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民國時期的育嬰堂 1930年代的北平

作者:


圖:位於北海附近的育嬰堂

在日本1939年8月發行的新聞寫真志《北支》上面,刊登了一組北平育嬰堂的照片,並附有一篇說明短文,譯文如下:

在北平北海公園的西側養蜂夾道有一所育嬰堂,它是北京惟一的一家市立孤兒院,養不起家的父親,一出生就找不到父親的孩子的母親會悄悄地把他們的幼兒放到掛着「濟生堂」大牌子下面的小門裏的台子上,然後按動門鈴,告知又送來棄嬰了。門裏面的乳母(保育員)會馬上過來把嬰兒抱走。先給嬰兒洗身體,稱體重,並換上乾淨的衣服。然後把嬰兒放到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的房間裏安安靜靜地讓嬰兒睡眠和恢復血色。這裏的嬰兒一天三次受乳,五六歲的孩子還能定時吃到加了魚肝油和雞蛋的米飯。

每周周二為參觀日,想要孩子的人只要提出兩名有北平市確切身份的保證人,並經過嚴格的身份調查,通過後,交十至二十元的手續費,就可把孩子領走。沒被領走的孩子養到十三歲後,被送往市社會局所屬的職業指導所或習藝所,去學習木工﹑印刷工﹑毛毯工﹑裁縫工等技能,之後他們將走上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擔當幼兒「臨時媽媽」的乳母,有五名是從洛克菲勒醫院護士學校畢業的護士,她們兼有護士和保姆的雙重身份;還有十二名為了取得護士資格而進育嬰堂實習三年的女子學校的學生。這十七位年輕的女性,作為一百多個孤兒的共同的母親,每天為孩子們做飯、縫洗衣服、教孩子們生活,以及處理日常各種生活問題。

孤兒院一年兩萬元的經費,都來自北平各界的捐款。也經常會出現資金短缺的狀況,護士們抱怨說,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平時都吃不飽肚子。

這裏的規模比較小,不如奉天有名的同善堂設備齊全,但對於從來就是個人主義傾向嚴重並幾乎不存在社會救濟事業的支那來說,這個設施的存在的確很難得,也會越來越受到矚目。


圖:北平育嬰堂簡章

在這組圖片之中,有兩張特別值得注意和需要說明,一張是那個釘在牆上的告示板「北平育嬰堂簡章」的照片,上面這樣寫着:

北平育嬰堂簡章

本堂以專收拋棄之男女嬰兒教養成人為宗旨

本堂收養嬰兒須在三歲以下

本堂所收男女嬰兒不准領回

本堂所育男女嬰兒如有人慾領做子女者須經本堂審核明確果系家道殷實足資養瞻子女缺乏者方許抱領但須備二家中等以上之鋪保由董事會准許後發給抱領嬰兒執照並報明主管官廳註冊以資永久保障如領出後查有虐待及其他情形者本堂仍有領回權

本堂參觀時間星期二

接洽領嬰時間星期三五日下午

另一張是有「濟生閣」大牌子和其下方小門的照片,一位婦女正要把一個嬰兒放入小門裏,據資料記載,小門上寫着「收養拋棄男女嬰,如有仁者救護,請送入閣」的字樣。「閣」就是下面那兩扇小門。小門一開,堂內各處的鈴聲就急響起來,院內人便將送來的棄嬰收養。


圖:「濟生閣」大匾下面就是接收棄嬰的窗口。

從以上文字和這組照片不難看出,這個叫做「北平育嬰堂」的孤兒院,在當時還算是一家比較正規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孤兒院。裏面除了收養窮人家的棄嬰之外,也收留因其他家庭特殊情況而被送來的孩子,比如父母是革命者或者軍人,他們顧不上照顧自己的子女,不得已而把孩子寄養在別人家或者就送進這樣的孤兒院裏。下面的記述是我在上網查資料時看到的,這位作者的母親應該就屬於這類狀況:

媽媽今年已快七十歲了,在她的記憶里:她從小在北京的一家育嬰堂(孤兒院)長大,至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由養父母領養。新中國成立時,她八九歲的樣子,養父母后來落根於河北邢台一個農村。母親的童年記憶中:她生活的育嬰堂應該距北海公園不太遠,她有到北海公園遊玩的印象;那家育嬰堂也許是英國人開辦的?因為有說英語的保姆照顧她們,她們跟着信仰基督教;母親依稀記得,她的父母應該是軍人(共產黨的軍人還是國民黨軍人,她不清楚),有到育嬰堂看望她的印象;也許是軍人父母顧不上照顧她而將她放在育嬰堂。媽媽現在噎快七十歲,一生坎坷,體弱多病,為我們三個兄妹操勞一生。儘管生活中,媽媽從來沒有說過要找她的親生父母,但一天我提起為媽媽找她的根,找她的親生父母或其他親人,媽媽的眼睛裏明顯地流露出光彩和渴望。我想媽媽還是熱切地盼望能找到她的根、她的父母、她的親人、她的故鄉……


圖:充滿陽光的育嬰房。


圖:孩子們正在玩疊紙。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822/21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