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生態 > 正文

太湖藍藻再爆發 蘸水寫字似綠漆

— 專家稱常態

雖然經過多日雨水的稀釋,但前日陽光下,湖州南太湖邊的水面上,一層綠膜仍泛着油光。「這些就是藍藻。」一位漁民告訴記者。

  湖州白雀鄉小梅口,是太湖邊的一個漁民聚集區。記者順着剛鋪好的沙子路走向湖邊,遠遠就望見一片綠色。走近後發現,在肉眼所及的範圍內,湖面上儘是綠油油的藍藻,囂張地漂浮在水面上,隨波蕩漾。

  去年藍藻大暴發引起無錫自來水危機,太湖一度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然而,記憶還未退去,「綠魔」又再次悄無聲息地襲來。據新華社報道,太湖西南部的部分水域再度出現大面積藍藻。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太湖仍有藍藻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

  藍藻又來了,它對江浙兩地沿太湖群眾的生活有何影響?人們對此又抱有怎樣的心態?記者為此展開了沿湖調查。

  


  江蘇宜興丁山鎮,太湖湖面上儘是綠油油的藍藻,隨波蕩漾。 記者 王穎 攝

  


  江蘇宜興丁山鎮,太湖湖面上儘是綠油油的藍藻,隨波蕩漾。 記者 王穎 攝



  「雙手入水:好像塗了一層綠漆」記者目擊湖面藍藻泛濫

  從小梅口沿太湖岸邊,近20分鐘的車程內,向太湖裏望去,記者看到大片的藍藻,濃度不一,薄如膜,厚如漆。隨着波浪起伏,緩慢地向岸邊漂來。

  最誇張的一處,由於一艘廢棄漁船擋住了風浪,大片藍藻密集聚攏在一塊,似綠色濃漿一般,微風吹來,紋絲不動。把一根灰褐色樹枝浸下去,拿上來猶如從染缸中取出,整根都成了綠色。岸邊的石頭也染成了綠色,上面還堆積了一層有近3厘米厚的藍藻。記者抓了一把,竟像泥漿一般粘稠。把雙手插入水中,再提起時,就好像塗了一層綠漆。

  在長興夾浦鎮太湖大堤上,我們碰到一位姓楊的青年農民,他身着皮衣,背着電瓶,正到大堤內側的小河溝里去捕魚。他告訴我們,十多年前,湖邊有好多魚蝦好抓,吃起來味道也很鮮美。現在湖水太髒了,沒什麼魚好抓,即使抓到一些,味道也沒有小河溝里好。

  得知記者專程來看藍藻,他有些不以為然地說,每年這個季節就會出現藍藻,大家都習慣了。現在還好,是活的,到七八月份,水溫一高,就會死亡腐爛,「南風一起,臭味四處瀰漫,那個味道很嗆人!」

  「一般來說,五六月份太湖藍藻開始較大面積暴發,不過就目前情況看來,今年似乎是稍稍提早了些。」在採訪中,湖州市水質監測站有關工作人員態度比較謹慎:「作為一種自然生物,太湖藍藻年年都有。今年情況會怎麼樣目前還不好說。我們也在密切關注。」

   「水成這個樣子,還怎麼打魚啊」漁民擔心沒了收成

  對於夏天藍藻的厲害,自小生活在小梅口的蔣大林算是深有體會。他今年63歲,一直住在太湖漁船上以打魚捕蝦為生。自去年藍藻危機後,當地政府部門着手「漁民上岸工程」,目前小梅口100多戶船家都已上岸過渡安置,蔣大林一家也是其中之一。當記者問起藍藻的情況時,他拿着手中的飯碗朝記者晃了晃:「(藍藻暴發)去年厲害的時候去湖裏隨便一舀,就是滿滿一碗的藍藻,你說多不多!」

  老蔣說他很擔心今年的藍藻比去年的還要厲害。「都說去年的藍藻多,可去年天冷的時候,水面上看不到的,都在水下呢;現在不一樣了,大冷天藍藻還飄在湖面上。真不知道等夏天的時候,會有多嚇人呦!」說到這,老蔣抱怨起去年的藍藻讓他的魚蝦收成幾乎全部打了水漂。他告訴記者,藍藻覆蓋整個湖面,水裏沒有充足的氧氣,恐怕魚蝦都會活不下去,「抓上來,都是死的,怎麼賣啊,我們全家還靠這個過日子的。」

  記者看到,由於漁船遮擋,在一些風浪較小的角落裏,藍藻顯得更厚。但還好這時的藍藻還聞不出腥臭味。老蔣說,天熱時臭得窗都沒法打開,「比豬圈還難聞,那個味道都不知道怎麼形容!」老蔣皺了皺眉,直搖頭。

  在湖的另一邊,江蘇宜興市丁山鎮湯莊村有個林莊港(當地稱「河」為港),直通太湖。昨天晴天,湯莊村的漁民們都搬了小凳子出來,邊曬太陽邊織網,為9月份開始的捕魚抓蝦做準備(每年2月1日至8月30日,為保護太湖漁業資源,太湖漁管會實行為期7個月的禁漁期。

  老陸是個老漁民,當記者問起關於太湖藍藻,內向的他憨厚地「呵呵」笑,偶爾抬頭回答兩句:「年年都是這樣的,習慣了,今年不知道收成怎麼樣……」每次提到「收成」,一直低着頭織蝦網的老陸妻子就會斜着眼看他一下,低聲說:「是啊。」

  老陸家隔壁,剩下的都是女人和小孩,「水成這個樣子,還怎麼打魚啊,索性都出去打工了!」左手抱着小孩的一名中年女人用空出的右手朝記者揮了揮,「禁漁期的時候不能打魚,到了能打魚的時候也抓不到什麼魚,全是綠綠的一片藍藻,人都臭死了,不要說靠水活的魚?」據了解,村里許多男人嫌打魚收成不好,都外出打工了。

   「客人哪還有胃口」小飯館的生意被拖了後腿

  老李的家就在太湖邊,他前幾年充分利用「地理優勢」開了一家小飯店。「客人很多,來了直接點我們從湖裏抓捕到的魚蝦,不是親眼看見從湖裏抓的客人還不要。現在不一樣了。」老李指着家附近湖面上的藍藻說,「喏,就這個綠綠的,客人看見了哪裏還有胃口。每次來了都問我們是不是從這下面抓的,是的話就不要吃了,嫌髒!」老李嘆氣,現在的生意反而被「地理優勢」拖了後腿。

  78歲的老漁民王秒林告訴記者,由於太湖水受污染,「太湖三寶」之一的「水晶蝦」(太湖白蝦)現在越來越寶貝了。

  老王說白蝦對生存環境要求很高,水質不好就存活不下去。「我們家裏人多,以前一天可以捕到五六斤白蝦。前幾年,一網上來,90%多都是白蝦;現在倒過來了,90%都是雜蝦,剩下的才是白蝦,而且活得也不多。可見水有多髒。」說到這,老王的聲音變大,顯得有些激動。

  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裏,奇嫩異常,鮮美無比。老王的侄子說,要是太湖污染再這麼下去,「早晚有一天,太湖白蝦都吃不到嘍。」

  「太湖的水還怎么喝」村民只能自己打井或引山水

  湖州與太湖相接的一些河道口,藍藻也已繁殖成片。一位居民向記者連連感嘆:「以前我小時候沒有自來水,喝的都是太湖水啊。可是現在你看看,還怎么喝,太噁心了!」

  不過,他有些無奈地說,村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在他們村,吃的是山上引下來的水,村民們也主要以種地為主,不靠湖吃湖了。

  宜興市丁山鎮湯莊村林莊港吳大媽也告訴記者,太湖的水不能喝了,家裏自己打了井,「乾淨些」。但是記者嘗了一口,發現裏面還是夾帶着一些沙粒,可能是沒過濾透徹。「山上的水好喝,乾淨,我女兒嫁過去的地方就喝山上的水。」吳大媽輕輕地說,一臉羨慕。

  而湖州市自來水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的情況不會影響湖州市民的飲用水。

  「我們天天在河上撈」自救:河口築網撐船打撈

  丁山鎮湯莊村的內河上,喬小妹和曾瑞寶這對老夫妻撐着家裏的船在打撈藍藻。這些日子,他們每天都忙着這個活。

  「喏,我們從那邊過來了,撈了很長一會了。」曾瑞寶用手指了指船尾方向。記者順手看過去,跟其他內河和水塘比較起來,前方水面上果然乾淨很多。喬小妹說,村里和大隊每年都會找一些村民做打撈工作,年底還會給些微薄的報酬。「錢是不多,可這水是直接關係生活的。」曾瑞寶一邊說着,一邊把着長長的手柄,用網兜在水面上輕輕舀着,然後再把藍藻倒在船上。曾瑞寶說,這些處理後沒有藍藻的水是換到魚塘裏面養魚的,「我們有空了就撐船出來打撈,村里其他人也跟我們一樣的」。

  曾瑞寶打撈藍藻的地方再過去就是太湖了。記者注意到,在太湖和村里內河的中間攔着一張網。曾瑞寶說,這是為了減少太湖藍藻漂進內河。

************************************

誰更該理性看待太湖藍藻?駁專家藍藻常態論



  

在中國,有一首幾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江蘇民歌唱道: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歌曲所描述的自然風光和勃勃生機曾經讓人心馳神往,充滿遐想;然而曾幾何時,隨着太湖流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急劇增長,與全國各地一樣,在大力倡導工業化的口號之下,普遍的水質污染同樣也早就讓人開始擔心太湖的狀態,幾年前的遊客們就已經發現太湖似乎也早已經沒有了往日的風采和神韻,果不其然,前年由於太湖大規模爆發的藍藻終於釀成了一場震驚全國的以無錫自來水污染為標誌的水危機,一場應該說是天災與人禍相互交織的太湖流域生態危機。

  當年一場太湖流域的因藍藻而形成的水污染為標誌的生態危機,曾經讓數百萬無錫市民和流域居民出現持續的飲水困難,也由於當年的無錫市政府官員試圖推卸管理責任而聲稱太湖藍藻「僅僅是一次生態危機」並引發了一場全國範圍內的關於是「人禍」還是「天災」的大爭論,也引起了國家環保部門的高度重視;從爭論的結果來看,雖然大多數人趨向於贊同既有天災也有人禍的因素,但更多的意見是希望看到能儘可能的減少「人禍」,也就是希望政府部門能樹立以人為本的負責精神,在治理和保護太湖的問題上有所作為,絕不希望看到地方政府部門和官員為了GDP,為了單純盲目的發展工業,為了所謂的政績而想方設法的將太湖藍藻造成的水污染推到自然天災上去,或企圖在此關係到當地民生的重大問題上免責,逃避責任。

  但是很不幸的是當最近太湖又開始出現藍藻爆發的跡象後,雖然當地政府部門並沒有表態,但很快有所謂的專家馬上現身跳了出來,試圖以學者專家的身份作掩護來為政府不作為進行解套,將政府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據新華網南京4月19日電近日,太湖再次發生藍藻的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甚至引起了部分群眾「不必要」的驚慌。對此,專家呼籲,要理性看待太湖藍藻,不必恐慌。專家還聲稱:「太湖藍藻已是常態,這一現象會延續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短時間內無法改,所以公眾要理性看待太湖藍藻」。這位所謂的專家並煞有介事的稱:「藍藻是存活在地球上三十五億年的生物,並不是污染的特定產物;國際上此類事件多有先例,不必反應過度,更不必炒作」。這位叫金相燦的專家據稱是長期研究太湖的中國環科院湖泊基地負責人。

  這就叫人不好理解了,既然藍藻是在地球上已經存在了35億年的生物,肯定不假,但事實上太湖流域至少十年前甚至五年前也沒有如此大規模的爆發過藍藻危機,也沒有聽說過哪個朝代太湖流域的居民們因為太湖水污染而出現飲用水危機,到前年無錫人民都開始沒有飲用水喝了,竟然還要告訴人們「太湖藍藻已是常態」,「藍藻不是污染的特定產物」,尤其是說到「國際上此類事件多有先例」,明顯是我們一種由專家出面替政府規避治理責任的說詞,也讓人想起了前些年當有人質疑腐敗漫延的問題時,總會聽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解釋,我就在想,難道專家就不能從科學的觀點出發,多向政府提出一些如何治理太湖藍藻的辦法或方案?非要來證明「太湖藍藻已是常態」,難道真的需要專家來告訴人們面對水污染要「不必反應過度,更不必炒作」?非要告訴人們「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要理性看待」?殊不知,太湖流域的數百萬甚至上千萬人民不僅僅是需要欣賞太湖美景,更需要依靠有一個乾淨的太湖來提供日常生活用水,也就是說這是關係無數人民生的大是大非問題,光是希望推卸職能部門的責任,將污染歸於天災又有什麼用?!靠幾個所謂的御用專家假借科學的名義來欺騙群眾又能解決什麼問題?難道人們相信了專家的說詞,那太湖水就乾淨了?那藍藻就消失了?

  眾所周知,雖然藍藻確實是一種在一定環境和溫度下自然生長於湖泊等水域中的生物,但它的大規模爆發是有前題的,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等活動密切相關,要說太湖藍藻危機有天災的成份,其實更多的是來源於人禍;為什麼這樣說,就太湖流域的現狀來講,人口的快速增長、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排污的日益嚴重,農業的超常規發展,加上對環保問題認識的滯後,在相當長時間內,大量未經處理的農藥、化肥、人禽畜糞便直排水中,使水中氮含量猛增;同時,含磷洗衣粉源源不斷排入水體,猶如給莊稼施肥一樣,水中氮、磷含量的超多,形成水體富營養化。遇到夏季攝氏30度的水溫、充足的陽光,藍藻等得到呈數量級瘋長的最佳條件,水面便會在很短時間裏出現大片「綠潮」,其中的MC毒殺魚蝦禽畜甚至人類;而據報道經1O多年對藍藻(微囊藻)及其毒素(MC)的深入研究,發現MC等藻類毒素經口或靜脈進入體內後,主要累積於肝、腎等器官;研究首次發現MC可通過胎盤屏障引起胎兒肝腎受損,並使胎鼠畸形;研究首次應用攜帶乙型肝炎病毒的轉基因鼠證明,MC和乙型肝炎、黃麴黴素「三害聯手」,誘發肝癌概率遠大於單一因素或「雙害」因素的致癌概率。實驗表明:攜帶以上三種毒素的轉基因鼠肝癌發病率半年達32%,而一年後更是高達56%以上。研究肝癌數學模型證明,MC能引起學齡兒童的肝損傷,從小埋下罹患肝癌的「禍根」。如此,如果不儘早解決藍藻爆發所帶來的太湖流域水污染問題,不僅會影響到當地快速發展的經濟,更將給人們的身體健康留下巨大的隱患,甚至遺禍後代。

  由此可見,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不受控制,人類的隨意排放污染,才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加上三峽截流以來,長江來水逐年減少,太湖水位逐年下降,也給太湖藍藻爆發提供了絕好的機會。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今天這種太湖水,已經對當地人民的飲用水資源造成了嚴重威脅,已經不是「理性看待」、「不必過度反應」的問題了,而是絕對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加大資金投入,儘早加以解決的民生問題,這個時候專家跑出來信口雌黃,不僅於事無補,還會禍害民眾。事實證明了一個公理,人類不注意環境保護,大自然就會報復懲罰人類;而對環境負有重大責任的就是行使權力的政府部門。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中央已經把保護環境當成了最重要的國策之一,所提倡的科學發展觀之核*心就是以人為本,而如何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則關係到最基本的民生;一些地方政府為了一昧追求GDP水平,為了盲目發展工業,往往故意忽視生態保護,面對已經發生的人為的生態災難消極應對,甚至象太湖藍藻爆發一樣,利用專家的幌子來欺騙大眾,推卸責任,這就是失職,就是行政不作為,甚至就是變相的犯罪。我們知道,太湖流域目前的經濟發達,當地政府不應該缺少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關鍵就是是不是真的實行以人為本的國策,是不是真的樹立了科學發展觀,是不是真的把民生放在了心裏。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浙江在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8/0421/8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