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倪萍她們以從不投反對票而自豪是誰的悲哀



對此,有評論寫道,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反問一句,難道那些投了反對票和棄權票的人,就是不愛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正因為是愛國,作為「代表」,才應該對政府的工作進行認真監督,才應該對其工作中的失誤和漏洞進行揭發、批評,督促政府改進自己的工作。因此,無論是投贊成票還是反對票,只要是經過自己認真評估之後的選擇,都是愛國行為。道理很簡單,「兩會」的職能應該是監督政府的機構,而不是「歌功頌德」的場所。


《法律界》上,作者 jinming 2300的文章接着說,由於中國民意代表的產生缺乏普選的基礎,代表和「選民」們幾乎互不相識。代表參會之前,對於誰是自己的」選民」,以及他們都有什麼意見和要求?幾乎一無所知,所以,代表們的投票傾向,幾乎主要是靠自己的個人意志來決定的。正是由於諸多「倪萍們」的存在,才使得人大和政協兩會似乎已經變成了聆聽和努力貫徹執行上級指示的工作會議,既沒有監督,也沒有批評。君不見,當中央領導光臨某小組會議時,正如鍾南山委員所說,每當這個時候,90%的發言內容都是在歌功頌德;等到中央領導最後發言時,大家又都認為這是在作「重要指示」了,趕快作記錄吧!這就是每年兩會的現場實況,難怪它會被國際輿論冠以」橡皮圖章」的美譽了。

面對外界的批評聲音,倪萍委員為自己辯解說:「誰告訴你反對的聲音才有思想啊?難道贊同的聲音就沒有思想嗎 」?「你老是罵,難道罵罵這社會就好了嗎」?對此,中選網上學者叢日雲的文章回應道,沒有人說反對的聲音才有思想,贊同的聲音就沒有思想。但在今天的條件下,反對比贊同更需要獨立的思想與判斷,也更需要良知和勇氣。「罵」雖然不能使社會變好,但「罵」,也就是批評,卻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罵意味着發現了問題,罵也意味着在推動政府解決問題,沒聽說過好政府都是罵出來的嗎?!叢日雲強調說,儘管反對意見與贊同意見都有可能是錯的,但從來不投反對票和棄權票的行為和態度,卻肯定是百分之百的錯誤。

對此,《法律界》上,作者「兵不血刃」的文章則分析認為:要知道,有沒有思想,不是因為你反對還是贊同,而在於你反對的是什麼,贊同的又是什麼。比如說,公民要民主、要自由,要人權、要尊嚴,你跳出來反對就是弱智;再比如說,政府要特權、要專制,要強拆、要欺騙,你舉手贊同就是幫凶;這個道理你還不懂嗎?套用我黨官員的一句經典名言:「你是為黨說話,還是為老百姓說話」?倪大姐,你又是在為誰說話呢?只要想想這些,你還有什麼可氣憤的呢?

倪萍是明星委員,她的這番政治表態,也讓人們想起另外一位來自草根階層的人大代表申紀蘭,後者的經典案例無疑更具代表性。申紀蘭堪稱「終身人大代表」,從 1954年第一次騎毛驢到長治市,輾轉到太原,再轉乘火車到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80歲的申紀蘭,曾經跟毛主席握過手,跟周總理吃過飯,她也是中國唯一一位從第一屆連任到第十一屆的全國人大代表。這不僅在中國獨一無二,放眼世界政治史,恐怕也罕有匹敵。申紀蘭回顧說,55年來,自己「從沒投過反對票」,因為「我聽黨的話」。在她看來,從來不投反對票,應該是一種十分自豪的政治表現。

對此,中選網上,福建省委黨校王利平副教授的文章點評道,中國的政治傳統要求全體國民忠君愛國,無條件服從統治者,因此,在這種政治傳統之下,當了55年人大代表的申紀蘭,從沒投過反對票的原因便一目了然了。事實上,她不是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而是在代表人民服從國家權力。改革開放之前,正是由於從來沒有人大代表投過反對票,以致於政治災難頻繁發生,從57年反右到58年大躍進,最終釀成十年「文革浩劫」。可以肯定地說,面對上述政治災難,包括申紀蘭在內的所有人大代表都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王利平最後感慨道,如今,人大代表申紀蘭已經成為中國人大制度的「活化石」。然而,要當一名稱職的代表,千萬莫學申紀蘭,不然就成了 「聾子的耳朵」。為此,讓我們記住,在21年前的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黃順興這位來自台灣的人大代表,站在人民大會堂里,投出了全國人大歷史上的第一張反對票,成為了中國第一位敢於說「不」的人大代表。

── 原載 法廣,周西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0/0319/16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