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台灣首富鴻海集團郭台銘的創業傳奇

台灣首富郭台銘旗下的鴻海集團,十年前營業額只有100億新台幣,而2006年的營業額達到1兆台幣,十年成長100倍,郭台銘創造的鴻海經營傳奇的背後,究竟靠的是什麼?請看台灣首富鴻海集團郭台銘的創業傳奇: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會用人、會用專家,我們公司的機械博士超過幾十位。」這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自謙之詞,儘管鴻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銘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鴻海30年來持續成長的基礎。

  敢用—把人才變將才

  以2006年鴻海集團旗下最大的一塊事業版圖「富士康」控股公司為例,總經理戴豐樹擁有東京帝國大學博士學位,世界創業實驗室(http://elab.icxo.com)消息:並且在豐田汽車工作八年,當時有人就懷疑做車子的,能把手機做得好嗎?但郭台銘認為,「車子的零件有兩千多種,但手機只有兩百多種,你說能不能做好?」

  果然,從歐洲關鍵零件到美國設廠,戴豐樹一開始就參與手機的全球佈局,五年間鴻海創造出來的營收大約是兩千億新台幣,也是鴻海2006年成長最快速的部門。

  從0到90分很容易,而從90到100分卻很難,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卻讓鴻海可以從90分繼續成長到200分、400分、800分。

  「相對於其他IT界領導人培養的是人才,郭台銘培養的是將才。」前戴爾亞太採購總經理方國健一語道破今天鴻海對於人才的重視和使用。郭台銘常掛記的一句話,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每次有人問起鴻海最大的挑戰,郭台銘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選拔和培育,是一個企業永恆的難題。」

  在投資人才方面,郭台銘一向捨得花錢。以最早推動的「鳳凰計劃」為例,鴻海為了引進光通訊專家,公開在媒體上刊登年薪1000萬的廣告,外界看見郭台銘尋找人才的大手筆,也看見郭台銘做事的決心。

  敢給—經理級年收入300萬

  郭台銘是個敢給的老闆,鴻海集團的薪水加上員工配股,經理級主管的薪水加紅利,一年約有近300萬元的水準,副總經理級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萬元,是電子業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難怪業界稱郭台銘是台灣電子業「最敢給」的老闆,但他自己的辦公室都相當簡樸,郭台銘說:「我沒有個人物質享受的興趣,而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在投資設備和人才方面,從不吝於花錢。」只要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最頂尖的人才,不管開價多少,郭台銘都會想辦法購買。

  像鴻海併購了奇美通訊之後,為了要留住前總經理等研發及行銷專才,史無前例地發行了富士康國際控股「折價增資股」,簡單地說,就是郭台銘讓員工用折價現金增資,成為另一種技術入股的模式,員工拿出現金入股,讓員工與公司榮辱與共。

  從這個角度來看鴻海每年的尾牙活動,主要就是宣示「老闆敢給」的決心,像2005年一個尾牙晚會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現金共4000多個獎項,總市值近四億元。

  郭台銘承認鴻海沒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品質是鴻海品牌四大競爭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過更重要的是,老闆敢給,更敢要求員工。

  「報告董事長,我出到歐洲的貨出了問題,我要親自去解決。」一名主管向郭台銘緊急通報,而郭台銘一方面點頭讚許主管到第一線解決問題的決心,同時也明白告訴他:「機票錢你要自己出。」

  這也說明了郭台銘賞罰分明的一面,「我發獎金的時侯,就是我裁人的時侯。」這是郭台銘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為有賞也有罰,總不能等公司開始賠錢的時侯,才開始裁員吧。」

  敢花———花錢是為了公司進步

  郭台銘從不吝嗇把錢花在投資人才和添購先進設備上,他認為唯有長期投資和發展人才,才是台灣全球化佈局成功的關鍵。「所以,外界說花錢是我的一種享受,還不如說花錢是我的一種追求,這就是我的哲學。」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鴻海把眼光放遠,在台北、美國、中國大陸都有「世干班」(世界幹部訓練班),為了將員工培養成國際化的人才,讓他們去海外受訓,為此花費上千萬美元。
雖然外國公司也很敢給,也賞罰分明,但可能連西方管理學家都搞不懂,為什麼有一群優秀的人才願意為鴻海賣命,賺了錢之後還不停歇,讓鴻海帝國可以越來越大。

  關鍵在於「以身作則」的力量。世界創業實驗室(http://elab.icxo.com)消息:郭台銘強調的「以身做則」不是事必躬親,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馬當先。他要求員工不分層級,一起投入研究創新、挑戰困難,這點和西方管理學強調的「分工授權」不太相同。

  一位拜訪過鴻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鴻海乾部吃飯時的經驗。有一次他到郭台銘常去的餐廳吃飯,郭台銘說要去一下去辦公室,卻讓大家從七點多等到九點,這段時間,沒有人敢點菜動筷子。而公務纏身來遲的郭台銘,一看大家都沒點菜,除了趕緊叫菜,他也會先起頭夾菜吃,因為他知道自己一動,飢腸轆轆的大家才會開始吃,而郭台銘看大家開始動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談他的計劃。但郭台銘也時時注意什麼菜吃完了,叫廚房趕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飽了,就會看到郭台銘把每盤剩下的菜,倒在碗裏拌一拌,咕嚕咕嚕吃下去,這名人士說,「郭台銘幫幹部張羅飯菜,但自己卻吃剩的,幹部看在眼裏,人心就是這樣被買走的。」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酒足飯飽之際,大家想着今天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間郭台銘說:「十點半要開會的去準備一下。」一名在鴻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幹部說:「看了老闆賺錢之後沒有放進自己的口袋,幾乎全都投入機器設備,這樣的老闆值得跟。」

  能用—不怕幹部比自己強

  鴻海公司唯才適用,不會強調誰是博士、誰是名校,在鴻海徵才網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遞履歷,就有機會加入鴻海,「鴻海並非外傳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銘不像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華碩集團董事長施崇棠都是電機系工程師出身、名校畢業,資深業界人士指出,這樣反而更能吸納各方人才,不會因為工程師過於自信的個性而有所局限。

  但這並不是說郭台銘沒有自信,反而是面對逆境、困難,練就了郭台銘不達目標絕不放棄的一身霸氣。

  敢沖—沖關就能獲得大報酬

  郭台銘在打造鴻海帝國的過程中,遭遇過許多巨大的困難,但他認為在應付這些難關時,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讓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報酬,擁有越來越多的實力。

  今年,郭台銘旗下的八個事業體,計劃在未來三年各自至少收購六家公司,除了版圖的擴張,主要着眼於全球人才的收編。這也意味着未來三年,鴻海集團至少還會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認為,這48家公司將是鴻海再造另一個「兆元奇蹟」的關鍵。

  也是為了容納各路人馬,鴻海組建了23個所謂的「技術委員會」,事實上,鴻海很早就有這樣的跨部門組織,只是現在層級拉得更高,由郭台銘親自面試主管,讓各種人才能充分發揮和交流。

  從20年前的100萬新台幣到1000億,鴻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億到第5000億,主要是以富士康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億到二兆將造就下一批富豪。

  知人善用,郭台銘創造了鴻海傳奇。

  郭台銘李嘉誠的不同出位路

  郭台銘是台灣首富,李嘉誠是香港首富。不約而同地,兩個首富都在這幾天幹了件讓兩岸中國人睜大眼睛、仔細觀賞的大事。

  李嘉誠乾的大事,世界創業實驗室(http://elab.icxo.com)消息:是他表示要將自己財富的三分之一捐給慈善事業,而且,李嘉誠話音落地不久,就付諸行動了;郭台銘乾的大事,則是他在大陸的子公司因為不滿媒體的報導,憤而狀告記者,索賠3000萬鉅款,為了防止記者轉移資產,這家公司還通過法院查封了記者的財產。

  有錢人的一舉一動,都是令人矚目的。有錢人捐出鉅款,我等暫時不需要救助的人,也感到溫馨;有錢人衝冠一怒,作為新聞從業者,我等亦感到氣憤。

  到目前為止,筆者尚不知道起訴記者的決定,是大陸的子公司作出的,還是郭台銘拍板的。但是,既然是郭台銘旗下企業的行為,大家都在說郭台銘,筆者也就從俗了。當然,如果事後證明起訴記者的決定是大陸子公司擅自作出的,郭台銘事先毫不知情,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這裏,筆者要表達的觀點是,郭台銘先生此番起訴記者,是一次大敗筆。

  首先,這一次的起訴,帶有明顯的仗勢欺人、威脅恫嚇的意思,不像是「白道」的作為。

  其次,此次起訴,不但對富士康公司、對郭台銘,甚至對所有在大陸的台資企業來說,都是一次重大的形象損害。

  有兩個事實是眾所周知的:第一,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第二,由建立工會等問題引發的員工權益保護問題,正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這中間,台資企業的身份非常敏感。

  可以說,郭台銘先生此舉,挑戰的不僅僅是新聞媒體,更是洶湧澎湃的民意。他用這種極端的手段出招,是嚴重的自毀形象。

  同是首富,李嘉誠在兩岸中國人心目中,是越來越清晰的慈善家形象。郭台銘呢?如果官司輸了,倒還好說;如果贏了,即便拿到手的僅僅是一塊錢人民幣的賠償,恐怕很多人已經不把他看作是企業家,而是看作「大哥」了。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創業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703/93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