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外媒:上海早晚要成海下之市?

上海地平面僅高於正常海平面2.5米上海地平面僅高於正常海平面2.5米
上海將要成為海下之城 

全球氣候變化使上海面臨的形勢日趨嚴峻:上海地平面僅高於正常海平面2.5米,如果氣候繼續變暖、海面升高,上海這座海上之城早晚要成為海下之市。

 
《法蘭克福匯報》記者從上海發來的報道說:"中國現在認為有必要保護氣候,上海只是原因之一。但是北京處於兩難境地,因為一方面西藏的冰川在融化、湖泊乾涸或河流泛濫,另一方面北京政府害怕積極控制廢氣排放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經濟快速發展是共產黨使自己統治合法化的依據。它擔心,如果經濟增長率下降到8%以下,將出現社會動亂。
不惜代價發展經濟不一定是最佳途徑,這一看法為越來越多的居民所接受。青年攝影師吳傑說,'我們必須考慮經濟增長的成本,發展經濟和消費不是萬靈藥方'。正如28歲的博士生王淑婷所說,大多數中國人仍然缺乏環保意識。直到不久前,氣候變化仍然不是人們關心的話題。但是據說現在已有五十萬人簽名,號召開展一場'低碳生活方式'的運動。《中國日報》說,有環境意識的生活正在成為'時髦'的做法。"
氣候變化也給中國的糧食生產帶來變化氣候變化也給中國的糧食生產帶來變化
《世界報》注意到,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中國上層對氣候變化問題持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按政府計劃,2020年之前將與國內經濟總量掛鈎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到40%至45%。另一種看法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為代表,他認為中國的首要任務是集中所有資源和力量,使農業能夠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世界報》介紹了後一種看法:
"鄭國光局長在黨中央刊物《求是》上發表文章說,氣候變化的現實,將沉重打擊依賴天氣的中國農業。氣溫每上升一攝氏度將造成糧食減產10%,水稻生長期將縮短七至八天,小麥17天。此外,還有水土流失直至灌溉用水不足或沿海地區土地鹼化等間接危害。他說,'對於我們來說,如何應對這些後果是緊迫的問題。'
但他認為,氣候變化帶來了應該充分利用的'有益變化',使過去只在南方生長的經濟作物今天也可以在北方種植。這位政府氣候小組的成員列舉了一些例子: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東北明顯變暖。過去難以想像在毗鄰俄羅斯的黑龍江省種植水稻,而1980年至2000年期間,那裏的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了七倍。玉米、小麥和大豆的種植區域越來越向北擴展。
可是最大的問題是水資源不足。鄭國光告誡說,不能低估這一問題。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在本世紀下半葉極端自然條件下,中國最主要的農作物稻米和玉米最高可能減產37%。"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DW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1208/15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