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破解古墓機關之謎 森嚴恐怖難抵盜墓魔爪

   最近,隨着網絡小說《鬼吹燈》的風靡,在全國引發了一場古墓熱潮。小說裏面對古墓的描寫,可謂是機關重重。這不禁令人們好奇:古墓中真的存在這些神奇而又致命的機關嗎?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盜墓史》的作者北京師範大學王子今教授,讓他帶你進入歷史的幽暗地層,揭開神秘的古墓機關之謎。
    破解古墓機關之謎 森嚴恐怖難抵盜墓魔爪
    
    大型古墓中一般都暗藏防盜的機關,馬王堆辛追墓就設置了「伏火」
    破解古墓機關之謎 森嚴恐怖難抵盜墓魔爪

    春秋晚期太原晉國趙卿使用積石防盜,圖為修復後的車馬坑


    
    「疑冢」、「虛墓」迷惑盜墓者
    
    《中國盜墓史》是至今一部比較完整的反映中國盜墓史的專著,在書店內,經常被擺在《鬼吹燈》等一些盜墓小說的旁邊。與之相比,這本專著裏邊所提到的古墓機關恐怕比小說還要玄。
    
    專著的作者王子今,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教授,也是專門研究秦漢史的專家。他告訴記者,事實上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是隱蔽墓址。使盜墓者不知其處,這是一種反盜墓的有效手段。
    
    「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又與帝王貴族追求富麗顯赫的心理常規不相合。」王子今介紹說,於是出現了另一種既炫耀其威權富貴,又努力「令後不知其處」 的形式。這就是傳說曹操的「疑冢」,其中多數並不作為真實葬所的,又被稱為「虛墓」。歷史記載中多見的所謂「衣冠冢」,有時其實也是一種「虛墓」。
    
    「除隱蔽墓葬之外,墓葬一般都力求堅固。如曾經普遍運用石質棺槨作為防盜措施。而古墓積石可能是更為通常、也更為有效的方式。」王子今教授說。
    
    據介紹,春秋晚期的太原晉國趙卿墓,墓壙的四角,每隔深1米左右,各放置着一塊重約50公斤的大石頭,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貼近槨室上部的填土。這些石塊,顯然是填墓時有意放置的。槨室周圍都是堆積結構嚴密緊湊的礫石。墓壙內也有厚約1.2米的礫石層。這些礫石應是木槨周圍使用剩下的積石,是有意識填在墓口上的。考古工作者判斷,其作用,在於積石非常容易潰坍,使盜墓者難以進入。曾有許多盜墓者喪身於積石之中。
    
    「伏火」、「毒煙」、「機弩」殺傷盜墓者
    
    如果說,隱蔽墓葬和古墓積石是一種消極的防盜方式,那麼,還有能夠殺傷盜墓者的方式,如儲水、積沙、伏火、毒煙、機弩等。
    
    王子今介紹說,在墓中儲水,一旦有盜墓者進入,便將溺水而死。這種防盜的方式雖然最終會使墓遭到破壞,但盜墓者也不能逃生。不過,由於墓中注水實行困難,因此,這是一種並不多見的防止盜墓的形式。而較為多見的反盜墓形式則是在墓中大量儲沙,以流沙預防盜墓者鑿洞侵犯墓葬。
    
    而所謂的「伏火」,能夠「飛焰赫然」,具有燒死盜墓者的效力。這種墓被稱作「火坑墓」,是南方地區特有的一種墓葬。據分析,「火坑墓」出火的原因,可能由於墓室里埋藏的有機物分解,形成一種可燃氣體----―沼氣所引起的。
    
    神秘的馬王堆漢墓就是一座著名的噴火古墓。據介紹,1971年,長沙附近的解放軍駐軍正在挖掘戰備工事,在工程進行到一座防空洞時,當用鋼釺插進去的一瞬間,一股莫名的氣體正從土壤里向外噴射,有一個戰士覺得好奇,嘗試着拿火柴去點,沒想到一點就燒起來了,並冒出藍色火苗,而且火力很大。後來在這裏發現了著名的馬王堆辛追墓。
    
    此外,在墓中置「水銀池」,用水銀揮發的氣體毒殺盜墓者,是一種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反盜墓的典型史例。另據王子今透露,一位連雲港的考古工作者在挖掘的過程中曾碰到過機弩,並且對當時的情形作了描述。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這些情況並沒有寫入當時的考古報告中。
    
    秦始皇陵防盜措施森嚴恐怖
    
    據了解,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據說有空前複雜的形式:「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王子今認為,以機發之矢射殺盜掘者的方式,應當說是集中體現了當時最高水準的機械設計思想與機械製作技術。
    
    此外,司馬遷關於秦始皇陵地宮儲有大量水銀的記載,除了史籍記載之外,在秦漢時期就有人通過盜墓實踐而確實發現。如今,這個事實已經被考古學者和地質學者用新的地球化學探礦方法所證實。
    
    王子今教授認為,地宮中大量儲注水銀,或許也有以劇毒汞蒸氣殺死盜掘者的動機。以當時人對於水銀化學特性的認識而言,不會沒有注意到汞中毒的現象,而利用水銀的這一特性用於防盜設計,也是很自然的。
    
    歷史上盜墓者的動機千奇百怪
    
    在一般人看來,盜墓,無非是為了埋藏於地下的財物。不過,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王子今教授對此看法不同。他認為,歷史上盜墓的動機並非僅僅在於謀求劫取財富。
    
    「物利、怨仇、象徵是古代盜墓者的三大心理動機。」王子今教授告訴記者,古來最普通的盜墓動機,是劫取墓主的隨葬物品。
    
    有的盜墓者發掘平民的墓葬,其動機可能只是掠取簡單的隨葬品,甚至只是死者的衣物而已;有的盜墓者也有特殊的追求,比如宋代有人發掘墓室只為「取犀帶」,或者謀求寶帶而不惜掘冢,甚至因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銅禮器,於是地方官發掘冢墓求其器以獻上;還有的盜墓者通過發掘前人墓葬,借取墓葬營造材料以為當時建築所用,或者直接佔有原有墓壙。
    
    「在權利爭奪之中,盜墓是一種極端的復仇形式,而在戰爭中的盜墓行為則是一種心理征服。」王子今教授介紹說,古代有一些出於政治目的的「官盜」,如董卓專政時期,曾經發掘車騎將軍何苗的墓葬以發泄政治仇恨,這是對墓主個人的政治懲罰;武則天專政時期,徐敬業起兵造反,於是下令追削其祖、父官爵, 「剖墳斫館」以為懲罰,這是對墓主家族的政治懲罰。
    
    此外,盜墓還具有某種象徵意義,如《明史》記載山東民俗,說每遇旱災,則發掘新葬冢墓,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還有出於病態心理,比如漢朝一些王公貴族的戀屍癖。
    
    「應當說,歷史上盜墓現象的發生,是有複雜的文化背景的。杜絕盜墓的根本途徑,其實主要在於社會的平等安定,在於社會的文明進步。」王子今教授說。

責任編輯: 陳柏聖  來源:北京科技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07/0811/5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