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花錢/內需?


    掏錢過冬
    
    
    
    大把掏錢才能順利過冬,對於世界各地的政府而言,這幾乎已經成為共識。奇怪的是,微觀到個人,節衣縮食卻更像是過冬的硬道理。極端個案,比如城市白領「百元過一周」的行為藝術。
    
    不願掏錢,不敢花錢----幾十年來,「消費」這台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始終怠速。如今「出口」這台機器的馬力也不再強勁,只靠「投資」超負荷運轉,能驅動中國經濟這趟高速列車嗎?
    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花錢?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爾係數 
    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花錢?


    
    過去的三十年裏,城鎮居民的收入基數要比農村居民高,而且增速也快
    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花錢?


    
    
    
    裁員壓力下的年輕人
    
    
    
    12月10日閉幕的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認,擴大內需將是2009年「保增長」的根本途徑。
    中國人為什麼不敢花錢?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前,中共政府宣佈,將啟動總額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隨後,地方政府也陸續宣佈將加大投資力度。刺激計劃的規模因此可能達到10萬億之多。
    
    在普遍信心不足的情形下,龐大的投資計劃對前景不明的中國經濟是一支強心針。但一些經濟學家說,目前的計劃似乎過於倚重投資,而忽略了能夠長久拉動中國經濟的因素。
    
    「如果不能啟動居民的消費」,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說,刺激計劃將難以達到提振經濟的目標。
    
    這種擔心道出了中國經濟一個畸形的事實。2007年,消費在中國GDP的比重低於40%,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中,這個數字都大於50%。歐洲是 58%,日本是55%,美國高達72%。過低的國內消費使得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國外消費市場。危機席捲美、日、歐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出口消費市場的疲軟。如何啟動國內消費,將是對中國經濟真正的考驗。
    
    12月10日閉幕的200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認,擴大內需將是2009年「保增長」的根本途徑。但中國的內需在哪裏呢?
    
    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新華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發佈的消息中說,並且培育一批城市群,「使其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增長極」。
    
    此刻,在上海北京這兩個中國最大的城市裏,一些年輕人----他們中有技術人員、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因為被稱作中國的中產階層,被賦予了拉動內需的厚望。
    
    
    
    裁員壓力下的年輕人
    
    
    
    有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正在縮減自己的消費。31歲的軟件工程師小王已經上海工作了6年。現在面臨着裁員的壓力。他必須縮減消費,為不可知的未來做準備。
    
    小王和他妻子的收入加在一起,每月可以達到2萬人民幣。以年齡和工作資歷來看,他們屬於這個城市中大有希望的一群人。他們自己顯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對家庭財務有着長遠的安排。
    
    小家庭執行着嚴格的財務規劃。每月的房租佔去了總收入的20%、個人消費佔到25%,餘下資金全部存入銀行。極少購買奢侈品,也沒有旅行計劃。至於投資,他們選擇將家庭總資產的四分之一拿出來買了股票。
    
    他們計劃在2008年買房。春天,小兩口參加了春季房展會,準備尋找一套交通比較便利的房子,預算120萬。那時候,能使他們中意的房子,價格顯然太高了。下半年房價下跌,這本來是個好消息,不幸的是,壞消息是跟着好消息一起來到的。
    
    
    
    
    
    
    先是他們的投資出現了虧損。他們持有的股票的賬面價值,累計幾乎虧掉了一半。這讓他們的家庭總資產突然縮水十分之一。接着,到了下半年,小王所在的行業開始頻繁地傳出公司倒閉和裁員的消息。他已經明顯地感覺到潛在的失業壓力。最終,小王和太太決定調低購房預算以規避風險。他們決定只買一套80萬以內的房子。這樣一來,即使他不幸成為裁員的對象,他們的家庭也不至於出現財務危機。
    
    雖然以前的日常消費已經比較節儉,如今則是更加「開源節流」。住在市區的小王夫婦已經改變購物習慣,很少去住所附近買食物,而是改去郊區的專業大型批發市場,以降低成本而不影響生活水平。現在,他倆買衣服首先考慮是否有折扣。由於聖誕、新年將至,因此小兩口準備在近期血拼一下。小王原本今年還想購買一台筆記本電腦,雖然現在已有降價促銷,但估計2009年的筆記本電腦會更便宜且性能更好,因此現在暫時還是用家裏的台式機。
    
    小王老家在長三角地區的農村,父母還在工作,由於經濟蕭條,母親工作的汽車銷售公司已經裁員大半,只剩下維修部門,預計2008年底就要倒閉了。父親工作的地板廠還有訂單,但已經欠發3個月工資,這已是附近一些工廠的慣常做法了。所以以往沒有每月固定給父母養老金的小王,今年下半年也匯了不少錢回老家救急。
    
    「我父母年近六十,我是家中獨子,所以必須把父母的養老金作為今後每個月的固定支出,大約要佔目前家庭收入的5%-10%。」小王說,現在他在上海更買不起合適的房子了,生活變得愈加沒有保障,因此生育下一代的事也暫時無法提上日程了,儘管妻子和他同齡,已經31歲了。看來她將不得不冒高齡生育的風險。
    
    總的來說,中國的裁員遠遠沒有美國嚴重,而且主要出現在外資公司。供職於外資企業的人平均收入較高,全球蔓延的裁員計劃當然會影響到消費。幸運的是,這部分人數不會很多。
    
    和小王相比,學經濟的老黑似乎運氣更差。大學畢業後,他在上海和北京奮鬥多年,攢起一筆可觀的積蓄之後,老黑在去年選擇了移民加拿大。他原本打算先在加拿大政府開辦的免費語言培訓班學習一陣,加強英語能力,就算是工作多年後的一個長假。但壞消息接踵而至。首先是他在中國投資的股票虧了80萬。次貸危機演變成一場金融風暴之後,加拿大的工作看上去遙遙無期,他現在不知道「長假」到哪一天才是盡頭。
    
    金融風暴讓很多人的人生計劃和消費狀況幾乎在一夜之間逆轉了。
    
    「節衣縮食是肯定的,原來可以經常跟朋友去外面吃飯,可以去戶外活動和採購,現在已經是一年沒買衣服了。」老黑目前基本主要靠積蓄生活。在上海的房價開始下跌的時候,他賣掉了在浦東的房子。這筆錢還存在銀行里。這是他的安全保障。不過利息那麼低,存銀行也沒多大意義了。
    
    「中國的很多中產者在近兩年的熊市中間被消滅了」,老黑因此感到恐懼。為未來打算,他考慮過要不要去讀書。讀一個好一點的大學的MBA至少要50 萬人民幣。他最擔心的是,等他畢業的時候,危機還沒有結束。他這樣理解那些把賭注壓在MBA上的投資方式:如果找不到工作,「這錢就相當於扔水裏了」。
    
    
    
    從「百元過一周」到「掃貨老佛爺」
    
    百元過一周
    
    
    
    普通人正在對危機做出反應。在網絡上,一些中國年輕人正發起一項控制個人開支的遊戲。遊戲的參與者試圖把每個月的支出控制在100元以內。
    
    發起者是生活在北京的攝影師,網名叫做「鬱悶昊」。「鬱悶昊」因為加入購房大軍而面臨着個人財務窘迫的局面。雖然他的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但從今年6月開始,每月要承擔3000元左右的房貸。他不得不改變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這個年輕人以典型的「80後」方式,在網絡論壇發帖,號召網友參與他設計的「百元周」計劃。
    
    
    
    
    「鬱悶昊」計劃,節約開支第一周的5個工作日內,全部餐飲、交通、娛樂、購物、保健、運動等消費加起來,控制在100元以內。借錢消費屬違規行為。參與者需要每天寫下詳細的開支日記,在論壇上公佈自己的開銷,以便接受監督。
    
    5個人報名,響應「鬱悶昊」的計劃。一周後,發起者「鬱悶昊」宣佈自己的百元周計劃失敗。儘管他僅可能克制自己的消費,但最終和他的計劃目標相比,他仍然超支了199元。而在另外5個實踐者中,只有2個人成功地把自己的開支控制在了100元之內。
    
    這個失敗的計劃本來只是少數人的遊戲,但緊隨其後的網友卻欲罷不能地把這個活動變成了轟轟烈烈的網上接力。著名的論壇如豆瓣網、西祠胡同、搜狐論壇等都出現了 「百元周計劃」的召集帖,其他人則通過博客、QQ空間、開心網這樣的網絡空間,發動好友、同事加入這個省錢活動。
    
    遊戲正變得越來越有現實色彩。真正能夠把開銷壓縮在「百元周」的遊戲者並不多,但這個遊戲的一個功效是讓更多的人開始計劃和控制自己的日常開支。 「鬱悶昊」自「百元周」後就開始記賬了,他說現在餐飲每天控制在30元~50元,他覺得「這是不強迫自己為了過分省錢而省錢的一個合理區間」。
    
    一個提供網絡空間以供網友記錄日常開銷賬目的網站負責人告訴記者,最近幾個月網站的註冊人數激增。而且,隨着經濟不景氣的氣氛日益在白領中流行,網上討論的最熱門話題差不多都和如何省錢有關。五花八門的省錢秘笈也被一一曬了出來。
    
    提供優惠券下載的「大眾點評網」提供的數據顯示:餐飲、休閒娛樂等生活消費電子優惠券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瀏覽量和下載量呈現全面上升的趨勢。上海10月份優惠券瀏覽量達到714萬次,下載量超過90萬次,瀏覽量和下載量比9月份分別增長了11.7%和19.2%。
    
    
    
    奢侈品的消費者
    
    
    
    當年輕人為收入縮水、投資失敗、裁員或者沉重的債務而苦惱的時候,縮減消費幾乎是他們的第一反應。這使得拉動內需會更為費力。但仍然有人在竭力維持自己的消費水準----他們不像傳統的中國人那樣,將消費視作必需之外的一種奢侈行為。李先生是來自東北的「新上海人」。他和妻子是國際奢侈品牌的擁躉。在中國,這群人的人數有限,但正為消費做出重要的貢獻。
    
    5年前,李先生在上海認識了現在的妻子。他們的家庭月收入超過了2.5萬元。今年兩人決定結婚時,雙方家庭出資,為他們在上海的碧雲國際社區購買了住宅。由於是一次付清,他們沒有房貸的壓力。李先生在股票上的投資也出現了虧損,但相對於雙方家庭 ----尤其是更加富有的女方家庭----對他們的經濟支持而言,這些虧損似乎不值一提。
    
    11月初,這對夫妻去澳大利亞度蜜月,當時人民幣對澳元匯率已經一路走到4.7,李太太堅信那裏是「環亞太區LV最便宜的地方」。他們選擇的路線是「上海-香港-澳大利亞」。只要持澳大利亞的簽證就可以免通行證在香港停留7天,而且加上中轉的機票跟上海直飛澳大利亞的價錢幾乎持平,等於澳大利亞游免費搭售了香港自由行。
    
    之所以在行程如此緊的情況下,還堅持在香港停留一天,因為在這有限的十幾個小時裏,李太太在經常光顧的二手店寄賣了自己的兩個LV經典款的舊包、同事的一個CHANEL 2.55包,同時購入了一件留意了很久的限量版Marc Jacobs二手大衣。
    
    「香港的賣出價比內地能夠高出一兩成。尤其是我自己的二手LV,我曾經專門跑去杭州二手店試過一個月,其中的一隻八成新的包包只能賣到原價的對摺。而在香港,兩隻包包合起來幸運的話可以多賣一千七八百。」李太太說,香港二手店的店家普通話說得極好,因為最近來光顧的內地客人翻了三番。
    
    李太太和丈夫剛到澳大利亞,就收到香港二手店老闆的短訊,得知自己的一隻二手包已經成交,比她心理價位高了300元。樂不可支的李太太立刻在機場免稅店買了一條澳大利亞純羊毛圍巾,回到上海時剛好趕上寒潮,讓李先生倍感溫暖。回到上海的第三天,香港二手店賣家的「真金白銀」就打進了賬戶。
    
    
    
    
    
    
    
    
    這無疑是嚴重的角色錯位。而且,作為一個典型的投資驅動----尤其是政府投資驅動的經濟體,中國很難產生強勁的內需。這是當下中國消費率如此之低的主要原因
    
    
    
     房地產業的「抽水機效應」
    
    
    
    中國的消費率總的來說很低,但並不意味着中國沒有超前消費和貸款消費。
    
    有趣的是,一些傳統的美國人並不贊成超前消費。對他們來說,這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枷鎖,人們的生活將被來得太容易的貸款搞得焦頭爛額。他們的預言在中國同樣有效。不少中國人因為貸款消費而失去了支配家庭收入的自由。他們被形象地稱作「房奴」。
    
    房地產市場堪稱過去十年裏中國規模最大的消費市場。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一部分內需的釋放,使得中國經濟度過了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艱難歲月。但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有缺陷的市場。中國啟動內需的道路將因此變得更加漫長。
    
    邏輯其實很簡單:消費者付給開發商的購房款中,很大一部分以土地出讓金和稅收的形式,變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它們將以政府投資的形式重新進入市場。房地產業像一部抽水機,把居民的儲蓄變成了政府的投資。政府投資本身是一種抑制消費的力量,過高的房價又使得城市中產階層負債纍纍。他們本來是消費意願最強的人群,也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如今因為淪為「房奴」而不得不克制自我消費。
    
    有人也許會辯解說,房地產業不僅拉動了一條從建材到銷售的長長的產業鏈,而且作為城市化的一部分,還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規模效應。事實的確如此。但正如經濟學家謝國忠一再主張過的那樣,中國可以通過興建廉租房的方式來發展城市化。這樣一來,房產業將繼續作為中國經濟的支柱之一而存在,又不會抑制其他的商品消費,唯一損失的只是地方政府的一些收入。然而,對目前的中國經濟來說,最迫切需要的畢竟是一個能夠代替美國訂單的國內市場。
    
    中國的房產市場眼下的困境,是上半年的宏觀調控和國際遊資撤出所造成的。在過去10年裏,房地產業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達到10%之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提振房地產作為2009年最重頭的經濟政策,這個政策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在提振房產市場的同時,如何避免這個行業與地方政府合謀對整個中國經濟造成的傷害。
    
    如果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政府花一大筆錢來建廉租房,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並且實行廣泛的減稅和鼓勵創業的計劃,提供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務,中國將釋放出一部分購買力。但即便如此,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內需不振的狀況。
    
    
    
    消費取決於分配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總量已經翻了好幾番,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生產率也有長足提高,但這些鮮亮的數據卻無助於改善內需,不能不讓人想到,問題並不是出在財富的產出環節,而是出現在財富的分配上。
    
    數據揭示了中國經濟增長與內需不振並存的悖論。中國勞動者報酬佔GDP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7年之中下降了11.7個百分點。兩個用來衡量貧富差距的指標上,中國的表現驚人。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 人口的平均收入的11.37倍;而基尼係數達到了0.4725。
    
    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對擴大消費是非常不利的。一個「倒金字塔型」的社會中,少數人掌握了大多數財富,富豪們能夠帶動消費,但隨着邊際效應遞減,他們對消費的貢獻會下降,並且一定低於「橄欖型」社會裏中產階級對消費的貢獻。況且,一個收入差距過大的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也會增加,有錢人會選擇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到安全的國家。這或許能夠刺激美國的消費,但對本國來說,只是黯淡的預期壓制消費的又一個證明。
    
    如果中國不能避免收入差距持續拉大,並且實行更加公平的分配,提振內需就將僅僅停留在願望的階段。
    
    考慮到中國存在嚴重的就業問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首要任務,是要將農民從農業轉移到工業部門。由於海外訂單減少導致了企業破產或者減產,製造業的工作機會在減少,這對增加農民收入很不利。這讓分配問題變得更加迫切。
    
    
    
    
    
    
    但要拉動內需,單靠政府購買和政府公共投資增加這一個刺激經濟增長的因素「唱獨角戲」顯然不夠,還必須大幅度地啟動民間投資。要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在於提高民營部門尤其是關係到經濟增長的房地產行業的企業家的信心。在目前國內宏觀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和國際出口需求持續減弱的情況下,很多中國企業 ----尤其是許多民營中小企業----資金鍊短缺,經營困難。在此情況下,要提高企業家的信心指數,政府目前最適宜的政策選項,恐怕莫過於降低經營稅、企業所得稅以及其他各種稅負了。只有企業稅負真正減輕了,它們才會重新煥發活力,企業家的信心指數才會提升,企業才會擴大投資和改進技術,從而引致的國內總需求的增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無論政府在多大規模上採取赤字財政政策,也不管民間能否啟動新一輪企業投資和擴張,但從長期來說,如果中國家庭的消費需求繼續疲軟,任何啟動內需的政策最終都將會收效甚微。
    
    
    
    「還利於民」才能突破瓶頸
    
    
    
    要啟動中國家庭的消費,必須根本扭轉勞動者收入在國民經濟份額持續下降的趨勢,採取實實在在的「富民」政策。對此,中共政府有三個合宜的政策選項。
    
    第一,提高個稅起征點、降低勞動收入的稅率以及增加工資等多項政策,較快地提高勞動者的收入,尤其是低收入階層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儘快扭轉勞動收入佔GDP份額下降的趨勢。
    
    第二,有意識地降低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速和份額,並通過推出一些政治體制和財稅體制改革的措施,提高政府財政收支的透明度,加大人大代表對各級政府財政收支的監督,實行依法行政和陽光財政,從而儘可能地減少政府官員權力尋租的渠道和可能。這將是改進中國社會財富佔有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根本之策。
    
    第三,加快推出能使全社會絕大多數民眾能得到真正實惠的醫改方案,並加強社保體制的建設和改革。在目前政府財政收支狀況還相對比較寬餘的情況下,與其花巨額資金來扶持生產能力已經大幅度過剩的鋼鐵、汽車、造船、石化、輕工、紡織、有色金屬、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等9大產業,與其把巨額資金投向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機場、碼頭等已經相對寬餘的大型工程和設施的建設,不如把大量資金直接投於醫保、社保、教育以及科學、文化等公共服務部門,從而提高醫療、社保、教育等公共服務投資佔國民收入的比例。反過來說,只有醫保、社保搞好了,只有當普通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投資花費相對減少了,人們才會對未來有確定的預期,才敢花錢,才敢消費。也只有這樣,居民家庭消費和國內需求才會被真正撬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才會是可持續的,才會走向一個財富增加拉動消費、消費增長拉動投資、企業投資擴張推動整個經濟增長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相反,如果把這4萬億乃至18萬億諸如此類的刺激經濟增長巨額資金仍然全都投在什麼9大產業和大型工程項目上,結果將會是內需依然拉動不起來,卻加劇中國製造業的生產能力過剩。這樣做下去,即使在短期中保住了經濟增長的速率,卻把更多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推向未來,使我國經濟在未來陷入更加嚴重的危機和更長久的問題。
    
    世界經濟趨頹,要真正啟動內需,確保中國宏觀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的增長,在目前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必須改變目前我國的國民收入分配以及再分配不斷向政府傾斜、財富越來越向國家轉移和集中的趨勢。只有真正實現「讓利於民」和「藏富於民」了,才能預期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家逐步富裕的同時,要讓全體國民享受到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這樣才能夠徹底消除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目前所面臨的內需不足的瓶頸問題。(作者為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東方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1218/11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