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貢丸的由來



明末清初時,在福州沿海的一個小村莊,出了一名聰明乖巧又孝順的孩子,名叫孟波。他早年喪父,母親因傷心過度而雙目失明,家境十分貧窮。為了維持家計,孟波每天都得一大早就上山放牛、砍柴,辛勤工作。因為他的刻苦、上進,後來便在京城謀得一職,家境因而獲得改善。

孟波的母親年事已高,好吃豬肉而又苦於齒牙鬆動,不易咬食。孝順的孟波屢思對策,希望讓母親能夠輕易享受美味的豬肉。不斷苦思的結果,有一天終於讓他靈機一動,想到搗糯米的方法或可用於料理豬肉。於是他嘗試像搗糯米般的將豬肉搗為肉漿,再捏成丸狀。煮熟之後盛給母親食用,果然鬆軟易食,讓他年邁的母親大快朵頤。

孟波的孝行和製作肉丸的方法,很快的在京城傳了開來,大家爭相仿效,並輾轉相傳。這種肉丸的作法也由福建傳到了台灣,並在新竹發揚光大,成為地方特產。

新竹的扛丸,在日據時期,因在一場廚師比賽中,獲得大會裁判一致推薦為美食而名聞全台。當時製作扛丸是以手工捶打肉漿,產量極低,每天僅能生產三十台斤。後來逐漸演進為以動力機器打漿,每批次可打二、三十台斤的肉,每天產量達五百台斤。

新竹貢丸的材料必須用剛宰殺不久的「溫體豬肉﹞」製作,也就是所謂的「活肉」利用活肉新鮮纖維的彈性所做出來的才是真正好吃貢丸。

【貢丸湯】
材料:瘦肉、肥肉、雞蛋、姜。
做法:
●首先將瘦肉切開,將1/2大匙的鹽,平均灑在豬肉上,然後用捶肉器,把豬肉捶爛。全部捶完之後,把肉泥放到一旁備用。接着把肥肉切成小塊,再把它剁成肉泥,與剛剛的瘦肉放在一起。

●把姜切片以後,用刀背拍碎,放到小碗裏,倒兩大匙的米酒,浸泡薑片,稍微拌一下,就變成姜酒了,取一大匙姜酒,放到肉泥的碗裏,再加1/2小匙的胡椒粉、1小匙的鹽,把蛋白加進去,不要蛋黃,再加1大匙的太白粉,然後用手把這些材料揉成泥狀。

●揉完以後,把肉泥用力甩到碗裏,這樣來回的甩,可以使肉泥產生黏力,這樣與用木棒捶擊的效果是一樣的。利用拇指與食指所形成的圓圈,巧妙的將肉泥擠成球形,用湯匙挖起來,放到已經煮開的熱水裏,煮到貢丸浮起來,變成白色狀,貢丸就煮熟了。

●再加入1小匙的鹽、1/2大匙的米酒,可以增加湯的味道。把湯倒到大碗裏,再加入1/2小匙的胡椒粉、一些香油,使湯的味道更芳香,再切一些香菜,放到湯里,這樣貢丸湯就完成了。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1010/5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