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50人考上清華北大!偏僻小鎮現高考神話

50人考上清華北大!這是江西臨川上頓渡鎮兩所中學在今年高考打造的「神話」,一個小鎮竟佔整個江西省錄取清華北大總人數的1/3!其中,僅臨川一中一所學校就達到38人。誕生過王安石、湯顯祖的「才子之鄉」到底有何秘訣?近日,早報記者深入上頓渡鎮,揭開「高考神話」的神秘面紗——

  新聞現場

   四十多名老師擠在一個教室

  奇蹟不會平白無故地發生,創造奇蹟的就是那些平凡無奇的人。臨川一中校長饒祥明把學校成功的最大功臣封給了學校的教師。

  臨川一中很普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很簡陋,慕名前來的不少省內外參觀考察團都有些匪夷所思,就是這樣一座破舊的校園造就了如此多的名校才子?

  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教室里的桌椅很新,多媒體設備一應俱全。「再苦不能苦學生。」這是學校一直秉承的理念。

  於是,教師辦公室成了全校最艱苦的地方。四十多名老師擠在一個教室,辦公桌就是學生用剩下的舊課桌,只有一塊板,一個隔層,桌面有些坑坑窪窪,而上面的資料卻堆得如同小山一樣高。一眼望去,老師完全湮沒其中。

  

  臨川一中的大幅高考喜報。

  電腦沒有,但學校要求多媒體上課,要備課就得上機房;空調更加沒有,在整個臨川一中幾乎找不到幾台空調外機,大熱天40多個人加上40多座「小山」,那簡直就是蒸桑拿。

  然而即便是這樣的工作環境,依然阻擋不了老師們的教育熱情——全國優秀教師吳澤民身患嚴重胃潰瘍,常常是先吃止痛藥再上講台。

  學校副校長羅習奇,腳傷未好,就拄着拐杖出現在課堂上。今年考上北大的學生范愛琳始終對這一幕記憶猶新:「這種敬業的精神,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新聞調查1

   教師收入堪比公務員

  老師的敬業並不是毫無來由,政府對教育極大的投入,當地人對教師發自內心的尊重,都是老師們力量的來源。

  上頓渡鎮的居民劉欽福一說起他們這兒的老師,立即讚嘆不已:「我們的老師是最優秀,最負責任的!」

  這幾乎是當地所有人心目中的教師形象。

  「所有人都崇尚教育,尊敬教師,所以,在這裏,當了老師的人都有一種榮耀感。」撫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顧勝和舉了個例子,如果當地人發生了糾紛,第一時間就會請老師出來評理。

  因為,在當地人心目中,老師就是領頭人!就是他們豎起大拇指尊重的人!

  顧書記介紹,撫州20個億的財政收入,市財政的30%投入教育,各區、縣投入50%,而鄉鎮對教育的投入已經達到了70%。「也許和很多發達地區相比,這樣的投入還是低水平的,但這個比例絕對能看出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所以,在撫州,教師的收入雖然不是最高的,但經濟條件達到了公務員的水平。臨川一中校辦副主任饒禮喜說,當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場買上幾件幾百元貴衣服的要不就是醫生,要不就是臨川一中、二中的老師。

  人們的尊重和政府給予的高收入,讓老師在精神上得到了滿足,不用擔心「牛奶與麵包」,在付出得到回報後,接下去,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

  優越的條件吸引了很多外地的骨幹教師和優秀畢業生紛紛前來加盟,優秀教師隊伍自然越來越壯大。

   新聞調查2

   學校周邊沒有任何娛樂設施

  而尊師重教的風氣在臨川已經由來已久,歷史上,臨川因為誕生過王安石、湯顯祖等名人而被稱為「才子之鄉」。因為這個稱號,在臨川人心中都有着一個「才子情節」。

  劉欽福說:「在我們這裏,所有人都認為,讀書是惟一的出路。每個人都把教育看成頭等大事。」正是因為這個觀念,臨川的每一個角落都透着兩個字——學習!

  街頭巷尾,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四苦精神:學生苦讀、教師苦教、家長苦育、領導苦抓。

  當地還出現了像臨川區河東鄉農民武進興這樣的「大學生之家」,6個兒子5個考上大學,1個考上中專。甚至還有「大學生之村」的說法,臨川區羅針鄉朱家村,全村共有240人,考上大專以上學生40名。

  臨川一中2001年畢業生,如今在浙大中文系的劉亦舟,給了臨川一中良好的學習氛圍一個非常精闢的概括:「有別的想法,還沒人搭理你!」

  臨川一中的周邊沒有任何娛樂設施,網吧更是難覓蹤跡。在校園裏,所有學生都在為圓一個大學夢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傳承的觀念讓這裏的孩子埋頭學習,心無旁騖。

  在劉亦舟的印象里,臨川一中真正的一次集體大爆發是在2004年,當年,臨川一中12名學生叩開北大清華的大門。2005年、2006年,臨川一中分別有14人、24人考入北大清華。到2007年,這場高考神話更是演繹到了極致。

  為什麼是2004年?老師還是原來的老師,學生也並非是最出色的一屆。劉亦舟認為時間只是個偶然,但爆發卻是必然。

"留學生"近萬 "臨川現象"是應試教育產物?

  


  臨川一中今年有38人考上清華北大。吳新燕/攝

  目前在臨川區各中學上學的外地「留學生[/b]」已經達到一萬人,其中,僅臨川一中

  就有外地學生5000餘名,佔全校總人數的40%。這些學生最南的來自海南,最北的來自新疆,包括不少基礎教育發達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學生,浙江也有9名學生。

  新聞現象1

  外地學生佔了將近一半

  在臨川一中校長辦公室里,採訪一度被打斷,儘管錄取工作已經結束,外來求學者仍是一撥接着一撥地來,希望能夠破格錄取;幾乎每隔幾分鐘,校長饒祥明的電話就要響起,最後,他無奈地關了手機。

  記者就碰到了懷揣一本夢想的曹乃琪。從九江驅車兩個小時趕到臨川,今年高考[/b]上了第三批的分數線,但他執意向家人要求來臨川一中復讀。

  顧勝和作了個比較,2000年,臨川一中、二中都不到4000人,撫州一中才3000名學生。而現在,臨川一中1.1萬人,二中一萬人。連撫州一中也達到了8000多人。總量增加了一倍還多,這增加的量絕大部分是外來「留學[/b]生」。

  這股「留學潮」從何時開始上演?顧勝和認為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東北開始零星地有學生過來求學,到90年代漸漸形成了規模。至2000年初,臨川一中、二中的外地學生已經達到了三四千人。而隨着這幾年,臨川地區連續奪得全省高考錄取比例第一,「外籍」學生總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人。

  新聞現象2

  陪讀大軍規模壯觀

  伴隨着越來越多外地學子的湧入,一支陪讀大軍也在不知不覺中成型,規模日趨龐大。去年,有人作了粗略估算,臨川地區的陪讀家庭達到1500多戶。

  陪讀成員多樣,有父親,有母親,甚至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在江西上饒有個叫鉛山的地方,是個產銅礦的小城鎮,那裏的孩子幾乎全部送往臨川上學,每年都是組團前往,開學了包車送去,放假了再統一接回。

  而在陪讀大軍中,媽媽軍團無疑是最龐大的。

  臨川一中校長饒祥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李天陽的學生。1999年,他從哈爾濱轉學到臨川一中就讀,2006年,他以全省文科第五名的成績考入復旦大學[/b]。而在這7年中,李天陽的母親也從哈爾濱到臨川一直「陪讀」。

  今年雙雙考入北大的雙胞胎姐妹劉夢羽和劉思羽,三年前從距離臨川50公里的南城縣來到臨川一中,用他們父親的話說,成績優異的倆姐妹當時就是衝着北大、清華來的。陪同前來的是姐妹倆的外公外婆,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從高一一直到高三。

  偏僻小鎮創"高考神話" 萬人"留學"催生陪讀經濟

  據中國青年報6月26日報道 即使在江西,撫州也算經濟落後地區,但在這裏,窮財政辦出了大教育。

  臨川一中,素有「才子搖籃」的美譽,在近年連續3年創下江西省高考的奇蹟——50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2006年的高考成績不僅創下學校之最,而且創下江西省高考歷史之最——理科總分前50名中,臨川一中有8人,居全省第一;文科中的 24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4人被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錄取,也居全省第一。

  而就在離臨川不遠、有着百年歷史的撫州一中,也是江西省首批優秀重點中學,其高考二本以上升學率歷年都在92%以上。

  在上頓渡鎮這個偏僻小鎮,還聚集着臨川二中、臨川十中這樣的省、市重點中學,其高考錄取率也均在全省前列。

  僅2006年,在臨川求學的本省學子就有47人被北大、清華錄取,佔全省總數的1/3強。

  因為聚集了如此多的名校,又有着如此輝煌的高考「業績」,高考這根指揮棒,使全省乃至全國的考生向臨川這個經濟欠發達地區湧來,形成一支龐大的「留學」大軍。

  劉琛,臨川一中高二學生,為了圓北大清華夢,他從南康平田鎮中學轉學到這裏。南康市位於贛南,離臨川有700多公里,坐長途汽車要7個小時。而2006年秋季開學,南康市呼啦啦一次就轉來了20多名學生。

  臨川的中學,就像天生具備一種魔力,到這裏讀書的學生,似乎被賦予了一套應付高考的「寶典」、「秘笈」,屢屢考出令人咋舌的成績。

  一名原九江某中學的女生,第一次高考成績不理想,於是慕名來到臨川二中「留學」復讀,一年的心血沒有白費,他在2006年高考中考出了640的高分,被香港中文大學以高額獎學金錄取。

  屢屢創造的高考神話,讓臨川成為考生、家長心中的聖殿。口碑相傳,每年臨川的外市、外省的學生數量年年成倍地增長。

  據統計,在上頓渡鎮,已經聚集了來自臨川區外的學生逾萬名,僅臨川一中,就有外地學生5000餘名,佔了該校學生總數的一半。校長饒祥明告訴記者,這5000多名外地生源,來自全國16個省份,新疆有所中學,每年都有10多名學生結伴來臨川一中讀書。

  省內的學生,乾脆轉學到臨川。而省外的學生,因為高考學籍的限制,在臨川讀,回本地考。還有些外地的學生,乾脆從初中開始,就千里迢迢來到臨川求學。

  撫州一中校長黃余良告訴記者,2002年,一名從海南過來的學生,在撫州一中讀完高三後,回海南參加高考,考了全省第二名;2003年,3名上海學生回去參加高考,分別考取了同濟、復旦和上海交通大學。黃校長記得,有一個雲南的考生,老師都認為,其成績在班上屬於差生,要考上大學根本沒希望,但這名學生回到雲南參加高考後,居然考取了位於撫州的東南理工大學,屬於二類本科。

  萬人「留學[/b]」引來陪讀大軍

  劉琛的母親董玉亭,為了兒子能在高考[/b]中考出不錯的成績,專門辭掉工作,隨兒子一起到了臨川陪讀,她在臨川一中附近租了一處房子,為了減輕經濟壓力,這位母親還在學校謀到了打掃衛生的活兒。對此董玉亭說她自己已經相當滿足,畢竟可以與兒子朝夕相處,照顧其飲食起居,讓兒子在異鄉能安心讀書,考上名校,光宗耀祖。而據記者了解,董玉亭僅僅是眾多陪讀家長中的一員。

  一切為了孩子!伴隨着「留學潮」,一支浩浩蕩蕩的陪讀大軍湧向小小的撫州市、臨川區。他們不惜三年五載,無畏離崗辭職。為了陪讀,有經濟能力的家長買房或者租房,沒條件的就租居民房的地下室或儲藏室。

  來自北京的王女士,14歲的兒子從景山小學畢業後,便轉到撫州一中少年班,為了照顧兒子學習,王女士放棄了自己的工作,不遠千里來到撫州陪讀。她企盼兒子能考上北京大學[/b]。

  在撫州一中,操全國各地口音的學生都有,高三零班的華強來自奉新縣,去年他的高考成績就高達586分,遠遠超過一本線。為了心中的理想,他自己上網搜索復讀學校,相中了這所名校。於是,母親請長假前來陪讀,而且把侄子和同事的兒子也招來了,由她一人照顧,每個雙休日,三對父母都會來這裏團聚。

  還有來自樂安縣的黃大姐,兩年前,女兒提出想來臨川上學。由於家境貧困,丈夫隻身外出到沿海打工,她挑着一個簡單的補鞋攤前來陪讀。每天,女兒上學後,她便在校門口一針一線補鞋賺點兒錢,維持房租及日常生活開支。貧苦的生活並沒有掩蓋她們心中有夢的快慰。

  無論是撫州市,還是臨川區,一個龐大的陪讀「群落」已經在此安營紮寨。他們平時為子女準備一日三餐、照顧日常起居,閒暇時和其他來陪讀的家長交流心得。

  為了省錢,也為了方便。不少從同一個地區來的陪讀家長自發地組織起來,孩子們在一起住,家長則輪流陪讀,儘量孩子、工作兩不誤。

  衍生產業供需兩旺

  臨川一中的饒校長頗為自豪,他說,學校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1500戶的陪讀家庭,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交通、餐飲、商品流通及房地產。

  在臨川一中,100多畝的校園裏每年要新增1000多名學生,目前學生總數已經比幾年前翻了一番。而學校的學生宿舍僅能容納近千人,4000多名臨川區外的學生只能選擇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師的家裏。

  「陪讀」的家長和更多沒有家長陪讀的學生孕育了一個日益增長的「租房」市場。饒校長認為,「租房」市場很好地解決了當地下崗工人的生計問題。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戶下崗人家如果有三室一廳,租給7個學生住,每人包吃包住每月交600元,這個家庭一個月的純收入就有2000多元,夠三口之家在小鎮上過小康生活了。

  也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一個外鄉來的中學生,加上一個陪讀的家長,一年要花1.5萬~2萬元,臨川現有上萬名外來的「留學生[/b]」,這筆巨大的收入無疑成為該地主要的經濟支柱。

  最明顯的是,房價隨着日益增多的外來者直線上升。一位房東說,三四年前只能租每月二三百元的一套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六七百元。

  據當地媒體報道,撫州房價均價為800~900元/平方米,最高的也不過1200元/平方米,但撫州一中周邊的商品房,如上海某投資商開發的文昌花園就創造了銷售奇蹟,該樓盤售價1400元/平方米,房子一開盤在一個小時內被搶購一空,其他樓盤的售價也是居高不下,而且銷得很好。

  臨川區所在地上頓渡鎮有一家房地產商就打起了「學府」的招牌,他們認為最吸引人的廣告就是:「與臨川一中零距離」。

  和房價一樣上漲的,還有周邊商鋪店面的租金,而且經常供不應求。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上頓渡鎮上的飯館、網吧等設施在幾年間迅速增加。

  在撫州一中、臨川一中這些名校的周圍,除房價普遍上漲外,就連燒開水賣也成了一個供需興旺的產業。

  而當地人和政府並不滿足於此。有當地人在媒體上指出,同樣是欠發達地區的湖北黃岡,藉助高考催生了它的聲名遠播,出自湖北黃岡的教輔材料更是曾經佔據了市場的半壁江山。而同樣在高考成績上表現出色的臨川,在這方面還幾乎是一片空白。有當地專家在媒體上指出,應向湖北黃岡學習,並且利用臨川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當地政府也希望「利用臨川高中教育資源,打造全省的優質高中教育高地。用臨川文化來增強臨川人民的凝聚力,使之成為臨川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很快,臨川教育集團被催生出來,臨川區所在的撫州市,將撫州一中、臨川一中還有臨川二中三所名校納入集團統一管理,並出台相關政策,在招生[/b]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人人都說,臨川的高考神話其實是「四苦」精神的產物。學生苦讀、教師苦教、家長苦育、領導苦抓,作為臨川教育的「精髓」,被當地人奉為寶典,代代傳承。如今,在呼籲素質教育的大形勢下,當地人已經很少再提「四苦」精神。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四苦」精神已經成為最有臨川特質的高考文化。只要高考這根 「指揮棒」還高高舉起,高考就仍將被進一步演繹到極致,萬人「留學」、陪讀大軍、高考經濟諸多神奇的現象僅僅是「指揮棒」下這一文化的衍生品。

  


  


  


  走過上一屆的高考[/b]光榮榜,考生既受鼓舞,也多了幾分壓力。(張邦人/攝)

  新聞現象3

  臨川現象火了當地經濟

  陪讀大軍的到來帶火了當地的經濟。記者一坐上撫州的出租車,司機大哥就開始炫耀:「臨川教育帶來產值一個億。」哪怕連他的出租車生意也沾到了光:「開學,放假就不用說了,光七八月份,過來諮詢、報名、考察的人就不計其數。」

  最直接的是帶火了當地的租房業。因為學校[/b]住宿能力有限,4000多名區外的學生只能選擇租住在校外的民房或者老師家裏。

  劉夢羽姐妹的母親永遠不會忘記剛到臨川一中的那一幕:「就像是一個火車站,很多人舉着牌子,都是出租房子的。」

  隨着陪讀軍團的日益增長,房價開始不斷增長,三四年前只能租三四百元的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六七百元,最高的價格甚至達到一萬元一年。

  而除了陪讀的,絕大多數學生吃、住都在出租戶家裏解決。饒校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戶下崗人家如果有三室一廳,租給3個學生住,每人包吃包住交600 元,這個家庭一個月的純收入就有2000元,夠三口之家在小鎮上過上小康生活了。同時,超過一萬名的外來學生和家長穿、行等方面也是一筆巨大的消費。

  無怪乎,在當地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只要和教育搭上邊,都能掙錢!

  有人認為,如此發展,臨川的教育是否也有可能走上產業化道路。這個說法被撫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顧勝和斷然否決。「我們不想把教育做成產品,我們的學校永遠都走公辦路線,一定是靠政府的投入!」

  他同時認為,名牌學校吸引外地學子,家長伴讀帶動經濟發展,這些都只是表象。臨川培養的各種人才在全國各地有很好的發展,屆時反哺地方經濟,這才是當地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

  新聞延伸

  質疑一:「臨川現象」是典型應試教育下的產物?

  要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背後的付出可想而知。從踏入臨川一中開始,每個學生都必須作好充分心理準備——苦學之旅正式啟程,每天早晨7點到校,晚上9點 40分離校,上課和晚自習的時間將近12個小時,晚上回去以後還要看書學習,一般到夜裏12點左右才睡覺。即使到了周六、周日,也分別只有一個晚上和一個下午的休息時間。

  於是,外界紛紛質疑,臨川的教育的成功就是多上課,多補課,加大加量加碼,完全是應試教育的產物。

  「如果是這樣,那任何一所學校都能夠做到。」撫州市教育局黨委書記顧勝和對這種說法予以堅決的駁斥。他舉了個最直接的例子,今年臨川一中有3名學生被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院校錄取,事實上,這幾所大學[/b]錄取最看重的並非是分數,而恰恰是綜合素質。

  除此之外,江西省各類競賽,一半的獲獎者在撫州地區產生,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惟一的一等獎也在撫州,而臨川二中更是在國際性的計算機比賽中連續拿第一。

  「成績好就是應試教育,成績不好就是素質教育。難道吹拉彈唱就是素質教育,不補課就是素質教育?」臨川一中校長饒祥明認為,外界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認識存在着偏頗,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生的考核包括考試,包括素質,包括道德,要知道考試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壞,高考成績也是素質教育體現的一方面。

  而當地老百姓的說法來得更直接:「高考不就是用分數說話嗎,只要能考出好成績,管它用什麼方法都行。」

  質疑二:臨川神話已經演繹到了極至?

  50人錄取北大、清華!這段「高考神話」似乎已經被演繹到了頂峰,要再超越太難,不少人認為,明年的臨川肯定無法達到這個數字。甚至有人預言:既然是「神話」終究有破滅的一天。

  顧勝和始終堅信,有壓力才有動力。就如同2002年成立臨川教育集團,將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和撫州一中納入一個集團,就是希望三所學校之間良性競爭,帶動起來共同進步。事實證明這個舉動成功了。

  「退一步講,假使明年錄取學生降到了三四十人,也並不意味着臨川教育在走下坡路。」顧勝和認為,衡量一所學校好壞與否的標準並不只有北大、清華的錄取率,他們培養學生的真正目的並不是考到哪所大學,而是培養一種學習的能力。

  原載《今日早報》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今日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814/5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