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國女記者眼中的中國農民工

—村莊再也不是他們的家了

 全球金融危機當前,外國媒體和記者紛紛在「下崗」的農民工中尋找「社會抗議浪潮和社會動盪」的蛛絲馬跡……與這些報道相比,國際先驅論壇報的露西以女性的獨特視角和感觸描寫了她眼中的農民工,社會巨變中的農民工充滿憧憬也有着諸多無奈--何處是故鄉?

村莊不再是中國農民工的家
    
    作者:露西•霍恩比 翻譯:北窪
    
    匆忙收拾着城市裏穿用的衣服,趙永豐(音)悶悶地坐在電視機前,不忍心抬頭看一眼正在母親在村里開的商店裏跑來跑去的女兒。趙是中國數百萬每到春節就歷盡艱辛返鄉過年的農民工之一。儘管經濟放緩意味着沒有多少人購買汽車,但假期一結束,作為汽車銷售員的他就急着趕回石家莊上班。
    
    「從這裏出去時我才20歲。如今我差不多快要30歲了,時間可不短了,」趙說。當問他是否還能在村莊裏找到家的感覺時,他苦澀地笑笑並搖了搖頭。
    
    中國廣闊的農村地區一直被視為一塊巨大的海綿,當經濟蓬勃發展時就釋放出數億曾經到城市尋求發財致富的農民工,當工作機會減少時就將他們重新吸收回來。如今,隨着中國經濟放慢增速,尤其是出口和建築行業,官員們開始擔心如果那些春節後就拋家舍口返回城市的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將引發抗議和社會動盪。
    
    對於數以百萬的中國農民工來說,一輩子守在像疙瘩坡(音)那樣的村莊是非常無奈的選擇。疙瘩坡景色秀美但卻非常貧窮,村里唯一的水泥建築是解放軍援建的一幢兩層的教學樓。泥濘的村落缺乏管道設施,陽光普照的庭院內堆滿了玉米,髒兮兮的街道上拴着一些驢子。
    
    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刨過的坡地上種植馬鈴薯和穀物,每天就看着身穿彩色夾襖的孩子們在冰天寒冬里玩耍嬉戲。大多數成年人都已經離鄉去了城市並再也不想回來。葛村明(音)只有一位39歲精神不正常的女兒還留在疙瘩坡。其他孩子都已經散居各地。一個兒子參軍去了部隊,而葛的其他女兒則去了附近的大同和呼和浩特。
    
    葛抬起髒兮兮的手指,指着照片上她生活在城市裏的外孫們說,即使在中國最看重的家庭團圓的春節期間,也沒有一個人回來過年。「他們寄錢回來也給家裏打電話。或許明天就有人回來看家了,」她說。
    
    每家門口懸掛的棉被能夠幫助祛除只有一層的土房子裏的寒冷。葛的家裏取暖用具只有煤爐和家人在上面吃飯睡覺的炕。廚房內一個裸露的燈泡和一盞煤油燈照亮了黑乎乎的碗櫃。
    
    即使在距此不遠的集中了較多磚房和平坦街道的下函鎮(音)內,過年返鄉探家的成年人也急切盼望着遠在他鄉的就業市場。「今年的建築崗位不是很多。每項工程都已經接近完工了,」一位與孔夫子同姓的身材瘦長的工人說。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國際先驅論壇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211/11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