得的通訊工具),發傳真給在美國德州的中國留學生,由留學生這樣輾轉找到媒體曝料的。那是一種全民參與的真誠,希望消息能夠出去。
 
齊邁克感慨的說,現在中國是更開放了,記者採訪相對也容易,信息來源也多,但是複雜程度也大大增加,中央政權在地方的影響力也不如前。新的挑戰是如何理解和認識中國社會。



以上是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紫荊發自紐約的報道。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910/218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