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民間人士自建網站揭黑 網上晾曬醫生受賄明細

作者:

山東省青島市一名叫李森的人,因不滿醫藥行業從業人員的行賄受賄行為,竟然自建了一個網站,把受賄醫生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等詳細個人資料都放到了網站上。

此舉立即招來了社會高度關注,這個「齊魯維權網」在半個月內的點擊數已超過135萬次。

但這種「江湖式」的揭黑舉動,也引起了很大爭議,有人說這是正義之舉,有人說這可能造成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甚至構成誹謗。近日,本報記者設法找到「李森」,並就相關情況進行了調查。

民間揭黑者網上晾曬醫生紅包

記者今天登陸了這家名為「齊魯維權網」的網站,發現網站設置了百姓心聲、網友舉報、虛假騙術、時事評論、假冒偽劣、醫藥聚焦等欄目,刊載的主要是網友舉報、群眾投訴和媒體已經刊登的揭黑文章。

在「醫藥聚焦」這個欄目下,記者找到了這篇引起轟動的文章———《醫藥行業行賄受賄「黑名單」》。

這篇文章不是空洞的憤怒,而是公佈了「受賄」的細節,包括受賄時間、原由和金額。如:呂某,青島市某醫院某科室負責人 (原名單中標註了單位真實名稱以及真實姓名和職務,在報道中隱去,下同),受賄金額1萬元。收受全年郵票一本600元,出租車報銷5400元,2003、 2004年中秋節時索取4000元;魏某,青島市某醫院院長,受賄金額5000元,2004年中秋節收取1000元,2005年8月10日因貨款問題收取 4000元;唐某,青島市某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受賄金額8000元。明細:2003年因海南旅遊而索取5000元。

本報記者輾轉找到「李森」,這位三十出頭的男子,稱自己既是網站的創立者,也是揭黑名單的作者。「李森」是他的化名,真名不便透露。

「李森」告訴記者,他是2007年9月創辦了這家網站的。創辦之初,「李森」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進行了清晰的規劃,他說:「網站的定位必須要准,我們的作用用兩個字概括就是『補充』,彌補大眾媒體報道的局限,報他們想報卻沒法報的東西。」

「李森」告訴記者,這個醫護人員「黑名單」是「根據網友舉報」列出的,首批公佈了3名醫生的信息,來源於他的一位做過醫藥銷售的朋友。「只要提供身份證件、簽名,我就可以登載。」李森說,自己向舉報人核實過這3名醫生的情況。不過他承認,自己沒有和這3名醫生進行溝通,他認為這「沒有必要」。

「李森」還對記者說:「我不能告訴你我的這個朋友的聯繫方式,但這些都是事實,因為這些人接受的賄賂就是我這個朋友送的。」

談到公佈名單的動機,「李森」說:「我這位朋友曾經通過正常渠道舉報過,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我想用這個方法『呼籲』一下,給這些人一些壓力,效果可能會更好。」

記者逐一打通了「黑名單」中的當事人的辦公電話,但均被告知「他下班了」或「他不在」。記者諮詢這些當事人的同事的看法,大多人表示「不便發表見解」,也有人很是忿忿,認為商業賄賂可以通過司法部門或者紀檢部門解決,一個平民百姓沒有資格在這裏伸張正義,還有人稱他們很可能要訴諸法律。

記者仔細瀏覽網站發現,網友舉報的除了青島的醫生外,還涉及了山東省濰坊市、上海市等醫療機構。

「江湖式」揭黑面臨多重風險

對於自己網站超百萬的點擊率,「李森」的解釋是:「醫療腐敗大家都知道,做手術給醫生送紅包成了非常普遍的潛規則,大家恨得咬牙切齒卻沒法處理,我的作法可以說深得民心。」

「很多當事人叫囂要找人關閉我的網站,但網絡監督部門也是人,也對醫療黑幕恨之入骨,只要我沒違法,他們不可能關閉我的網站。」「李森」對記者說,受賄醫生也根本不敢告他,「他們吃了那麼多黑錢,訴諸法律不是自討苦吃嗎?」

但是,「李森」也面臨着巨大風險。「『李森』是在用非法的手段對付違法的事情,是引火燒身。」不少法律界人士認為,「李森」此舉輕則侵犯名譽權,重則犯有誹謗罪。即使是按照侵犯名譽權的官司來看,「李森」都會面臨巨額賠償。

除此之外,他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威脅。

「我已經接到了無數個可疑電話,他們總問我的私人問題,從語氣上判斷,就是來套話的。有些人還冒充黑道來嚇唬我。」「李森」說,在網站的留言中,有不少人用同一個IP位址註冊了不同的用戶名,並對他發出「玩火者必自焚」的警告。

個人反腐網站招攬廣告引質疑

除了公佈「黑名單」引起轟動外,「李森」網站還有一個爭議頗多的地方———在網站兩側的醒目位置,赫然標註着「此廣告位特價招商」的字樣。

一些搞商業網站的人士告訴記者,點擊率超過百萬的網站,廣告的宣傳效果非常明顯,吸引商家的能力也很強,「李森」的網站如果刊登商業廣告將會「大大賺一把」。

揭露公眾都想知悉但卻難以知悉的醫生受賄這個敏感的社會問題,是該網站瀏覽率迅速飆升的主要原因。「李森」此舉,究竟是為了正義,還是為了炒作自己的網站進行盈利?或者是兩者兼有一箭雙鵰?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測。

一位當事醫生的同事就質疑稱:「如果『李森』藉助『損』我的同事而使自己的網站掙了大錢,那就是以侵犯別人名譽權、私隱權為基礎的商業炒作。對這種『損人式』的作秀,法律將對其如何懲處?」

調查札記

在個人反腐困難危險的情況下,為何還有那麼多舉報者赤膊上陣公開反腐?

監管的缺位不能不說是其中一個直接的原因。因為,正常途徑走不通,只能藉助非常規之舉。在相關部門監督效果也不太令人滿意的現狀下,民間揭黑———這種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能夠贏得民意的支持,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建個人網站揭黑的行為並非上策。一方面是揭黑者弄不好就會引火燒身,另一方面是,由於網站信息的公開化,受眾的大眾化,很容易使相關信息被過早暴露,使被揭者銷毀證據、轉移財產、訂立攻守同盟對付有關部門的調查,從而給案件查處帶來難度。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法制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630/9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