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銀河系深處藏着「地球沒有」的秘密

銀河系中42顆古老恆星的分析揭示了宇宙中首次出現的核裂變跡象,暗示着存在比地球上任何自然形成元素都重的元素。

你珠寶上的銀和金也許來自一顆巨大的古老恆星,它分裂出比地球上自然形成的任何元素都重的元素,這項新的研究表明。這項研究提供了第一個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核裂變發生在超大質量恆星的核心。

比鐵重的元素被認為誕生於宇宙中最劇烈的爆炸中,比如中子星災難性合併。這些超高密度殘骸(由曾經巨大的恆星坍塌而成)的聚合會在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內創造出充滿中子的超重原子核。瞬間,擁擠的原子核似乎經歷了內部變化,並形成了銀和金等元素。

現在,對散落在銀河系暈輪的42顆非常古老恆星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首次揭示了核裂變——原子分裂並釋放大量能量的過程——在形成這些重元素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團隊在一個團隊中發現了元素之間的一致模式,並發現它們很可能是核裂變的產物。

「這個過程在一秒鐘內創造了元素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 Matthew Mumpower說,「這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這一發現表明,自然界可能會在再次分解之前,鍛造原子質量超過260的元素,比元素周期表末尾的元素還要重。儘管恆星演化模擬已經暗示這種重型核裂變可能會發生,但這項新的研究標誌着該過程的第一個「直接證據」,該研究的 lead study作者、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 Ian Roederer表示。

(示意圖)

恆星中的模式

這項研究於12月7日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注意到這些古老恆星中發現的元素之間存在正相關,其中大部分恆星與太陽一樣大,據信是在大爆炸後的前50億年,即超過90億年前形成的。分析顯示,這些恆星中較輕元素,例如銠、銀和鈀(元素周期表上原子質量為45到47)以及較重元素,例如銪、鉺和其他原子質量在60年代的元素都更加豐富。

Mumpower說,這42顆表現出這種模式的銀河系恆星「根本沒有相互交流」。「它們唯一能夠遵循完全相同趨勢的方式是,如果在每個不同的恆星中都發生着相同的過程。」

如果沒有核裂變——將原子核分裂成兩半,其中一半比另一半重——這些元素必須單獨產生。研究的共同作者、加拿大 Tri-University Meson Facility的研究科學家 Nicole Vassh表示,如果是這種情況,它將導致不同恆星之間元素比率顯着不同,而不是團隊檢測到的持續相關性。

Vassh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Live Science》:「因此,核裂變可以很容易地解釋為什麼這些元素的相對量會保持一致,因為它們總是以相同的方式共生。」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這裏預測存在的裂變物質從未在地球上產生過,」她補充道。

其他天文學家也同意團隊對這些元素數據的解釋。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 Darach Jafar Watson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他告訴《化工與工程新聞》:「這種相關性非常明顯。我想不出其他解釋,雖然它不是結論性的,但它似乎是一個可能性高的合理解釋。」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煎蛋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8/199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