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三峽工程今夏完工 迎來塌岸滑坡巨大安全危機

今年夏季汛期後,三峽水庫有望蓄水至175米,至此,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在經過近14年的建設之後,將基本建成,較原計劃提前一年。

同時,由於庫區歷來地質環境脆弱,一直為地質災害高發地區, 175米蓄水也意味着三峽工程將迎來地質災害監測與治理的巨大考驗。

重慶市近日組織專業機構對涉及175米蓄水的庫區地質安全進行全面調查。三峽庫區總面積5.67萬平方公里,橫跨重慶湖北兩地20個縣市區。其中重慶轄區內有16個區縣,占水庫總面積80%。

重慶市國土資源局副總工、市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辦公室李進財處長對本報表示,當前庫區地質安全面臨的考驗仍然嚴峻,建立相關科學的合理的長效防治體系勢在必行。

階段性成效

175米蓄水初步計劃於今年9月10日開始。按照三峽工程135米、156米蓄水前的慣例,國家將在175米蓄水前檢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完成情況,並由地方政府作出地質安全承諾,再決定能否按期蓄水。

為此,重慶方面正積極推進工程治理、搬遷避讓、監測預警項目。同時,市國土資源局組織了專業機構對涉及175米蓄水的庫區地質安全再次作了全面調查。

這次調查統計,2006年156米蓄水以來,重慶市庫區周邊發生了30處較大地質災害,其中有10處是沒有納入防治規劃以及新生地質災害隱患點。

「按照固有規律,三峽水庫蓄水後1至3年內將集中產生大量塌岸和水庫新生型滑坡。一些老滑坡也將受水位升降等因素的影響而復活。」李進財說,因此,隨着175米蓄水,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將更為繁重。

由於三峽庫區多處地段為峽谷型山區,地表岩石脆弱。據農工黨重慶市委2004年度所做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對策研究》課題顯示,在三峽庫區的長江河谷兩岸,50-5000萬平方米的崩塌、滑坡共計有214個,滑坡、崩塌總體積為13.5億平方米。

在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國家從三峽電站發電收益中投入了120多億元資金,對庫區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涉及重慶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3671處,其中673處實施工程治理,482處實施搬遷避讓,其餘2516個隱患點確定為群測群防或專業監測項目。

規劃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避免了重大地質災難的上演。

雲陽老縣城建於古滑坡帶上,歷年容易發生重大的地質災害。發生於1982年的一次大滑坡,曾一度阻斷了長江,而2001年,其境內五峰山項,突然發生顧層崩滑。雲陽縣地防辦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從2002年以來,國家投入了庫區沿線工程治理,現在主要險情已基本排除。

「很多變數」

但這一切是否足以應對175米蓄水,仍有待觀察。「還有很多變數。」上述雲陽官員稱。

國家確定的二期搬遷避讓規劃項目177個,規劃人數15254人。查明實際需實施的搬遷避讓項目為157個,人數25306人,比原規劃增加10052人。

市地防辦解釋,增加的原因是三峽水庫135米蓄水後,部分崩滑體變形範圍擴大、規劃範圍內新出現的地質災害、人口自然增長。

李進財認為,變數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水庫蓄水而使山體長期遭受浸泡,原來相對穩定、平衡的地質結構,力學性質改變,一些滑坡、崩塌可能重新發生。他透露說,武隆縣仙女山斷裂帶的活動發生了一些變化,說明蓄水使庫區周圍的傾斜場有微弱變化。

二是原來沒有滑坡,沒有灘岩的地方,因長期浸泡,支撐力減少,也可能出現變形。「就像一堆土,可以抵抗100噸壓力,但泡軟後,10噸都抵抗不了。」

第三個變數是消落帶。當蓄水至175米以後,水庫兩岸將在145~175米之間形成高程差為30米、以半年為周期的約290平方公里的消落區。消落帶因水位大漲大落,可能使一些舊滑坡復活,並誘發新的滑坡、崩塌、塌岸等災害。

開縣地防辦主任羅木成介紹,目前正在縣城下游一公里處,建了一個庫中庫,使水位保持在170米左右,減少水位落差,規劃於今年9月完成。但這個「庫中庫」只涵蓋消落帶很小部分範圍。

這些都是三峽工程175米蓄水後要面臨的大考。

「長效防治機制」

目前,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一是工程治理,二是搬遷或監測的非工程方式。

李進財稱,「在有一定保障措施前提下,通過這兩種方式,我們目前是有能力和技術將地質災害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的。」

監測由專業機構和群眾機構結合,「庫區各區縣,鄉鎮村,組織群眾,明確責任人,對滑坡隱患點進行監測」。

李進財稱,這是由於資金所限,國家沒有經濟能力對所有滑坡地區進行搬遷治理,即只有「留院觀察費,沒有手術費」。

資金不足,是當前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防治任務重,但國家投入不足。

「三峽庫區在進行論證時,受當時技術條件所限,沒有考慮兩大因素,地質安全和水污染防治。」李進財說。在整個三峽工程400億元移民投資總概算中,中央僅拿出6億元,包幹用於三峽地質災害治理。

2001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發現135米蓄水後出現一些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問題,責成國土資源部牽頭,迅速制定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才被納入正式渠道,並有了基本資金保障。

目前整個工程治理已進行到第三期。前二期治理資金,都是由中央整體切塊下放到庫區各縣。但在運作中,庫區及一些專家們都普遍反映,由於地質災害處於發展變化之中,很難準確估計整個三峽庫區所需的總防治投資規模。

因此,在三期治理中,採取了各地上報,由發改委逐個審批的辦法來核准治理項目。但這當中,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一些原本被劃入專業監測範圍的滑坡,很可能會變成必須採取搬遷避讓的項目。雲陽縣舊縣坪滑坡,就屬於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及二期群測群防監測點。

另外,由於三峽庫區地質條件的複雜性,部分項目由於當時對地質情況的認識存在差異,2004 年三期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評審時,取消治理或者部分取消了治理工程。其中,少數工程治理項目在三峽工程蓄水後,受庫水位升降或者降雨影響出現了險情,導致治理資金缺口。較為典型的是雲陽189、190段庫岸和巴陽移民新村變形體。

目前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只批准到2009年三峽工程最後竣工。175米蓄水後如何處理還有待政策明確。

有觀點認為應由地方政府來彌補這些資金缺口。重慶市國土局一位官員代表了地方政府普遍觀點,「三峽工程是全國的公共產品,庫區已付出了代價,還要繼續承擔這樣的負擔,有失公平。」

重慶市地防辦透露,1月18日召開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財政部披露,國務院已批准延長收取三峽工程建設基金,新徵收重大水利工程基金。

重慶市地防辦建議使用相關基金解決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問題,並藉此建立長效的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機制。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東方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424/8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