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楊奎松:思想改造運動中的潘光旦

—潘光旦「歷史問題」的由來及其後果

作者:
中共中央進城之初,在北京飯店邀請教授們吃飯,沒有請他,政協開會更沒有他的份兒,他即相信中共不重視自己,事事冷眼相看,漠然處之。直到這一年10月,他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他說:「由於自己感覺到周圍的人對我的看法有了多少好轉」,自己政治上才逐漸又積極了起來。

發生了某些重要的轉變。

潘光旦的思想轉變,最突出地表現在他公開發表的批判美帝國主義和高度肯定中共土改政策的一系列政論文章上。

潘光旦公開發表系列反美文章,是在1950年5月之後,有《美國心理的診斷——論艾奇遜關於外交政策的三篇演說》、《美國——一團錯誤》、《「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民主」國家的一筆法西斯賬——美國反猶太運動略史》、《老無所終的美國——論美國生活方式的一斑》、《為什麼仇美仇不起來——一個自我檢討》,等。和他以前諸多政論文比起來,他這時的文章一改以往的學究氣,不再糾纏於各種名詞的辯析和沉緬於冗長的理論說教。他開始注重從現實生活中進行舉證,開始學着毛澤東的文字風格,嘻笑怒罵之外,多用普通讀者耳熟能詳的中國舊小說中的名詞、故事和更貼近人們生活的容易理解的形容方式。比如他在解釋美國這種國家何以總是習慣強加於人時,就突出地強調了兩國宗教信仰,特別是由此所造成的文化傳統的不同。他舉例說:同樣講恕道,儒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則是「己所欲,施於人」。因此,像美國國務卿艾奇遜這種人,就是基督教傳統的一個產物。他們總是習慣自以為是,非要把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像梁武帝在同泰寺所舉行的無遮攔大會一般,不斷地向外布施。只不過,梁武帝布施的是養人的東西,艾奇遜一班人布施的卻是殺人的東西;梁武帝的布施是讓人家自動領取的,艾奇遜所布施的物品卻要由他們硬送上人家的門,送到了還要人家出收條,消耗了還要人家報細賬。更出奇的是,還要硬說人家是自願的、自發的、自主的。這種行文的方式和批判的手法,明顯地使潘光旦與共產黨走得更近了。

潘這時公開發表的肯定中共土改政策的系列文章,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村調查》及《實踐論》等文章著作的某些影響。他在《調查與實踐》一文中對毛澤東階級分析觀點表示了全盤肯定。他一反過去激烈批判主觀性而強調客觀性的思想方式,明確認為,馬克思列寧以前的以及非馬克思列寧的社會科學也重調查,但是它們所重視的只是「調查什麼」和「怎樣調查」,卻不知道更主要的是問題其實是「為什麼要調查」和「為誰而調查」的問題。他指出,凡是不講階級觀點的調查,其實都只能被統治階級玩弄於股掌之上。只有在主觀上站穩了階級立場,為了工農階級的翻身做調查,才能使調查工作真正服務於人民和社會。他所以會有如此大的思想轉變,根本原因就是他相信:毛澤東所做的調查考察工作就是最成功的例子。因為他是真正從工農階級的利益角度出發的,是為工農翻身做調查的,因此他的調查就為人民解決了問題。「解放戰爭的成功便是鐵的證據;這兩三年來的種種國防與建設的着着勝利,更不斷地在提供這種證據,並且越來越多。」據此,潘光旦利用1951年初深入到蘇南地區去進行實地考察所得印象,也針對「江南無封建」的說法,先後發表了《誰說「江南無封建」?》、《蘇南封建勢力的幾個特點》、《枯樹鮮花朵朵開》、《蘇南農村幾種租佃制度的分析》、《從「義田」看蘇南農村的封建勢力》等文章,並集成《蘇南土地改革訪問記》的小冊子,旗幟鮮明地站在共產黨所強調的階級立場上,為革命的土地改革運動鼓與呼。過去那個強調「超然」、強調「客觀」、強調「獨立」的潘光旦明顯地不見了。

1951年6月底,即中共誕生30周年前夕,也是潘光旦親身經歷新社會兩年之後,他已經心悅誠服地信服共產黨了。在寫給《光明日報》的慶祝中共誕生30周年的文章中,他不僅前所未有地熱情歌頌共產黨和新中國,宣稱共產黨的成功最主要的無疑是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領導的正確,而且公開承認,自己過去因為思想上是另外一套自由主義和舊民主主義的東西,因此對於共產主義的認識是錯誤的,對共產黨的評論是矛盾的和不通的。他表示:自己所以會根本轉變,是因為「解放以來,學習的機會多了,自我批評的機會也多了,共產黨員所表現的思想與行動表裏如一的事例更是觸處[目]而是,隨時可以發人深省。我對於我當日自己的矛盾,自更瞭然了。」如今自己已經認識到:「思想與行動是分不開的;唯有正確的思想,才會產生健全的行動。而健全的集體行動更必需有正確的思想領導做先決條件。」他斷言,我們不僅必須自己弄懂這番道理,而且「還要幫助別人弄清楚,幫所有的中國青年,當代的,以至於未來世代的,弄清楚」。只要人人把這個道理弄清楚了,人人照着這道理做去,中國就必然會走向更大的成功,並且使這些成功持久、鞏固和擴大起來。

「我們的旗幟倒了」

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是潘光旦在新中國建國後思想發生轉變,政治上又逐漸重新開始活躍起來的一段時間。而與此同時,這段時間也恰恰是中共大舉發動土改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抗美援朝運動和三反運動,以及全面開展批判電影《武訓傳》,否定改良主義,在思想上奠定革命意識形態正統地位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年的10月,全國政協召開第一屆第三次會議,一張會間休息時毛澤東走下主席台看望身有殘疾、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的潘光旦,並與之交談的照片,再清楚不過地顯示出處在這一關鍵時期的潘光旦,已經跟上了形勢,與中共之間的關係發展到了比較融洽的程度。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社會學研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03/205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