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古代的學歷情結 清代科舉題你能答多少?



  
唐代宰相的學歷情結

  中國人重文憑,重學歷,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其實早已有之,至少隋唐時期就有例子。

  有個叫薛元超的,唐高宗時期的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他頗具才幹和才華。有一回唐高宗說:有了薛元超在中書機構,其他人也就多餘了。唐高宗離開長安去洛陽,還特意留薛元超在長安輔佐太子。

  這麼一個位極人臣的事業成功者,卻常常心懷不足,有一回對左右說:「哎,雖說我榮華富貴,卻有三樁遺憾。第一,雖然做宰相,卻不是進士出身;第二,老婆不是貴族出身;第三,不能參與編寫國史。」三大遺憾中,把不是由進士出身擺在第一位。因為薛元超在朝當官是承襲父親勛位而來的,也就是說,薛丞相是頂職上來的,不是考上來的。所以薛元超對自己不能由科舉出身而耿耿於懷。學歷的位置,在當時天下人的心目中可謂重矣。

  做大臣的如此,甚至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這種心理。隋朝開創了中國科舉取士的局面,將其擺到了很高的位置。隋煬帝有一次對大臣們說:「我的學識才華,不比你們差,哪怕參加科舉考試,也能奪第一名,也是應該做天子的。」瞧瞧這語氣,似乎不拿到進士這張文憑,連做皇帝都名不正言不順。

  孟子為什麼生氣?

  正因為這種心理作祟,所以此次「文憑」事件才引起軒然大波。但這也不全是壞事,這是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的。歷史學家錢穆認為,中國古代社會是由「士」來管理社會。「士」並非貴族,不管他們出身如何,但只要能通過公平選拔考試,就能進入國家的管理層。通過嚴格考試掙出來的學歷,當然是值得信服的,這當中,蘊含着中國人對公平公正選拔人才的期望心理。只是後來這種心理漸漸走火入魔。

  所以,此次國人注目的不僅僅停留在文憑上,而是對英雄來路的關注,對公平選拔人才體制的關注。英雄可以不問出身,但不可以不問來路。來路不正,可能搞得你沒有歸路。

  中國人一向有英雄不問出身的優良傳統,但也有英雄要問來路的習慣。前者是鼓勵窮小子建功立業,後者是對窮小子發達後的監督。

  例如有人問孟子,百里奚是通過養牛做奴僕的手段認識秦穆公的嗎?孟子很生氣,說:百里奚靠的是真知灼見打動秦穆公,他那樣的人怎麼會通過那樣的手段去結識秦穆公呢?這看來似乎是孟夫子的迂腐,其實是他對英雄來路清白的執著。

  當你還是一個窮小子的時候,沒人對你那些雜碎感興趣,但當你成為英雄時則不然,那些雜碎你不記得,自然有人幫你記得,因為這些事情已經具備新聞價值和娛樂價值。

  英雄何必問出身,但記得來路要早早交代清楚,免得後來應付起來很辛苦。所以,現在老總們都開始忙着修改學歷,清理來路,能如此,善莫大焉!

  國學檔案

  做做看能答多少

  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部分試題


  第一場,史論: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千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

  第三場,《四書》《五經》

  首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次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

  三題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作者: 劉黎平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廣州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714/17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