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殷罡:巴以衝突的死結,是哈馬斯和伊朗故意阻撓和平

作者:

來源:微信公號合眾聲2024-04-03北京

合眾聲摘要:

現在媒體上都說巴以衝突,但是也有一些國際媒體寫它是哈以衝突。哈以衝突或者說以哈衝突是這次戰爭比較準確的稱呼。因為阿巴斯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在約旦河西岸的法塔赫武裝並沒有參戰。說這一次是巴以衝突,對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是不公平的。本文轉自學人Scholar公眾號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突然對以色列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大規模襲擊,震驚世界。約1400名以色列人在襲擊中遇難,其中大部分是平民,至少212名以色列人和外國人被當作人質擄走。以色列隨即發動反擊,加沙方面稱超過8000名加沙居民死於衝突。周邊武裝勢力如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也加入戰事。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巴以衝突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雖然相關報道連篇累牘持續多年,這場衝突的複雜背景與全貌卻並不為大眾熟知。為此,《有識》專欄特別找到著名中東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前副秘書長殷罡老師,為我們分享他對當前中東格局與發展趨勢、巴以問題歷史由來、本輪衝突之背景與可能走向的觀察與思考。以下為對殷罡研究員談話錄音的整理,並經過他審閱。

中東問題專家殷罡教授

巴以衝突中的情理與法理

這次事件一開始,哈馬斯殺以色列人的時候,阿拉伯人反應很小。慶祝、高興的有的是。等以色列一反擊,加沙的人死了,首先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阿巴斯要譴責,因為死的是自己同胞啊。阿拉伯人當然也譴責,反對屠殺。但是這裏面沒有一個阿拉伯國家說我們支持哈馬斯,一個都沒有。說支持哈馬斯的只有伊朗,第一天它就支持。具體作戰計劃伊朗是不知道的,如果有肯定會被截獲,伊朗說它不知情也對。但第一天它就表態支持,說明它早就想好了立場。阿拉伯國家對這事的立場是,第一不支持哈馬斯開戰,第二反對造成平民傷亡。仔細看他們的講話,阿拉伯人的講話把情和法分得很清楚。他們罵以色列是抒情,他們從來不定義以色列有沒有權利反擊,哈馬斯有沒有權力開戰。他們太清楚了實際情況了。切入巴勒斯坦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一個是法理角度分析,一個是情理角度分析,情理和法理往往是衝突的。民眾往往是傾向於情理,而學者應該是傾向於法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情理的威力,因為它也會改變現狀。

我們今天看到的中東問題,全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的遺留問題,奧斯曼帝國解體出現了很多的國家,像埃及、突尼斯還有阿拉伯半島這些國家。但巴勒斯坦非常特殊,在1923年到1947年,巴勒斯坦是受到英國直接委任統治,它認為這裏不適合建立一個單一的國家,特別是阿拉伯國家。因為耶路撒冷是三大一神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聖地和發源地,這裏的民族教派複雜,宗教政治問題敏感。所以英國就對它實施委任統治,別的地方可以逐漸逐漸獨立。二戰之前,英國一開始想把這個地區組建成一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共享的國家,有英式的議會,有不同族群的代表等等。但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有激烈的衝突。猶太人的志向不是以現有的幾萬人佔個少數的議席參與這個地區的政治,他們想在這邊建一個大家園收容各地的猶太人,阿拉伯人當然不願意。英國人在二戰前也曾試圖將巴勒斯坦分為兩個國家,分屬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這就是1937年出台的」皮爾考察團分治方案」,但雙方都嫌分給自己的面積小,英國的共享方案和分治方案都破產了。二戰結束後,阿、猶雙方都反抗英國的委任統治,英國實在是干不下去,就交代給聯合國處理。聯合國在1947年11月通過了一個巴勒斯坦分治決議,這是有國際法效力的。根據1947年聯合國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巴勒斯坦地區是政治分立、經濟合一的地區,也就是一個邦聯。並不是簡單的我們理解的一個阿拉伯國,一個猶太國。這個議案是怎麼出台的呢?當時聯合國派出了一些域外國家、非相關國家組成調查團,搞田野調查。領軍的是當時聯合國秘書長助理胡世澤。因為我們知道中東地區的衝突,從宗教意義上講它是三大一神教之間的衝突。而中國處於遠東,不是這個文明圈的,它可以做到超脫。胡世澤在聯合國負責民族事務,殖民地事務,就是現在的聯合國副秘書長,因為中國是五常之一。他經過率人實地考察,提出了兩個方案。聯合國大會就其中的一個方案表決通過。

中國外交官胡世澤

表決結果一出來,阿拉伯人就不幹了。他們說,我們人多,但分的地少。而猶太人馬上接受了這個決議,因為猶太人終於在國際法上有了建立自己國家的依據。至於為什麼猶太人少,阿拉伯人多,但是分的地是猶太人多阿拉伯人少,原因是比較多的。

其中一個原因是,巴勒斯坦分治後成立的猶太國家,不僅是當地既有猶太人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猶太人的國家。二戰期間歐洲屠猶排猶,數十萬猶太人逃往世界各地,僅塞浦路斯島的難民營就臨時收留了至少5萬渴望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難民,世界各地還散居着大量猶太難民,僅上海就有2萬多人,所以在土地分配上,給猶太國給的土地就多一些。

再有,猶太人在過去半個世紀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很多定居點,從阿拉伯地主手裏買的土地不是成片的,就跟下圍棋似的,在特定地區點狀分佈,於是在繪製分治圖的時候就形成一片了。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戰略佈局。

中國當時投了棄權票,中國意識到這麼一分治肯定要流血衝突,而蘇聯和美國是支持的。過去媒體上常說,以色列的誕生是美國扶植的、是插在阿拉伯世界一把尖刀。確切地說,起更大作用的是蘇聯,是斯大林。

蘇聯集團掌握着5張票,作用很大,斯大林是想在這個地區扶植一個可能會走社會主義道路的非西方國家。而當時阿拉伯世界普遍被認為是君主的、封建的、反動的。加上英國在逐漸退出這個地區,今後的大國角逐會很激烈。一個猶太國家的誕生可能有利於蘇聯的利益。

和平建國是阿拉法特的最終選擇

分治決議通過後,阿猶衝突很快爆發。1948年5月英國撤出之後,根據分治決議,以色列幾個小時以後就在特拉維夫宣告獨立。阿拉伯國家的同樣幾個小時以後就大兵壓境。參戰的國家有埃及、外約旦(就是現在的約旦)、伊拉克,還有黎巴嫩民間武裝(根據維基百科,參戰的阿盟聯軍還包括敘利亞沙特和也門,共七國軍隊——編者注)。戰爭的結果是以色列獲勝,聯合國分治協議分給阿拉伯人土地的一半被以色列佔領,其餘的分別被埃及和約旦佔領。在法理上,阿拉伯國家不接受政治解決,宣戰開打,於是就要接受戰敗的結果。這個結果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腳的,但是阿拉伯人在情理上不能接受。他們一方面因為戰爭必定會死人,就會傷平民、甚至殺平民,就對猶太人有仇恨。另一方面,他們對阿拉伯統治者的無能戰敗有情緒。所以就逐漸的產生了一些非政府的抵抗組織——像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50年代就成立了。

阿拉法特

1967年又是一場戰爭,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把分治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家的土地全部佔領了,地圖上全是以色列佔領區,還包括埃及的西奈半島。阿拉伯世界這下更感屈辱,仇恨更大。阿拉伯的民間反抗力量——以阿拉法特的法塔赫為代表——不服這個戰敗結局,所以就在約旦河谷,在約旦境內拉起游擊隊,跟以色列打。

當年下半年,戰爭幾個月之後,安理會通過了242號決議。其中非常關鍵的一句話是,「以色列軍隊從最近衝突中佔領的土地上撤出」。這句話為什麼厲害?從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土地上撤出,就意味着不用從1949年佔領的土地撤出了。因此就出現了我們現在常看到的「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的巴勒斯坦國」的提法,而不是要回到1948年的邊界分治決議的邊界。這是有法理依據的,要說清楚。很多阿拉伯人至今不願接受,也是可以理解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07/204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