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網8月14日報道 閔行吳涇鎮塘灣村愛心民工子弟小學強拆事件又起波瀾,8月13日上午7時10分,幾十個得到風聲的家長和老師聚集在愛心小學,與近百名由工人、公安、拆違辦及其他職能部門人員組成的聯合拆違隊伍對峙。其間,愛心小學的副校長郝士美爬上一座其親手建造起來的平房樓頂,將一桶汽油澆在了自己身上。而她費勁爬上的這座平房,正是此次事件的導火索——將以違章建築為名拆除的學校教室。8月13日上午8點30分,因老師及家長的強硬態度,對峙以聯合拆違隊的暫時撤退告終。
回放:雙方說法解讀「關校」風波
8月5日,新民網獨家報道了閔行區吳涇鎮愛心民工子弟小學將遭拆除致使700名學生無處可去的新聞。11日下午,就許多家長擔憂的上學問題,閔行區教育局普教科的負責人華先生向新民網記者透露:「對塘灣村愛心小學內學生的登記工作已於8月10日開始,9月1日,根據政策進行分流後,這些孩子基本都可在新學校上學。」
閔行區吳涇鎮於2000年10月18日成立,結合吳涇街道辦事處和塘灣鎮建制,成為一個 37.15平方公里的中型城鎮。分管宣傳的中共吳涇鎮委員會委員蔡先生告訴記者,吳涇鎮是一個化工區,大量國有企業在此駐紮,「企業對勞動力有需求,這就造成了大量農民工的湧入。外來人員多了,民工子弟上學自然就成了問題。」蔡先生說,政府層面的工作主要在於規範性梳理,但吳涇教育資源緊缺的現狀不可迴避。
為證明愛心民工子弟小學必須依法拆除,蔡先生向新民網記者出具了一份8月7日由閔行區吳涇鎮人民政府發佈的《愛心小學有關情況報告》,其中寫道:「塘灣村愛心小學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其中有證的有效建築面積347平方米,無證違章建築面積 713平方米,學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該校教師除極個別有教師資格證外,其餘均不符合民辦小學對師資力量的要求……因此,愛心小學軟、硬件都不符合轉民辦小學的規格。」根據這份資料,硬件不達標成為吳涇鎮政府決定分流愛心小學學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自行搭建的713平方米無證建築,則成為了「 拆違通知」下發的理由。
但塘灣村愛心小學的辦學者張松葉對此頗有微詞,8月11日他在接受新民網採訪時辯稱,房屋確實是搭建了,但那是因為學生越來越多,不得不加的。2004年前後,愛心小學就曾因房屋質量問題而引起鎮政府的注意。愛心小學的另一位辦學者郝士美回憶,當時為了此事專門請同濟大學建築方面的專家對房屋進行了測評,在整改後得到了專家的認可。而郝士美認為鎮政府所指的「師資不足說」也屬「無稽之談」,「我們的30多位老師全部都是師範畢業有正規教師資格證的,一些是退休教師,一些是從外省師範院校招聘的。」張松葉有些憤慨地表示,他的愛心小學已經存在超過 10年時間,分擔了吳涇鎮相當數量外來人員子女的上學壓力,「為什麼政府說不辦就不辦了,不需要你的時候就把你一腳踢開?」
中共吳涇鎮委員會委員蔡先生則坦言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與此有關——民工子弟學校在一段時間內解決了民工子弟上學的問題,但根據市教委2008年3號、58號文及2009年3月下發的工作要求,2009年以後,公、民辦學校吸納農民工子女的比例將達到90%,非正規的民工子弟小學將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因為一些原因,吳涇在此方面落後了」,至於具體情況,蔡先生不願意多談。
疑問:上百個孩子如何安置?
校方與鎮政府各執一詞,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菜農江女士一家正在為即將到來的9月新學期發愁。
對於目前尚無着落的學生人數,愛心小學辦學者郝士美給出的說法是:雖然已經解決了近200個 「有證」學生的上學問題,但因距離塘灣村1.5公里左右的魯冰花民工小學近日也遭關閉,在拆違通知下發前,又有近200人就近進入了這個愛心小學,未解決讀書問題的學生人數13日確認為650名。在吳涇鎮委員會委員蔡先生出具的《愛心小學有關情況報告》中寫道,「臨近愛心小學的公助民辦塘灣小學預計總人數已達31個班1700餘人,辦學容量已經飽和。」而這所公助民辦學校本是江女士的孩子在愛心小學關閉後的首選或者唯一的選擇——因塘灣地區的三所民工子弟小學在這場風波中將被拆除兩所,民辦塘灣小學成為了最後的「獨苗」。
8月11日,新民網記者造訪閔行區教育局。該局普教科負責人華先生告訴記者,區教育局已經和吳涇鎮政府一同協商多次,就解決此事進行探討,現共同拿出了三套方案,最後的決定權則在鎮政府。
根據華先生透露的區教育局對此事的解決方案,愛心小學的學生被分為了兩類,第一類為本來就在愛心小學上學的學生(即9月份開學上2-6年級),區教育局承諾該部分學生將全部得到解決,「三證」問題將弱化處理,不作強制要求。第二類是開學要上一年級的學生,同樣以「三證」區分,有證學生按程序入學,無證學生家長,政府督促辦證。「就現在情況來看,只要有一份職業,辦齊這些證件絕對不難。」華先生說,「同時吳涇鎮現在還有3所公立小學,到時也將開放用於安置學生,現有設施有能力消化分流學生。9月1日,全部的學生都能在新學校中上學。」華先生希望,這些舉動能對政策帶來的變故產生積極有效的緩衝作用。
但郝士美對此有不同看法,她在13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在愛心小學沒有解決的650名學生中,無戶口(因農村的超生問題)、非吳涇本地生源或在小作坊及自留地中種菜營生的人群佔了絕大多數。「好多已經在這上了幾年的家長去登記,都被告知沒有辦法。 」郝士美強調,「實際情況擺在這裏,我現在只要他們解決650人的上學問題,再談學校里老師的安置問題。」對於拆除學校給她及張松葉帶來的損失,「這部分可以最後再講,解決650人之後,直接拆除都可接受」,郝士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