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程映虹 荷里活最新大片《中國2011:高鐵追殺》

作者:

2011年某月某日,一個風雨雷電之夜,晚八時左右,一輛正在中國某省區行駛的高速列車的司機從控制系統接到一個神秘電話,嚴令他把車速降到20公里。司機非常震驚,因為這就意味着後車有追尾的風險。經過反覆詢問核實後他只得服從命令。數分鐘後,追尾事故果然發生,後車的前幾節車廂被巨大的衝擊力撞毀,乘客多數殉難。事故發生後,神秘的「有關部門」立即下令並迅速派出早已組織好的訓練有素的隊伍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用最給力的機械裝置匆匆掩埋了那幾節被撞毀的車廂。同時,官方新聞發佈會公佈的遇難者的人數和名單明顯和公眾掌握的不同,那幾個沒有被包括的死者的身份眾說紛紜。更令人驚疑的是,接到那個神秘電話的前車司機在事故發生後的現場短暫露面並痛哭流涕後便神秘地失蹤,據說是處於特殊保護之下,正在接受特殊調查。幾天後,真理部發令,要全國媒體嚴格管制對於事故原因的質疑和討論,一切以鐵道部發佈的為準。與此同時,中央幾個部委在小範圍聯合舉行追悼會,悼念幾個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殉職的高級官員。

就在這當口,有人冒着被追殺的危險在微博上爆料:此次高鐵事故如此詭異,因為其中有驚天內幕。那輛後車的第一節高檔商務車廂中坐的正是這幾個高級官員,他們屬於一個聯合調查組,受黨內某派系之命,前往某南方城市接收並審訊一名剛從海外引渡回國的巨貪。在他們手中掌握着這名巨貪和當今最高層領導人中某些人的關係的材料,只等和這名巨貪面對面核實,便可以在即將召開的黨代會確立下屆核心時把這些人搞掉。這個調查組不坐飛機坐高鐵就是為了避免暗算,但還是死於非命。至此,事故之後鐵道部所有那些匪夷所思的做法和新聞發言人似有無窮苦衷的吞吞吐吐都有了完滿的解釋。央視和地方的幾個有正義感的記者茅塞頓開,以此微博為線索,隱姓埋名,冒着生命危險追尋當事人,不但受到單位領導的警告和開除,更受到黨內某派系殺手的死亡追殺,正在走投無路之際卻受到另一派系的殺手的果斷接應。在兩派殺手短兵相接的關頭,記者們乘機逃脫並在一個未經披露的地點召開獨立新聞發佈會,通過微博向全國人民公佈真相 。。。。

這是荷里活即將於20某某年推出的題為《中國2011:高鐵追殺》大片的情節。同時推出的另一部政治大片的片名是《中國2009:山城喋血》,以反黑為題材,描寫一個欽差大臣空降某市後發現自己竟然身陷黑社會重圍,最黑最黑的就是公檢法,黑到連身邊的保鏢都無法信任。影片最後,通過複雜的周旋和討價還價,那個欽差只能把當地公檢法的第N把手推上斷頭台,了結反黑使命,同時悟出一個深刻的哲理:只要你把黑社會看作白社會,所有的問題就都不存在了。但這個裏黑面白的社會必須至放在強烈的猩紅色之下,人的視覺才不至於看出其表裏的反差。

但多數荷里活的大片在挖掘和利用中國題材的撲朔迷離懸念叢生荒誕離奇和異國情調之外,沒有深刻的政治關懷,不但表現了西方沒落的道德觀念和腐朽的文化品位,而且延續了「東方主義」下視中國為「他者」的一貫趣味。它們如蠅逐臭,表現在正在上映的《公共情婦門》,以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公共情婦」李薇和一群高官複雜糾纏「有血有肉」的真實故事為根據。據介紹,排在荷里活「夢工廠」的製作名單上取材於中國官場的類似大片還有《性愛日記》和《微博開房》。中國官場文化中崛起的「性高潮」甚至給了日本的AV片製作者巨大的啟發,已經派了幾批調研組前往中國的各級紀委,懇求高價收購貪官日記。他們認為這筆投資是合算的,因為拿到檔案後只要稍微剪輯一下便可投入攝製,根本無需雇槍手寫劇本。但「20世紀福克斯」公司則眼光略為獨特,竭力從類似題材中發掘社會意義,正在拍攝二奶聚眾劫法庭救走貪官老總的當代傳奇。影片還在拍攝之中,就受到西方學界的高度重視,很多後現代的學者認為這個二奶類似《水滸傳》中孫二娘顧大嫂的壯舉顛覆了以西方價值為核心的現代性已經在中國取得壓倒性優勢的定論。

可以想像,荷里活的這個中國熱必然受到廣大中國觀眾的唾棄。很多人說,荷里活戴着有色眼鏡看中國,極大地低估了中國公僕的勇氣,智慧和技巧,表現了他們一貫的對中國的歧視和偏見。它想像力再離奇,表現力再卓越,技巧再花哨,也無法企及一個崛起的中國日新月異的現實。有人指出,荷里活這個中國熱的唯一實用效果,是為各影片公司節省了大量的創作資金,但反過來,又造成了大量編劇的失業,加深了美國的就業危機,反映了全球化之下中國官場和美國經濟之間除了中國在美國的炒房團和二奶村之外的又一個關聯。更有左派憤青呼籲,荷里活的跨國文化資本利用它的話語霸權從中國無償掠奪屬於中國人民的影視創作資源,用貪官污吏從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為題材為自己謀取高額票房利潤,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國觀眾不但應該抵制荷里活的所有影片,而且應該利用世貿組織的有關法規去告它。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731/21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