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注釋:1. 國風:《詩經》體裁之一。指周代諸侯國的民間歌謠。共160篇,分為15國。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民歌。2. 雅:《詩經》體裁之一,分為《大雅》、《小雅》。《大雅》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用的詩歌;《小雅》是天子宴享賓客時的詩歌。3. 頌:《詩經》體裁之一,是祭祀宗廟的詩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類。4. 號:號稱。5. 四詩:詩經的四種體裁。6. 諷詠:朗誦與吟唱。7. 既:噎。8. 亡:失。9. 春秋:書名,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纂而成,記載了魯國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共242年的史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史。其文字簡短,多含褒貶,後世稱為「春秋筆法」。10. 作:產生。11. 寓:隱含。12. 褒:讚揚。13. 貶:批評。14. 別:分辨。譯文:《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詩經》的四種體裁),應當時常朗誦與吟唱。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逐漸被人遺忘,於是孔子就編著了《春秋》,這部書中有褒有貶,善惡分明。三字經故事:問一得三孔子的兒子出生的時候,魯國的國君派人送來一條鯉魚,所以孔子給兒子取名叫孔鯉,字伯魚,意思是魯伯送的魚。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陳亢問伯魚:「你父親有沒有特別傳授給你什麼?」伯魚說:「沒有啊。一次他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 『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能掌握說話的技巧。』我就回去學詩。一次他又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 『不學禮,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我就回去學禮,就聽過這兩次。」陳亢回去高興的說:「我今天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三方面的收穫:知道了詩的作用,知道了禮的作用,也知道君子並不偏愛自己的兒子。」「問一得三」問的少而得到的回答多,喻求少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