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美國建國史話 (31):漢密爾頓和傑斐遜的政黨

斯坦貝克 華盛頓報導

聯邦黨領導人漢密爾頓

聯邦黨領導人漢密爾頓

在上次的建國史話中,我們講到,在美國第一屆總統喬治·華盛頓任期里,美國的兩大政黨逐漸形成,分別由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當時的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領導。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領導的聯邦黨主張設置強大的聯邦政府,總統和法院,他們認為,國家應該由有權有勢者統治。十八世紀九十年代早期,聯邦黨聲勢浩大,不僅控制着國會,就連第一屆總統喬治·華盛頓也深受他們的影響。

與此同時,托馬斯·傑斐遜領導的共和黨則反對讓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享有無限的權力。他們認為,政治權力應該分配給民眾。

雙方利用各自的黨報,展開了激烈論戰。歷史學家相信,聯邦文集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漢密爾頓本人撰寫的,而傑斐遜卻主要充當了共和黨報紙的顧問。雙方的報紙都刊登不署名文章,抨擊對手,有時報導並不屬實,甚至夾雜着人身攻擊。很多人都覺得,這種公開衝突不符合兩位內閣大員的身份。

共和黨領導人傑斐遜

共和黨領導人傑斐遜

第一屆任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喬治·華盛頓總統收到了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的來信。傑斐遜在信中說,他對政府的大部分國內和外交政策無法苟同,因此打算辭職。他沒有指名道姓,不過也沒有這種必要,華盛頓明白他的意思,因為那些政策的主要制定者都是漢密爾頓。

喬治·華盛頓試圖在漢密爾頓和傑斐遜之間進行調和。這兩個人都是他非常欣賞和器重的人,他認為,這兩個人都是國家棟樑。不過,漢密爾頓和傑斐遜之間的分歧噎超越了個人之間的矛盾,演變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的撞擊。

華盛頓雖然沒能促成傑斐遜和漢密爾頓的和解,但是後來傑斐遜自己放棄了辭職的念頭。他在給女兒的信中說,「對我的攻擊讓我改變了我原本以為無法改變的決定。我要留下來繼續鬥爭。」

當時在美國,有組織的政黨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沒有規範政黨行為的立法,政府官員的政治活動也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傑斐遜在擔任國務卿期間,積極幫助自己的支持者進入國會。他認為,這是跟漢密爾頓抗衡的唯一途徑。美國大選定於1792年舉行。

1792年的時候,總統人選沒有任何爭議,大家都希望喬治·華盛頓連任。然而,很多共和黨人覺得,約翰·亞當斯不適合繼續擔任副總統的職務。亞當斯這個人很愛國,也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但是他不贊成民主,公開主張貴族統治。

共和黨人參加競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根據漢密爾頓的金融政策,銀行家和其他從事貸款的人都可以對任何買賣進行投資,財政部的一名高級官員按照自己掌握的信息投資,結果失敗,不僅自己倒霉,還導致了其他企業的破產,使美國商業中心紐約的金融行業出現了崩潰。

共和黨準備在1792年國會選舉中跟聯邦黨人一爭高低。當時,美國東北部是聯邦黨人的天下,但是共和黨人的勢力在美國其他地方不斷擴大。1792年共和黨人進入國會,成為眾議院裏的重要力量。

不過,共和黨人並沒有爭取到副總統的位置,副總統繼續由聯邦黨人約翰·亞當斯擔任。亞當斯連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很多美國人相信,喬治·華盛頓總統希望亞當斯留任。儘管如此,亞當斯並沒有大獲全勝,13個州里,有四個州投了紐約州共和黨人喬治·克林頓的票,還有一個州投票支持傑斐遜,雖然他並不是副總統的候選人。

1793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政治權力發生了變化。國會眾議院的共和黨人要求漢密爾頓就自己的金融項目對國會作出解釋。一個國家的財政部長為什麼拒絕將政府借債、貸款和收稅的計劃的所有事實告知國會呢?在此之前的四年裏,國會眾議院對漢密爾頓言聽計從,按照漢密爾頓的意思通過了種種立法。在漢密爾頓看來,這樣做天經地義。然而,新一屆眾議院提出了知情權。

漢密爾頓覺得這種要求是對他的侮辱,但還是就國會的問題做出了答覆。他提交了四份報告,解釋財政部的工作。共和黨人在報告中仔細搜尋漢密爾頓和他的聯邦黨友人不老實的證據,結果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沒有指責漢密爾頓貪污枉法,而是在其他問題上對漢密爾頓發起了攻擊。
 
比如說,國會共和黨人提出,漢密爾頓在處理外債的問題上,沒有遵循總統的指示。他們說,漢密爾頓給美國中央銀行的利息太高,而且沒有嚴格遵守國會關於使用政府資金的立法。國會裏的聯邦黨人奮起反擊。他們三番五次地重申,共和黨人無法證明漢密爾頓有任何犯罪行為。

共和黨人企圖把漢密爾頓趕下台,最終以失敗告終。不過,漢密爾頓對自己的工作成績感到滿意,因此萌生去意。美國建國頭五年,對美國政策影響最多的人非漢密爾頓莫屬。漢密爾頓相信,美國政府一定會延續他的政治理念,他後來到紐約去當律師,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大多數美國人對聯邦黨人和共和黨人有關中央銀行等問題的辯論並不感興趣。普通農民和勞工不懂經濟。然而,法國大革命就不一樣了。聯邦黨人反對法國大革命。他們對暴力衝突和殺死國王王后的做法表示譴責。他們還主張加強跟英國的經濟和政治關係。

與此同時,共和黨人卻對法國大革命表示支持,認為這是一場自由民主之戰,跟美國擺脫英國統治的獨立戰爭如出一轍。他們還指出,英國並非美國的朋友。當時,英國違反兩國間的和平協議,依舊控制着美國西部的土地。英國繼續出錢,讓印第安人殺死西部的白人定居者。此外,英國還強迫美國船員加入英國海軍服役。

法國大革命讓美國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歐洲國家的國王們對法蘭西共和國開戰後,美國更是進退維谷。美國跟法國有協議,如果法國受到攻擊,美國就要出兵協助,但是喬治·華盛頓堅信,美國不應該介入歐洲政治,因此他宣佈,美國保持中立。

喬治·華盛頓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代表了聯邦黨人的勝利,說明他們對華盛頓還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1796年以後怎麼辦呢?屆時,華盛頓任期滿了,而且他噎宣佈不再競選連任。

雖然當時的憲法並沒有限制總統可以連任幾屆,但是喬治·華盛頓覺得,兩任足夠了。誰最有可能接任總統職務呢?我們將在下一次的美國史話中介紹。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美國之音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310/19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