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唉!蔣介石密令研製原子彈所以派楊振寧等留學

來源:環球時報

  十餘份1945年至1947年間的國民政府機密電報證實,中國政府曾在抗戰勝利初期,嘗試原子彈研製工作。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嘗試研製原子彈。

      兩封國外密電

  日本廣島、長崎遭受美國原子彈攻擊後,原子彈成為二戰結束後舉世矚目的「新科技」。日本投降尚不滿兩個月,國民黨重慶政府駐瑞典大使何鳳山,從斯德哥爾摩給蔣介石打了一通密電,這是駐外大使必須定期呈給蔣介石的例行「輿情報告」。電報內文是這樣寫的:

  「據瑞典新聞社稱:莫斯科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自一九三四年,在卡普甲教授督導之下,已完成分離原子之試驗。據蘇聯發言人稱,用蘇聯製造爆炸性原子之方法,製造原子彈,其成本較美國所制者為廉。」

  十天後,另外一封也是有關外國發展原子彈的文件,也由侍從秘書以工筆楷書謄寫呈給蔣先生,那是「軍事委員會」專門管情報的第二廳中將廳長鄭介民呈上來的一份《情報輯要》,這份簡短情資報告是軍統局駐伊朗德黑蘭的情報官黃於安呈報回國的密電,電報聲稱:「據伊朗參謀本部密息,德國流亡科學家在喀爾巴阡山,造成新原子彈,較美國者簡單,力大,成本亦低,英蘇兩方正力圖羅致,確否待證。」

  這兩通電報敘述內容,畢竟和中國無直接關聯,並未觸動蔣介石的神經,而蔣先生真正起心動念,開始積極計劃着手研製原子彈,還是受到他的黨內對手、桂系大將李宗仁提議的刺激,李宗仁一度為蔣介石最初嘗試研製原子彈的幕後推手。

      李宗仁的建議

  1946年1月間,北平行營上將主任李宗仁,得到了一項極為可靠的情報,訊息指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期間,日本陸軍省秘密派遣了一支技術人員隊伍,到張家口採掘原子放射性原料。

  日本投降後,這個研發原子彈的小組中,有三十餘人被中國共產黨逮捕,其餘未遭逮捕的人員,全都隱姓埋名藏匿在北平。李宗仁有意按圖索驥,尋覓躲藏在北平的日本原子彈專家的下落,希望這些日本專家協助國民政府當局研發原子彈。

  李宗仁匯集了所有的情報訊息,於1946年2月1日,打了一份報告,以密電形式拍發給在重慶的國民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密電原文寫道:渝委員長蔣:(9965密)據報,敵「華北交通會社」日人西田稱:

  (一)日陸軍省曾派來我國張家口地區,技術人員七十餘,端事採取核原料,於日軍投降後有三十餘人投入奸黨,其餘人員均散居北平。如我政府願予留用,西田決能招集彼輩在中國研究,並將原子能設計成功報告,儘量使其早日成功,否則均不願予以發表。

  (二)該項技術人員曾在張家口取得一部原子彈原料,空運回國,對察綏各地礦產,探查甚詳,兩地鈾之出產,僅百靈廟一處,年產鈾可達六噸。

  (三)在日本投降前,日本已裝有五部機器,開始研究原子彈,後以美國發現,致將該項機器全部破壞。但此項技術人員,均在日本內地,並詳悉其姓名住址等情,關於是項研究工作,我國尚無人主持,似應由中央指派專家商討研究,如何之處,謹電呈核。發電地點北平發電人李宗仁電尾日韻參二華子世發出日期民國35.2.122:00收到日期民國35.2.2.06:50

  由於蔣介石不放心李宗仁,故而私下交付給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代局長戴笠一項任務:查明抗戰時期日本在中國境內研製原子彈的詳細經過。

   戴笠的調查

  不消兩三天功夫,戴笠接連呈報給蔣介石几份密電,證實了李宗仁密電的內容。

  戴笠的第二份密電到達後,由國民政府軍務局上校參謀陳廷縝,轉呈給蔣介石。

  戴笠的調查,進一步證實日本有一名叫西野的原子物理學家,日本當局並在東京設置了「理化研究院」,並且有西野專用的研究室。早在戰前,日本東京大學和大阪帝國大學,以學術研究為名義,自美國進口了一部離心機,專供西野研製原子彈之用。

  戴笠向蔣介石報告,假如李宗仁之前提及的西田,如果正是西野本人的話,應該趕緊派人把他爭取過來,以免西野落入其它國家手中。據戴笠查證,西野的實驗室已提煉鈾元素22磅,如果能把西野爭取到手,不但22磅的精煉鈾掌握在中國人手上,要進入原子能研究的堂奧,顯然要事半功倍得多了。

  為了詳細釐清紛至沓來的原子彈情報,1946年7月24日,軍政部長陳誠整合各種訊息之後,給蔣介石上了一份堪稱完整的報告,針對從抗戰勝利以來,那些自稱能研製原子彈的情報來源,一一過濾其可行性和真確性之後,向蔣先生提出簡要報告:

  「……。二、辦理經過經轉電北京大學吳教授大猷洽辦結果如後:

  1.日人西田已返國,未能晤及其所擬計劃。可注意之部分,僅為日人調查我國北部鈾礦之結果,所擬『提煉』及『化學』部分俱無具體計劃。該日人既已離華,其調查結果現亦無法取得。

  2.日僑石原茂光等所擬之計劃及圖樣等,多屬謬誤,顯未受物理與化學基本訓練,無考慮之價值。

  3.擬定辦法俟呂參謀長與北大鄭教授洽復後再行呈核。」

  陳誠這份報告,說明自抗戰勝利以後,各種有關日本科研人員在中國研製原子彈的訊息,經國民黨當局逐一查證過濾,其結果似乎都是「確有此事,但是查無實據」。

     組建專家班底 派出留美學生

  其實,早在李宗仁向蔣介石匯報北平遺留有日本核彈專家的情報之前,蔣介石正悄悄計議着中國人自行研製核彈的可能性,負責執行此一計劃的,是兵工署副署長俞大維。

  俞氏建議由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吳大猷擔任核彈計劃的專家核心。蔣介石在重慶召見了吳大猷,當即向吳表示,他已下令撥給經費十萬元法幣,激活這項秘密計劃。

  吳大猷聽完蔣介石一席談,向蔣先生建言,發展核彈,錢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才。蔣介石清楚了問題癥結所在,當即向吳大猷承諾,美國退還清朝賠償八國聯軍的庚子賠款,可以撥用作為獎助人才赴美國深造的經費,至於人才名單,則請吳大猷選拔開具。於是,在吳大猷帶領下,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這批研習物理學的年輕學子,踏上了留學美國的旅途。

  蔣介石召見過了吳大猷以後,交代兵工署副署長俞大維,應延聘人才繼續積極展開原子彈研發工作。除了吳大猷教授之外,其時擔任西南聯大物理系主任的鄭華熾、化學家曾昭掄(曾國藩曾孫)、數學家、西南聯大教授華羅庚,皆為兵工署研發原子彈的核心專家。

  吳大猷等人選定的年輕學者,已經陸續赴美深造,中國的原子彈研究計劃正式激活。1946年6月,一個以研製原子彈為核心任務的單位正式組成,按照計劃,「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和早先成立的「國防科學委員會」密切配合,展開原子彈研發作業。

      胎死腹中

  然而,隨着國內局勢的日益緊張,以及遼瀋戰役的開打,國民黨的軍費漸呈捉襟見肘之勢,為了研製原子彈而派遣的年輕學者,仍在美國繼續深造之中,當局仍然持續供給經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為了撙節經費預算,「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徒然維持着虛有其表的空殼子,研製原子彈的組織單位不僅不再擴大,還有逐步縮減的打算。

  白崇禧於1947年4月21日,呈送了一份《要件演示文稿》給蔣介石,開宗明義建議蔣介石「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

  這份公文發出後,卻有如石沉大海,完全沒有下文。一個多月後,由蔣介石兼任院長的行政院,終於把這份公文遞送到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辦公室(無異蔣介石的左手交給蔣介石的右手)。蔣在這份公文上批示:「目前國庫支應浩繁,外匯亦須節用,所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應緩辦。」

  本來計劃大張旗鼓的「原子物理研究所」,最後終因內戰軍費支出過於龐大,蔣介石被迫忍痛割愛,國民黨當局在大陸時期的原子彈研製工作,即如曇花一現。計劃擱置後不到三年,蔣已敗退台灣,他二度準備研製原子彈,已是四五年後的事。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1021/6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