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河網:支持鄭淵潔,儘快解散中國作協!

著名童話大王鄭淵潔突然在自己的博客發帖宣佈退出北京作協。鄭此舉迅速引起網友熱議及媒體的關注。昨日,鄭淵潔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向北京作協開炮:「北京作協故意不通知代表作家開會,這很官僚,很不負責,花納稅人的錢而不作為,令人心寒。」鄭淵潔表示,「北京作協某些人無作品,還身居高位,根本不配副主席這個位置」(2009年06月24日《廣州日報》)。

退出作協,鄭淵潔已經不是第一人了,之前已經有李銳公開批評作協成了「官本位的等級體制令文學日益萎縮」的罪魁禍首,「反」出作協;還有湖南作協的老作家余開偉、黃鶴逸認為作協是「衙門化的文化組織」,缺乏民主化、法制化,憤而退會;就連作家韓寒也曾放言:「如果當作協主席,下一秒就解散中國作協」。的確,我們也驚奇的看到,有的作家進了作協後,寫詩的寫不出詩了,寫小說的寫不出小說了,發不出工資還抱怨待遇低。作協到底怎麼了?

要問作協到底怎麼了,首先要明白作協到底是個是個什麼組織。上海作家陳村認為,作協應是寫作人自願結成的社團,應是全心全意為作家服務的機構,而不是某些人領導別人或借作家之名自肥的組織。但是從作協的組織機構到其職能,卻是行政色彩濃厚的官方管理機構。

和殘聯,文聯、足協、籃協一樣,作協享有一定的行政級別,從科級作家、處級作家、廳級作家直到部級作家,一切都是按 「官本位」的意識設定的。做了作協主席、副主席,就成了高級幹部,享有專車,配有專職秘書。此外,作協還有一大批其他官員。正是因為如此,一些文場混混,東奔西走參加也想以混入這個組織,弄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已經混入這個組織的,在等級分明的體制格局中,他們朝朝暮暮努力的目標已不是如何寫出好作品,而是如何在這樣的階梯上不斷晉級。於是,便出現了以鄭淵潔為代表的一些文人的質疑:「某些人無作品,還身居高位,根本不配副主席這個位置」。

大家都知道,一個組織一旦納入了行政的編制,那就必須由納稅人的供養。從中央到地方,層層疊疊,國家用納稅人的錢幾乎將所有的專業作家都囊括其中,包「養」了起來。在由國家包養作家的文學創作機制之下,只要進入了這個體制,就可以領工資,享受一切政府給予的待遇,生、老、病、死都由作協體制來負責,只要在這個格局內,就旱澇保收。即使長期沒有什麼創作,也無所謂。所以,有很多因寫了某一個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為作家的人,一旦進入作協體制,有了名分,甚至可以一輩子不用再寫作,只要開會時到場,領工資時簽名,或上班或呆在家,工資、待遇、房子,一樣都少不了。甚至當別人斥責「作家領工資是一種恥辱」時,他們還大言不慚的反擊「付出了勞動之後領工資,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付出勞動之後不拿工資才奇怪,才是可恥的事情。 」但是作家付出的勞動就是發表作品,而發表作品是有稿費的,如果作家非要領工資,並無不可,那麼他們獲得的稿費應該上交國家財政。因為拿着國家的工資寫作,就屬於職務創作,稿費上繳國家財政才合理合法。

文學創作團體的官僚化及其組織功能的退化,導致了作協作為一個文學創作共同體的吸引力下降。近年來不斷有作家發出退會聲明,很多受讀者歡迎的作家並沒有加入作協這個組織,他們不依賴作協體制,完全憑自己的作品說話,靠自己的稿酬和版稅生存。這個現象的出現,對作協體制意味着什麼?

文學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個性化、獨創性,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的追求是千差萬別的,發出的聲音也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個性化的寫作才會受到讀者的青睞,才會在文學史上留下痕跡。而由國家包養的作協體制把最富有個性、最需要個人創造力的文學納入籠子,整齊劃一的管理,只能使文學創作的個性化不斷消融,這種計劃經濟和國家全能時代的典型產物,已經完全不能市場經濟的需要了,難道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責任編輯: 沈波  來源:大河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625/13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