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共大外宣 不計成本瘋狂砸錢收購港台媒體

 

VOA:親中[共]台商入股香港亞視引發憂慮



Jan 30, 2009

親中[共]的百萬富翁台商入股香港亞洲電視的消息引起香港輿論的憂慮。關注的焦點是所謂「中方影響論」。有專家指出,每當香港媒體的股權變更,都必然會對該媒體的編輯方針有所影響。例如亞視這次在農曆新年期間在香港轉播中央電視台的春晚就引起爭議,被香港媒體的文章戲稱為「北風那個吹」,擔心香港亞視有可能成為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的第十頻道。香港親中的《大公報》則發表文章反駁,稱亞視股權變更只要不違法,政府批准不是問題。轉播春晚不是政治宣傳。

*蔡衍明同意收購12%股權*

農曆新年剛過,香港傳媒界便傳出香港亞視股權變更的消息。據香港多家媒體報導,台灣旺旺集團主席,億萬富豪蔡衍明同意向香港的亞視注資,以私人名義購買亞視原來由荷蘭銀行擁有的百分之12的股權。

台灣「旺旺集團」是生產米果的食品公司,在中國大陸有龐大的生意。蔡氏家族三個月前收購台灣的中國時報,中天電視等媒體之後,再把其傳媒版圖伸展到香港,引起此間媒體廣泛的關注。

*「紅色資本家」*

據香港《明報》報導,關注的焦點在於「中方影響」。香港報紙介紹了蔡衍明的背景,稱他名義上是台商,但是大部分投資都在內地,多數時間在上海居住。他標榜自己愛台灣,也愛大陸,與中共高層關係好,被台灣傳媒稱為紅色資本家。

據香港《開放》雜誌報導,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陳雲林去年11月訪台,被困晶華酒店,蔡衍明一直陪伴陳雲林左右。包括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多個台灣傳媒組織,曾經要求有關部門徹查蔡衍明入主中國時報集團的動機,是否有中資在背後的操控。

據總部設在美國的一家中文電子媒體報導,中共政府最近撥巨款推進外宣工作。中國有關部門注意到,在目前西方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很多西方主流媒體面臨資金緊張甚至倒閉的困難,在這個時候,如果通過一些海外華人來進行資金注入或者收購,外界會解讀為市場行為,這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個非常適當的機會。
    
*憂新聞自由*

香港立法會議員黃毓民在接受美國之音記者採訪的時候表示,過往經驗顯示,每一次亞視股權變動,都引起對新聞自由的憂慮。

「亞視股權的變動, 過去每一次股權的變動,大家都有這種憂慮。 實際上這反映出香港人對媒體的自我檢查非常的憂慮。 管理階層對新聞和對播出內容的控制,在香港,不要說亞洲電視了,無線電視也是如此。 」

*孔捷生:直播春晚 離一國一制不遠*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孔捷生的文章,文章說:「大陸黨文化北風南漸,如同霧鎖香江的煙霧。亞視首次直播央視春節晚會,更顯示一國一制已經為期不遠。」

文章還說,以往香港本埠的賀歲騷,喜慶討彩固然是硬道理,媚俗搞笑壓倒一切,但是再庸俗,也沒有政治佐料。而大陸春晚何止政治佐料,政治根本就是大年夜的主菜。勁加「黨疼國愛」之香精味素醬料,再輔以自豪發酵粉,幸福染色劑和記憶漂白劑,總之,七葷八素,燴成色香味俱全的年夜飯。

孔捷生除了認為春晚節目有政治氣味之外,還批評了所謂的燈謎競猜,認為「那些燈謎簡直就是侮辱人類智慧以及導致腦結石的三聚氰胺」。譬如:大二女生為何給溫總送圍巾?薄熙來的原汁原味為何亮人眼?胡總,溫總今年在哪裏過春節等「肉麻的馬屁燈謎」。

*文匯報文章反駁*

香港親共的《文匯報》則發表文章進行了辯解。文章說,亞視的股權變化,香港市民和觀眾,並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電視台是否能夠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節目,更加多元化的娛樂,以及準確翔實的新聞報導。

文章說,春晚作為一個傾全國文藝界之力製作的晚會,本港電視台做出轉播,觀眾可以在眾多本地和外國製造的節目中,多一個選擇,絕對不是一件壞事。有人指責這是政治宣傳,強迫香港觀眾接受內地的一套文化,還有上綱上線說成是一國一制,真是歪曲事實,胡言亂語,見鬼去吧。

*黃毓民:殘酷的現實*

而香港立法會議員,時事評論員黃毓民則認為,香港回歸大陸之後,香港的大眾傳播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都走向親建制的方向,沒有人敢去得罪中共。 這是個殘酷的現實。黃毓民說,一些在香港爭取言論自由的時事評論員,很難在香港的主流媒體曝光,他們只有依靠互聯網等新興媒體。

***************************

旺旺傳砸204億買中時集團

 

**********************************

蔡衍明:旺旺蔡衍明疑違規西進 經部:查處難度高 

  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疑涉違規投資中國湖南旺旺醫院,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已展開調查,初步了解蔡衍明在台灣可能已無戶籍,不屬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對象;但若能確認其違規西進投資時仍具有戶籍,投審會就會依法開罰。不過,官員坦言,此案查處難度極高。

  蔡衍明疑涉違法投資湖南旺旺醫院,外傳投資金額高達人民幣 7億元;由於蔡衍明在1997年補辦西進投資登記時,個人投資金額高達6000萬美元,已超出法定金額,依法不能再有任何新增投資,否則就會受罰。

  經濟部長陳瑞隆今天上午表示,投審會正就此案進行了解,須先確認是否有違法事實,再做進一步處理。

  經濟部透過商業徵信機構追查,1996年在新加坡掛牌上市的旺旺集團控股公司,資本額為 2億美元,在台灣有5家公司,在中國有 108家公司,全球合計有128家公司。旺旺集團另有營建、旅館等事業,但不隸屬新加坡控股公司。

  旺旺集團以台灣宜蘭食品公司發跡,但宜蘭食品僅是新加坡控股旗下子公司,這家控股公司股東多為外資銀行、金融投資公司,雖然蔡衍明是控股公司董事長,理論上對企業具有實質影響力,但經濟部還要□清確切投資關係。

  經濟部高層官員透露,目前投審會是朝蔡衍明個人投資合法性追查,初步了解,雖然蔡衍明持有中華民國護照,但他在台灣可能沒有戶籍。依據現行法令,在台未設戶籍者不受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範,也就是蔡衍明若在台沒有戶籍,根本不受登陸投資相關辦法規範。

  官員表示,經濟部將進一步查證、確認蔡衍明在台有無戶籍,以確定他是否適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如果他目前沒有戶籍,但在1997年辦理補登記之後違規對中國投資,違規當時在台灣有戶籍,仍屬違法,經濟部會針對這部分進行裁處。

  目前經濟部無法直接與蔡衍明取得聯繫,相關公文書只能透過蔡衍明之妻或宜蘭食品公司代轉,查證相當費時。

**************************

金融海嘯改變中港台媒體在港"勢力"格局

一場突發而來的金融海嘯,既打亂了香港經濟發展的步伐,也正靜悄悄地改變着中港台三地傳媒在香港的「勢力」格局。

  台灣媒體紛紛關閉駐港記者站

  據《聯合早報》報道,面對嚴峻的媒體生態,多家台灣駐香港傳媒機構已在過去幾個月先後撤離香港,其中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和中天電視台均已關閉香港記者站,並裁掉在港的所有員工。

  至於台灣官方通訊社中央社,其香港記者站原本有四名記者,目前也已辭退兩人,也擱置了在廣州開設記者站的計劃。

  一名被裁退的中央社駐港記者形容,過去十年,雖然台灣媒體在香港並不活躍,但像此次這樣大規模地撤離香港,還是多年來罕見的。

  據他分析,台灣媒體關閉駐港記者站,除了與台灣經濟不景氣有關,另一個原因很可能與兩岸開啟大三通有關。他說:「兩岸三通後,台灣媒體去大陸採訪再不用通過香港,直接跑去大陸就行了,這也令香港的中間人角色逐漸淡化。」

  香港媒體「瘦身」

  事實上,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除了促使台灣媒體關閉在港辦事處,也重創香港媒體行業,許多本地媒體的廣告收益從去年第四季開始就大幅度下跌,各媒體只好採取各種方法「瘦身」。

  繼亞洲電視及無線電視去年最早開始裁員行動後,近一兩個月來,不少香港平面媒體也先後宣佈裁員。《南華早報》及《經濟日報》均證實解僱多名員工。其中,《南華早報》解僱30名員工,占集團員工總數約3%。

  至於星島新聞集團及在港、台兩地出版《蘋果日報》及《壹周刊》的壹傳媒集團,則採取減薪措施「瘦身」。據壹傳媒發表的通告指出,集團全體員工將從今年2月1日起一律減薪3.5%。估計這次減薪將為集團節省約4000萬港元(約773萬新元),而受影響的兩地員工合計將近4000人。星島新聞集團則指出,公司旗下的1600名員工平均減薪約4%,回復至去年初加薪前的水平。而集團的執行董事及高級行政人員將劃一減薪10%。

  中國大陸媒體在香港招兵買馬

  與港台媒體在香港的發展不斷萎縮相比,這場金融風暴似乎沒有改變大陸傳媒進軍香港的決心,許多大陸媒體近期甚至在香港招聘人手。

  較早前,廣州《21世紀經濟報道》及上海第一財經電視台都在香港聘請財經記者,薪酬待遇與本地記者相若。

  1997年以前,中國大陸只有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及《人民日報》在香港開設記者站。香港回歸後,由於媒體駐港仍然要向中宣部申請,部分廣東的傳媒就選擇在深圳開設記者站,然後再委派記者來往香港採訪。

  不過,隨着兩地近年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大陸地方媒體開始偷偷地到香港設立記者站。目前,廣州的《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及新浪、網易等門戶網站的新聞頻道,都在香港成立了記者站。財經報刊如上海的《證券時報》、《第一財經》、《財經》雜誌,還有剛創刊不久的廣州《時代周刊》,也已委派記者到香港長期駐點,進行採訪工作。

  曾經當過駐港記者、熟悉中港媒體運作的前南方報業集團記者陳於龍(化名)指出,香港與大陸近年在經貿、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比以前多,許多香港發生的事件,都與大陸居民息息相關,部分財大氣粗的大陸媒體也因此決定在香港設立記者站,報道與大陸有關的香港新聞。

  陳於龍說:「尤其是2007年中央政府宣佈有意開通港股直通車後,大陸股民對香港財經資訊都很感興趣,這促使許多大陸財經報刊來香港開設記者站。」他說,到目前為主,大陸記者在香港採訪的活動主要以娛樂及財經為主,政治議題由於敏感很少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近年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共政府比以往更加注重爭取國際話語權。今年中國國家電視台、通訊社及黨報巨頭正計劃大規模擴大海外業務,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新華社要辦電視台,中央電視台要增加駐點國,《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則要擴版,而香港正好成為他們的一個學習平台。

  據《環球時報》的一名員工向《聯合早報》透露,《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即將於4月創刊,其網站環球網也將同時推出英語頻道,目前報社的選址和報紙採編人員的招聘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他說:「報館高層正考慮與香港英文報章如《南華早報》合作,派大陸記者來香港實習,學習西方先進的採訪手法,以加強中國媒體的國際話語權。」

  雖然越來越多大陸媒體赴港發展,但一名駐香港的大陸記者批評,香港特區政府至今仍然漠視大陸媒體。他說:「我們好像是無主孤兒,大陸政府不知道我們在香港生存,港府也沒有專門的新聞官與我們溝通,有什麼官方媒體小圈子聚會也不會通知我們,許多新聞都要自己去主動發掘。」

 

 

台灣媒體的一統趨勢 紅色滲透嚴重
——台灣媒體的一統趨勢
【 阿波羅新聞網2009-01-11訊】 作者:凌鋒   
 

自從馬英九當選總統後,由於向中國[大陸]一面倒的政策,使台灣政局出現大動盪的局面,作為第四公權力或宣傳工具的媒體,自然也免不了出現相應的變化。
    
     最引人關注的,自然是中國[大陸]時集團的易手。易手時間在十一月三日,中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同一天。這個有近六十年歷史的媒體集團,在威權時代以比較包容聞名,一度有「聯合報很中國[大陸],中國時報很聯合」之說。由於創辦人余紀忠後來定下「民族認同」的大中國[大陸]路線(一九九○年熱烈參與北京亞運會可見端倪),以為如此就可以到中國[大陸]發展,結果不但沒有打入中國[大陸]市場,台灣市場反而萎縮;加上二○○五年馬英九出任國民黨主席後,因為與中時集團玩弄出售「三中」(中視、中廣、中影)黨產的把戲,與馬建立特殊關係,銷數每況愈下,經過多次裁員,甚至關掉「中時晚報」,再取消地方版面,也無法止血,最後在金融風暴襲擊下宣告易主。
    
     中時集團旗下平面媒體有中國[大陸]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時報出版社、商訊文化;電子媒體有中天電視、中國[大陸]電視、時報資訊;其他還有榮麗投資、中國[大陸]時報旅行社等企業。這樣龐大的媒體王國有誰繼續經營,不但對台灣的媒體生態,甚至對政治生態都有很大的影響。也因為如此,中國[大陸]的黑手插進來了。
    
     原來有意入主的是以反共聞名的香港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後來卻突然變為在中國[大陸]有龐大投資且與中方有良好關係的台灣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根據台灣「財訊」雜誌的報導,「蘋果入主本幾乎已成定居,只剩簽約手續,蔡衍明竟然連夜由中國[大陸]飛回台北,直奔時報大樓,連帳都不查,就簽約搶走完成交易。這不像商業行為,反而疑似政治交易。」也有報導說,台灣其 他媒體不願見到蘋果獨大而向中時施壓尋找其他老闆。但是不論怎麼說,這次交易雖然涉及約一百五十億元台幣,但蔡衍明是以個人而不是上市公司的旺旺集團名義收購的,故而不需要公開資金來源,因此民進黨立委懷疑有中 資介入。
    
     但是中時集團內部的人員情願賣給蘋果而不願與中共關係太密切的老闆,因為就辦報方針來說,香港與台灣接近,而中國[大陸]則完完全全作為黨的宣傳工具了。目前,蔡衍明已經指示高層對「兩岸和解」要正面報道,他自己以身作則,陳雲林十一月五日在晶華飯店被抗議民眾圍困八小時時,蔡是三位 陪伴陳雲林到最後的三個大老闆之一。蔡還指示高層:「寫文章最好不要寫到我朋友的壞話,若是有,也一定要給相同的版面與篇幅平衡。」這位草根性的老闆第一次在原中時老闆余建新帶領下出席中時主筆會議,那些主筆突然用英文來交談,以致余建新臨時充當蔡衍明的翻譯。後來蔡沒有再出席主筆會議。
    
     而在新舊交接期,中時報系出現了若干批馬英九政府的社論,也使外界感到興趣,例如十一月十七日「中國[大陸]時報」發表「行使審前羈押,真的該謹慎從事」的社論認為:「不論犯罪者如何可惡,無罪推定原則是民主法治國 家絕對不能撤守的堅持。」「問題不在扁應得到特殊禮遇,而在於戒具不是用來折損尊嚴的工具。」十二月三日「工商時報」社論也批評政府的經濟政策說:「政府不應將短期效益的追求無限上綱為唯一目標,進而脫韁失控導  致更大的危機。」 看來,新老闆與舊員工的磨合,還需要時日。
    
     除了中時的可能「赤化」,台灣的公共媒體也紛紛隨馬英九的上台而「藍化」。首先是中央社高層七月一日就換人。已經瀕於易手的中時一批媒體人被派到中央社接手,前中國[大陸]時報社長黃肇松接任董事長職務;不久馬政府又任命缺乏新聞經驗、社會歷練的馬競選總部發言人羅智強當副社長。
    
     十月初,新聞局要求中央廣播電台少批中國[大陸],引發雙方衝突,任期未滿的高層被逼辭職,由曾經擔任聯合報副總編輯與新黨立委的高惠宇出任董事長。央廣是當年對「共匪」進行心戰,宣傳「反攻大陸」的電台,覆蓋全球各個角落,今後如何定位也引起關注。
    
     十月初,黑手也開始伸進公共電視台的人事。十二月十日,因為公視四點五億元預算遭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凍結,公視董事會在各大報刊登廣告,批立院違反黨政軍退出媒體,並質疑主管機關新聞局袖手旁觀。親藍的「蘋果日報」也發表社論說:「公共電視預算在立法院遭藍委凍結;前天立院教育委員會更通過決議,要求對公視的節目進行審核監督。立委的這個動作極其下流,已快倒退到警總時代。」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決不手軟,十月上旬會同電信警察及相關單位一舉抄掉十九個親綠的民間地下電台,包括北部七家、中部四家、南部八家。
    
     馬英九充份利用親藍媒體與「官方」媒體,在關鍵時刻,例如綠營大遊行前夕為其政策辯護,說對主權一寸也沒有讓步。他還接受親綠媒體的訪問,巧言令色,例如說他沒有拒絕達賴喇嘛來訪,只是時間不宜。可見馬英九對媒體的認識,的確與他所崇拜的胡錦濤一樣,充份發揮宣傳工具的作用。
    
     在中時集團易手後一個月,親綠的「新台灣」新聞周刊宣佈暫時停刊。「新台灣」創刊於一九九六年台灣第一次民主選舉總統前夕。發行人老包在他的專欄里說,十三年來,「其中有太多艱苦與辛酸,我們不曾輕易向外界透露」。文章希望扁李(登輝)、扁長(謝長廷)能真心合作,共創長遠的台灣價值。
    
     另外一方面,總統府前秘書長陳師孟(蔣介石在大陸時期的文膽陳布雷之孫)在獨派大老辜寬敏協助下,已募集千萬資金,成立「綠色逗陣工作室 」,與親綠電台「快樂聯播網」合作,結合深綠名嘴開節目,希望整合深綠力量,提供全國挺綠支持者一個優質的廣播節目,預期今年一月能夠順利放送。
    
     總統敗選後沉潛多時的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也於十二月十日美麗島事件二十九周年與國際人權日,在親綠的綠色和平電台主持每星期一次的「長廷問青天」節目。謝所組織的「影子政府」成員、前總統府秘書長葉菊蘭等四人也分頭主持每星期一次的節目。
    
     一直關注時局發展,並且不斷發表意見的前副總統呂秀蓮,也有報道,她與「民眾日報」前社長李哲朗發出聯合署名的「新民報」說帖,以「正常 化、全球化、資訊化」來闡述辦報方針,以每日下午三時出刊的「午報」定位,因為目前晚報只有「聯合晚報」一家,以打破壟斷。
    
     綠營媒體人被排出公共媒體後,他們不缺人才,缺的是資金。近來一些親綠團體的籌款晚會反應非常冷淡,除了經濟不景的因素外,還因為去年選舉時資助綠營的企業紛紛傳出被政府查賬的消息,加上扁案涉及許多大企業,預示紅色恐怖的回潮,發揮了寒蟬效應。因此綠營要在媒體方面守住陣地 非常困難,萎縮難以避免。
    
     除此,綠營辦媒體的手法也不如藍營。往往直來直去,不懂包裝,例如以八卦來推銷意識形態。也不懂以小罵大幫忙來爭取中間民眾。這個問題不解決,綠營要發揮媒體的影響力,有一定困難。


    《開放》雜誌 2009年1月號

德國之聲 張丹紅

**********************************

簽署網路言論自由 真能捍衛人權?

美國網路三巨頭-微軟、雅虎及Google於10月28日共同簽署全球網路倡議(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GNI),誓言保護網路言論自由。這項協議是由網路企業、人權團體、學界及投資人共同簽署,這三家公司承諾無論在何處做生意,都會努力保護用戶的個人私隱,此外,若當地政府要求違反人權,他們將不交出客戶個人資料。

小編媒批:

這項協議宣示性質多於實際行動,就如同批評者指出的,該方案並無明確規定具體行動。再則,這些企業大廠真的會放棄在中國大陸的商機嗎?從過往的一些案例來看,情況可能不是這麼樂觀。Google的中國版搜尋引擎,台獨、藏獨、法輪功等敏感字眼皆被限制使用。微軟配合中共政府,關閉中國媒體觀察家安替的部落格,雅虎則將中國記者師濤的個人資訊透露給中共政府,導致師濤被判刑10年,可說三大巨頭都前科累累。如果中國版的Google仍然無法搜尋到一些敏感的政治資訊,有什麼理由相信企業家是玩真的。

*******************************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9/0131/11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