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日本奇特姓氏 不管怎麼取名 都像在罵自己

人名既是身份的象徵,姓氏更是血緣關係的代表。在眾多漢字姓氏中,有些由於讀音相似或諧音關聯而成為人們喜愛調侃的對象。尤其在日本,有一個姓氏似乎無論如何配名字,總能讓人感覺仿佛是在自嘲。這一奇特的姓氏究竟是什麼呢?難道真無法為其搭配一個看似正常的名字?

在日本,一些姓氏的起源顯得相當隨意,如「田中」、「山下」、「井邊」等,這些姓氏大多根據地理環境或特定情境來命名。但談及讓人感到驚訝的姓氏,非「我孫子」莫屬。

回顧2010年廣州亞運會時,撐杆跳高頒獎儀式上,中國選手李彩霞和李玲分獲金銀牌,第三名則是日本選手「我孫子智美」。這個名字的公開讓眾人吃驚,許多人誤以為主辦方打錯了姓名,後來得知「我孫子智美」此名無誤,引起了對這一特殊姓氏的廣泛關注。

千葉縣擁有一個名叫「我孫子市」的小城,而在漢語裏,「我孫子」除了指代祖孫關係外,有時還會被用作貶低的詞語。日本境內大約有二百戶家庭以「我孫子」為姓,有人推測,日語的「阿比古」讀音與「我孫子」相近,因而形成了「我孫子」這個姓氏。

另一種理論是,「我孫子」起源於外來族群,他們遷居日本後,或許為了紀念遠方的祖先,選擇了這個姓氏,而經過漢語翻譯後就成為了目前所稱的「我孫子」。

古代日本僅有貴族才有姓氏,而普通平民只有名字而無姓氏。直到約公元前300年,日本人普遍沒有姓氏。相比之下,同一時期的

中國大陸已經形成了姓氏制度,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世紀,日本曾向漢朝臣服並進貢,在公元前4世紀末至5世紀初,大和朝廷統一了日本列島,並開始借用漢字來創建自己的姓氏體系。

直到1868年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從封建制轉向資本社會,普通平民依然普遍沒有姓氏。明治時期的當局出於稅收便利性發佈了《平民苗字必稱義務令》,要求所有民眾都應當擁有自己的姓氏。只有真正的武士才有權享有姓氏。這一新要求使得許多從未有過姓氏的人民陷入困境,因此,人們紛紛急於想出各種非常獨特的姓氏。

在明治時期初期,日本人在選擇姓氏方面擁有極高的自由度,數量激增至20多萬個。這種巨大的反差充分展示了日本社會中姓氏的極端多樣性。這些姓氏有些來源於自然元素的組合,有些反映了對養育動物的喜愛,甚至有些融入了職業標識。

今天,日本人經常以自己的姓氏來命名企業,例如「豐田」和「松下」,這顯示了姓氏對企業形象和文化的重要性。被公認為最常見的姓氏包括「高橋」、「鈴木」和「佐藤」,就像中國的「王」、「張」和「李」一樣普遍。儘管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看,在日本,「我孫子」這個姓氏聽起來可能有些詆毀的意味,但實際上它和「佐藤」一樣常見,就像推理小說家「我孫子武丸」一樣。每個姓名都承載着一個故事,每個姓氏都見證着一段家族的歷史。

名字和姓氏的多樣性構成了世界的多彩之處,它們是人文歷史的珍貴片段。每個姓氏都蘊含着文化和歷史,理解這些獨特姓氏所承載的特殊意義非常重要。通過這些微小的命名故事,我們能夠了解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蘊,再次確認,不論是姓氏還是名字,它們都是我們歷史的珍貴組成部分,是個人身份和家族傳承的生動體現。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歷史大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30/201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