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文學世界 > 正文

讀世說新語 - 從管寧『割席絕交』說開去

作者:
  管寧割席絕交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小時候聽老師說起這個故事時,雖然隱隱約約覺得管寧的動作好像太絕情了,但老師既然要我們以管寧為榜樣,『割席絕交』那就是正確的行為了。
作者:任晴雨

  管寧割席絕交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小時候聽老師說起這個故事時,雖然隱隱約約覺得管寧的動作好像太絕情了,但老師既然要我們以管寧為榜樣,『割席絕交』那就是正確的行為了。

  尤其『三國演義』中將華歆描繪成一個逼退漢帝的奸臣,京劇中更是將華歆塑造成一助紂為虐的奸佞小人。『小時不學好,長大了更是壞蛋』,也就成了一般民眾的心目中的華歆了。

  但歷史上的華歆真是這樣的人嗎?在正史『三國志』中,華歆卻甚有清名。《三國志•華歆傳》記載:華歆做高唐吏時「議論持平,語不毀人」;他出任豫章太守時「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愛之」。無論是在為政及私德上,華歆也不失為是一好人。

  世說新語中,除了這篇管寧割席外,還有一篇關於華歆的記載: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在這篇記載中的華歆就很不一般了。華歆一開始的遲疑,是因為他預先想到可能遇到的困境(後來果如所料),這可看出他遇事思慮周密,不莽撞行事;後來在危急之中,他能堅持原則,不肯相棄,這更顯出他的信義。這樣的華歆,更符合『三國志』中華歆的形象,也應該是歷史上真實的華歆吧!

  再回到『管寧割席』這件事情上來。華歆見金『捉而擲去之』、見『乘軒冕過門者』『廢書出看』,這兩個行為雖然不太好,但也不是什麼大錯。每個人的志向不同、性格不同,也不能就這樣一語定生死,認定華歆就怎麼不好了。反倒是管寧『割席絕交』的行為,我還是覺得太絕情了。朋友相交,貴在互相扶持、體諒。對方有錯,規勸一下也就得了。即使真的覺得『道不同不相為謀』,慢慢疏遠也就是了。這種當場『割席絕交』的行為也很不可取啊。

附錄 ──《世說新語》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

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裏一起刨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甚麼區別。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一張蓆子上讀書,有坐着軒車穿着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蓆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為難。王朗卻說:「好在船還比較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人不管了。華歆說:「開始我之所以猶豫不決,正為了這一點罷了。既然已經允許他搭我們的船,怎麼可以因為情況危急就把他扔下呢?」於是仍像當初那樣攜帶關照那個人,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王朗的優劣。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世界之門書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1201/18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