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內需低迷內卷加劇 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由於內需不振、經濟差,中國進口低迷,從台灣、韓國等地的進口大幅降低,近期汽車銷售開啟「自殺式」價格戰,中國經濟未來走向存疑。

官媒3月9日稱,一些國際人士稱中國將為世界帶來發展機遇。但事實上,中國1至2月進出口值同比持續下跌。

中共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今年1至2月的進口總值3,89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0.2%。中共海關總署於3月7日發佈的「2023年1至2月進出口商品主要國別(地區)總值表(美元值)」顯示,中國從台灣的進口總額下跌了30.9%,從韓國的進口總額下跌了29.0%,其次是從新西蘭進口跌幅為26.26%。

中國內需持續低迷 進口大幅降低

中國是台灣近期出口跌幅最大的出口國。台灣7日公佈的2月份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顯示,2月份,台灣對中國(包括香港)的出口額同比下跌30.2%,和其它國家或地區相比跌幅最大,且「主要貨品出口全數下滑」。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中,大幅下跌的多是和高科技產業相關的產品。如,資訊、通訊與視聽產品下跌了43.0%,光學器材下跌了39.3%,電子零組件下跌了31.3%。

台灣對中國的出口1月份同比下跌了33.5%;去年12月份同比下跌了16.4%,去年11月份同比下跌了20.9%。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在去年的前10個月已創下了18年以來的新低。

韓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截至2月已連續下跌9個月。韓國2月的出口數據顯示,對中國的出口降幅最大,為24.2%,並且除了無線通信產品,多數產品的出口都在下跌。如2月1日至25日期間,出口至中國的半導體總值減少了39.0%,顯示器跌幅更大,跌了43.5%。

而韓國的主要出口國中,對美國的出口額增加了16.2%,對歐盟的出口額增加了13.2%,對印度的出口額增加了11.0%。

內需疲軟 內卷加劇

中國內需持續低迷,不僅是進口不斷下滑,還導致國內市場的競爭加劇。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從今年初已開始,目前包括比亞迪和長安汽車先後官宣加入降價潮。

為鼓勵汽車消費,中共多個地方政府發放購車補貼,近期湖北省推出了「東風政企補貼」,即政府和企業同時提供購車補貼。

3月9日,比亞迪官方微信號發佈了兩大主力車型在3月10日至31日期間的營銷活動——訂購宋PLUS車系或海豹系,車價分別減價6,800元(約合1,017美元)和8,800元(約合1,317美元)。

市場2月份時已有傳聞稱比亞迪已加入降價潮,但當時比亞迪否認,稱只是旗下經銷商的促銷行為,公司並沒有降價考慮。

2月份的廠商批發銷售中,比亞迪汽車和長安汽車分別排在第一、第二;零售銷售中,比亞迪汽車仍排名第一,長安汽車第三。

官媒「澎湃新聞」3月11日報道表示,比亞迪和長安汽車作為行業「領頭羊」官宣降價,意義不可小覷,汽車行業的業內人士對如此「內卷」的價格戰表示擔憂,認為是「自殺式」降價。報道還稱,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說,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很多車企銷售量不到1萬輛,產銷太低的話,生產線都沒辦法維持運營。即便對於東風等大型汽車企業,從一定角度來說,維持工廠運轉比盈利或是減少虧損更重要。

產業鏈外遷 經濟未來走向存疑

內需不振,外需也同樣在下滑。中國1至2月的出口總值為5,063億美元,同比下跌6.8%。中國對美國出口自去年8月以來開始同比下跌,並且跌幅在逐漸擴大。1至2月間,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貨物總額同比下跌了21.8%。

旅英中國金融資深從業人士方奇分析指出:「中國1至2月份對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國的出口都下降了,只有對俄羅斯上升19.8%、對東盟上升9.0%,但中國的貿易順差以前基本上都是美國貢獻的。

「美國、歐洲、日本等國逐步減少了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一方面,美國的進出口對歐洲、北美(墨西哥)、亞太其它國家(越南、印度)增加了;另一方面,美日的供應鏈大規模撤離,後續會影響歐洲和台灣的供應鏈也遷出中國大陸。」

美國曾是中國的第一大出口目的國,對美出口大幅下跌勢必影響中國的賺取外匯,以及2023年的經濟復甦。而中共官媒《經濟日報》3月10日的報道聲稱,俄羅斯、肯雅和南非的媒體都表示中國在過去五年的表現「令人驚嘆」,未來能為世界提供機遇。

時政評論人士黎宜明則認為:「中共和俄羅斯走得很近,而中共對肯雅和南非的滲透和大撒幣都很嚴重。」就美國和歐洲減少了從中國進口的原因,黎宜明認為,美國原以為中國可通過經濟轉變來促進政治轉變,但現在已經徹底絕望了,「法國左傾很厲害,50年代就和中共建交了,德國情況也類似,但目前法國和德國都清醒了,如果中共強大了,西方的日子不會好過」。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14/1877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