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燒餅油條與豆漿的故事

作者:
豆漿、燒餅、油條是傳統的北方飲食,隨國軍來台,從眷村傳播開來;雖然做法簡單,卻是淵遠流長,它們背後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儲備一天體力的泉源。隨着現代化生活的腳步,已很少人在家自製早餐;走出家門,中西式早餐店林立,種類繁多、五花八門,令人食指大動。而傳統早餐店依然最受青睞,一杯香濃豆漿、一套香酥爽口的燒餅油條,就可以讓人吃得津津有味,充滿幸福。

豆漿、燒餅、油條是傳統的北方飲食,隨國軍來台,從眷村傳播開來;雖然做法簡單,卻是淵遠流長,它們背後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西漢劉安做豆漿為母進補

豆漿起源並沒有很確實的考據,有一說為民間的廚師所發明,也有傳說是戰國時代名將樂毅為醫治母親所制,甚至連韓國都曾主張豆漿是由他們發明的。而在眾多說法當中,以「豆腐之神」劉安最為著名。

相傳,西漢淮南王劉安是一名孝子,在母親患病期間,為了替母親補充豆類營養,便將不易病人消化的黃豆磨碎,濾出豆汁後加水製成豆漿給母親飲用。本草綱目中記載:「豆漿,利氣下水,制諸風熱,解諸毒」,劉母長期飲用豆漿,病情也逐漸好轉。日後,劉安於淮南八公山上煉丹時,將石膏混入豆漿里使其成為豆腐。淮南從此被認為是豆腐的起源之鄉,劉安也被豆腐業者奉為神只。

《綺翁憶梅庵雜記》記載豆腐業淮南王劉安云:「相傳黃曆九月十五日,為淮南王劉安誕辰,內地豆腐業者均於本日舉行公祭,祭畢聚餐。」

燒餅來自西域

開張前先敲響案板

干香酥軟的燒餅,其實並非起源於中國東土,而是來自西域的食品;當時中國稱外來文化為「胡」,因此當時的燒餅稱為胡餅。在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了胡餅的製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蔥白一合,鼓汁及鹽熬令熟,炙之,面當令起。」後來胡餅在中國盛行,人們便將其改名為燒餅。

早期小販在賣燒餅時,總是會點燈、敲響案板以告知客人燒餅攤子開張了。然而很少人知道,這項慣例其實跟三國時代的劉備有關。

據傳,劉備早年被蔡瑁追殺,在逃亡途中遇上水鏡先生的牧童,便跟着來到先生家借住一晚。由於時間已晚,水鏡先生也用過晚餐了,劉備雖然因為逃亡而未進食,也不好意思開口要人家做飯。

深夜,劉備肚子實在餓得受不了,輾轉難眠,只見時間來到四更;外頭突然飄來一陣香氣,他連忙跑出戶外,尋着香氣來到街上,看到遠處有一盞光,走近一看,原來是賣燒餅的小販。這下總算能一解飢餓之苦,吃完燒餅後,劉備向小販建議:「除了點燈,不妨敲敲案板,這樣客人才找得到啊。」從此之後,燒餅攤子營業時,除了點燈外,還會將案板敲個啪啦啪啦響,告訴客人「好吃的燒餅在這兒呢」!

油條源於南宋

小販捏麵人油炸秦檜泄忿

油條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宋朝奸臣秦檜陷害岳飛,民間憤恨秦檜夫妻,便捏成面人丟入鍋中油炸來泄忿,故稱「油炸檜」又作「油炸鬼」。而油條中間為何有條一分為二的溝線,同樣有個來由。

南宋時,在京城眾安橋有兩家小吃攤,一家賣芝麻蔥燒餅,一家賣油炸糯米糰。一天,兩家攤子剛歇下早市,休息閒聊,聊到秦檜夫婦奸計害岳飛之事,愈聊愈生氣,賣燒餅的那位拿了兩個小麵團,揉捏成一男一女面人,然後用力以刀子剁砍,另一位則是跑回自己攤子把油鍋端來,將那兩個被剁爛的面人重新捏好,背對背地貼在一起,丟進滾鍋里大火油炸;一邊大喊着:「看啊!油炸檜!」路人一聽都覺得新鮮,紛紛圍過來觀看,並痛快跟着大呼:「好啊!油炸檜!油炸檜!」還有人把兩個炸焦的面人撈起來吃下肚,藉以泄忿。

這件事後來傳播開來,人們都想吃吃「油炸檜」。那兩人也乾脆不做原本的生意了,合在一起賣「油炸檜」。由於背對背的兩個面人捏起來挺費事,於是他們乾脆將麵團切成許多小條,拿兩條來用捧子從中間一壓,扭在一起,放進鍋里油炸,就成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油條造型。

另外,不少人應該都在早餐店吃過「燒餅油條」,香酥燒餅夾着油條,吃起來相當對味。不過燒餅夾油條,可是台灣特有的吃法。台灣吃燒餅來自早期的眷村,當時一些喜歡聚在早餐店吃早點的外省老鄉們,覺得吃完油條後得先洗手才能繼續進食,是件麻煩的事,於是就將干烤不油膩的燒餅從中切開,夾着油條吃。這樣既能享受美食,又能省去洗手的麻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連簡單的早點小吃都能有一段饒富趣味的故事。爾後在品嘗美味早餐之餘,我們也能遙想古代飲食文化的樂趣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看雜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1/0111/19207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