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漢時隱居商山的四位品行高潔,德高望重,銀須皓首的老人。他們的名字是周術、吳實、崔廣、唐秉。
蘇州太湖自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之稱,人們將蘇杭比作「人間天堂」。「四皓」之一,人稱甪里先生(甪,音lu4, 路)的周術就出生在太湖洞庭西山島甪里村這個「天堂」之地。他少時好學,才識過人,常在本島「甪庵」(現存遺址)研習學問。河南省陳留郡襄邑的東園公唐秉、浙江省吳郡鄞縣的夏黃公崔廣、湖北省三楚勝地雋水的綺里季吳實,三人先後去蘇州太湖遊學,在西山島巧遇甪里先生周術,探討學問,情投意和,四人約定在本島住下來長期研討為人之道、治國方略。閒暇之時,上鳳凰山弈棋。
秦王嬴政繼王位後(公元前246年),仿先祖孝公治國方略求賢。發出了「詔賢令」,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先生相商赴秦應詔。由於四人才高識廣、博通古今,順利被詔為秦博士(官名)。秦博士員額為七十人,其職掌有三: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四位博士分配於各職掌。
秦始皇即位初期,治國有一種議事制度,凡國家有事,無小大,輒先下其議於群臣及博士,使其共同討淪,然後以討論之結果,上之皇帝,供其採用。如秦王二十六年禪賢與世繼之議、帝號之議、立諸子為王之議;二十八年刻石頌秦德之議、封禪望祭山川之議,殆無不有博士參與其間。即皇帝個人有所疑難,亦往往就主管博士徵詢意見,以資參考。
東園公等四位博士官,按分工各職其責,在議決國事、實施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統一六國等國家大事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三十四年,剛剛建立起來的「六王畢、四海一」秦王朝,開始出現統治不穩定情勢。甪里先生、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四人相商,逃匿為上。隨即進入長安太乙宮,翻越秦嶺,遁入商洛深山。為躲避追殺,四人分別隱於四山:甪里先生隱於商南縣北「雙峰山」。東園公隱於洛南縣東南「文顯山」。夏黃公隱於洛南縣西南謝灣鄉「四壑山」。綺里季隱居於商州區西南七十里「秦望山」蓮花峰。
漢滅秦後,天下安定, 他們經聯繫後商定一同隱於風景如畫,且離城市近,又便於生活的商州城丹江南岸「三台山」,亦名「高車山」。
漢代時四皓的故事在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中有比較生動,比較全面的描述。
漢滅秦後,高祖劉邦久慕「四皓」大名,欲請輔佐朝政。着軍師張良與書「四皓」。張良寫信,遣使到商山,請四皓入朝。面對漢使之請,四皓並未出山,他們給張良寫了封信《復子房書》(略)。四皓因劉邦輕士善罵,不願受辱而不至。但在覆信中提到……禮隆樂和,四海克諧……希望西漢朝廷建成一個和諧的社會,使人民不再受戰亂之苦。
後因劉邦欲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寵姬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滿朝文武百官勸阻無效情況下,高后請張良劃策,命太子親筆與書,卑詞厚禮,着張良親自入商,派駟馬高車懇請四皓先生入朝助太子一臂之力。四皓恐其劉邦違背禮制,因廢立之事會引起朝廷動亂,殃及的將是黎民百姓。便欣然答應進宮。四人進京後,就在建成侯府中作客,常與太子劉盈講學、隨游。
漢王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有病,不能帶兵出征,想派太子為帥,前去征討。四老商量「我們之所以來京師,要是保定太子的,現在太子去帶兵打仗,事情可就危險了!如果有功還倒好;若無功而回,那從此太子就會倒霉了。」於是建議呂后託辭勸皇上親自領兵征剿,會勝券在握。解脫了太子安危。
漢王十二年,高祖打敗了黥布,從軍中回到長安,病更重了,更想趕快更換太子。張良再出面勸阻,皇上不聽,因而借生病請假不管朝事。
有一天,宮中舉行宴會,太子侍候在皇上身邊,四位老人跟隨太子身後,鬚眉皓白,一身打扮,又是與眾不同,惹人注意。皇上覺得很奇怪,便問:「那四人是誰?」四人一起向前行禮回答,各人報上了自己的名姓:東園公唐秉、甪里先生周術、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皇上猛然一驚,說:我找了諸位好幾年,諸位一直在逃避我,現在諸位為什麼和我兒子來往呢?」四人一起回答:「陛下瞧不起人,又會罵人,臣等不願受你的辱罵.所以嚇得只好躲起來。可是我們聽說太子為人,既仁慈又孝順,謙恭下士,百姓願替太子犧牲性命,所以臣等來投奔他。」皇帝說:「麻煩諸位,有始有終,好好地照應太子吧!」四人舉酒向皇帝祝賀致意,敬禮退去。
皇上目送四人離去,對戚夫人指着四人說:「我要換他,可那四人幫助他,羽翼噎長成了,恐怕動不得了。」
漢王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病故,太子劉盈繼位,是為孝惠帝。惠帝為報四皓的定儲之功,封四皓為「三公」,四皓謝絕封賞,回歸故里。回歸那個故里,四人商議道,在商洛隱匿十數年,感覺商洛人民純樸,厚道好客,似乎相處之間已有了深厚的感情,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且商洛屬暖溫帶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山青水秀,人傑地靈,雖不是江南,也勝似江南,我們還是回歸第二故鄉吧!於是,四人毅然回到了商洛。回商後,東遊商邑、龍駒寨等地,看到商洛鎮對面商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故從商縣城南「高車山」移住商山,借山穴,建茅舍,繼續過着清貧的隱逸生活。
四皓定儲之功,威震全國,其家人已知四公健在已回歸商山。她們分別從江南家鄉跋山涉水來到商山與其定居,繁衍生息。
四皓尚謙讓,行中庸,薄名利,鄙財富,能進能退,能官能民,退不言功,功不受賞。最中肯的評價還是宋人王禹偁在《四皓廟碑》中寫的:「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劉,知存也;應孝惠王之聘知進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備,而正在其中矣。先生危則助之,安則去之,其來也,致公於萬民;其往也,無私乎一身。此所謂進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千古四賢而已!」
漢末卓越文學家曹植首先唱響稱頌四皓的讚歌。他那《詩經》句式的《商山四皓贊》一詩,頗有超人之見。詩云:
嗟爾四皓,避秦隱形。
劉項之爭,養志弗營。
不應朝聘,保節全貞。
應命太子,漢嗣以寧。
全詩僅32字,卻全面敘述了四皓出處的四個階段,並認為這四個階段的做法全是對的,並且取得了四種好的結果一一離開始皇可以「避秦隱形」;不介入劉項之爭可以「養志弗營」;高祖禮聘不出可以「保節全貞」;出而輔佐太子可以使「漢嗣以寧」。
詩仙李白《過四皓墓》詩云:
我行至商洛,幽獨訪神仙。
園綺復安在,雲蘿尚宛然。
直把四皓視為「神仙」。唐詩人陸暢,也把四皓視為「神仙」,他在《題商山廟》詩中寫道:
商洛秦時四老翁,人傳羽化此山空。
若無仙眼何由見,總在廟前花洞中。
兩千餘年來,「四皓」的高風亮節,不僅在國內傳遍神州大地,而且傳至國外,多處為其修廟建祠、撰文豎碑,以示紀念。江蘇省將太湖西山島的四皓遺蹟上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強保護和開發;就連東亞的朝鮮、韓國將四皓下圍棋用國畫形式載入畫報;日本將四皓形象製成六扇屏版畫,懸掛在國立博物館,以示國人學習四皓精神;相傳在泰國曼谷也修有四皓廟,弘揚四皓功德。清王朝慈禧太后,也將四皓請進了國家大雅之堂,以壁畫加簡介供奉在頤和園長廊,以教育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