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民國從伊始到抗戰前 知識階層生活富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

—1912—1937:北京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

作者: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民國政局漸趨穩定,經濟進入黃金時期,財政經費相對充裕,物價便宜。作為知識擁有者和傳播者的知識階層,像大學教授、社會作家,其物質和精神生活,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

引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民國政局漸趨穩定,經濟進入黃金時期,財政經費相對充裕,物價便宜。作為知識擁有者和傳播者的知識階層,像大學教授、社會作家,其物質和精神生活,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

1917年9月,胡適初到北大任教,月薪260元。一個月後,月薪調到280元。他寫信報告母親說:「此為教授最高級之薪俸。」

胡適這樣滿心歡喜地告訴母親自己的收入,除了讓母親驕傲之外,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年的280元,具有相當強盛的購買力。

當時的北京生活便宜,拿租房來說,租一所四合院的房子,二十餘間房屋,租金每月不過二三十元,平均每間房每月的租金約為大洋一元。

一個教授家庭,只需每月拿出薪資的一百元來,便是很好的生活,可以租一座四合院的房子,僱用一個廚子,一個僕人,一個人力車夫;加上全家每日的飯菜錢不超過一元,便可吃得很好。合起來一算,月開支一百元足夠用了。

有些教授有投資意識,會用積攢下來的薪資,花幾千元購置一處房產,供自己居住。投資意識更強的教授,會購置幾處房產,用來出租。

1919年,在北京工作的魯迅經過多日奔走,在二環內八道灣看中了出售的羅氏宅院,決定購買。這是一座三進的四合院,佔地約1300多平米,有正房20多間,另帶一些廂房。加上中介費,共花了3675塊銀元。

魯迅在八道灣只住了四年,便因與弟弟周作人兄弟鬩牆,同太太朱安一道搬出了八道灣,另覓新居,在阜成門西三條胡同買下一座小四合院,400平米,有正房六間,廂房兩間,花費800元。大約是三個月的工資。

魯迅的收入,除薪資外,還有稿酬。買房對他來說,並不困難。

當年有個暢銷作家張恨水,他下筆快,產量高,創作的章回體小說不脛而走,大受歡迎,連魯迅的母親都喜歡看他的小說。他與世界書局簽約的文稿每千字8元,他只用了一部小說的稿酬4000元,就買下了北京一座宅院,比魯迅在八道灣買的房子還大。

張恨水很喜歡北京的四合院,認為完全能與上海的花園洋房媲美。

洋房帶花園,固然是令人羨慕的新式住房,但北平的大宅門,哪家不是七八上下十個院子?哪個院子不是花木扶疏?

那時候的名教授名作家收入頗豐,買房生活全無問題。一般的大學畢業生狀況也都可以。

譚其驤是燕京大學的碩士生,1932年從燕大畢業,在北平圖書館當了三年的館員,每月薪水60元。他同時又在輔仁北大燕京等大學兼任講師領課時費,每課時5元,一周上兩課時,每月能掙40元,3課時就是60元。譚其驤在北平圖書館幹了三年,他嫌當館員要按時上下班不自由,索性辭職不幹了,寧肯當講師專掙課時費。但也不願上課太多搞得太累。錢不夠花了,就寫點文章掙稿費,每千字5元,與上一堂課同價。

這樣的收入顯然不算低,只要每周上6課時,月薪就能達到120元。1919年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主任時,月薪也才120元。所以譚其驤覺得當圖書館館員工資低,而且還不自由。譚其驤顯然不知道,毛澤東在李大釗手下當館員時,月工資才8元,比譚其驤的月薪60元,少得不是一點點!

毛澤東曾經跟美國記者斯諾,談起過他在北大圖書館的這段經歷,他說:「李大釗給了我圖書館助理員的工作,工資不低,每月有八塊錢。」

兩人都是圖書管理員,工資差距懸殊,原因在於,譚其驤是燕京大學的碩士,毛澤東是湖南師範畢業的中師生。當時文憑高是很吃香的,所以20世紀初的學生,都要爭着讀大學,有條件的,都想出國留學。

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收費相比而言是比較低廉的。根據江勇振撰寫的《璞玉成璧》裏引用的數據,1920年代末期到中日戰爭爆發以前,江浙地區中學一年的學雜費、膳宿費在52到130個銀元之間。而1917、1918年間,北大本科一年的學費是30元、住宿費15元、膳食費24元,總共是69元。

其中,住宿費在1922年調漲到25元,但學費仍然是一年30元。即使再加上膳食費方面的調漲,以及後來所徵收的體育費1元,讀北大本科一年的費用,還遠不到100元,比有些中學收費還低。

大學收費之所以如此低廉,是源於有政府的大幅補貼。1916學年度北大獲政府撥款45萬元,該年度學生總數為1503名,平均每生約300元。這就是說,北京政府補貼在每個北大學生身上的款項,是學生個人一年付出費用的四倍以上。

當時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從事大學教學的教授和研究人員,更是國寶級的人物。其收入之豐厚,非一般人能夠想像。清華、北大等國立大學的部聘教授(由教育部下聘書),高的月薪五百元,一般都在四百來元。由學校發給聘書的教授,月薪也在二三百元之間。台灣學者李東華1922年至1929年在北京大學執教七年,他在談到自己的待遇時說:「北大教授待遇最高薪每月大洋280元,也有每月260元或240元者。講師待遇按每小時5元計算。助教薪水大約每月五六十元至一百多元之間。我一進學校就拿的是最高薪。」

民國政府成立之時,就在宏觀層面上對大學教師的薪水作出明確規定,隨後則不斷加以細化、完善。1917年頒佈的《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定》,將教授分為六級,最高達400元。1927年頒佈修正後的《大學教員薪俸表》,將教授分為三級,教師的薪水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如一級教授為500元。

這樣的收入,足以保證高知們在無憂無慮地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之外,還能享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下館子、看電影、逛公園、打橋牌、逛書肆、游名勝、聽戲曲、吟詩唱和以及進行學術討論等。

其中請客吃飯,蔚然成風,又不止於文化群體,就連達官貴人也樂此不疲。

當時,各式飯館林立,匯聚天下美食。像東興樓、福全館、玉華台、會賢堂、六國飯店、長安飯店、豐澤園都是有點名氣的飯館,大都各有自己的當家菜。對於普通市民而言,當然無緣光顧,但卻是文化人經常涉足的地方。譚其驤回憶自己當年在北平吃館子的情形時說:「長安八大春,前門外煤市街山西館,西四同和居、沙窩居,東安市場森隆、潤明樓、東來順等,都是我們這等人常光顧的地方。通常魚翅席12元一桌,若酒喝得較多,加小費吃下來將近20元。魚唇席10元一桌,海參席8元一桌。」

周作人、俞平伯、胡適、顧頡剛、錢玄同、金岳霖、楊振聲、沈從文梁實秋吳宓、老舍、張恨水、朱自清等一批文人,都是當年在北平經常下飯館的食客。

周作人作為京派文學早期的核心人物,其身邊聚集了一批文化人,他們重要的活動方式就是在飯館聚餐。豐澤園、廣和飯店、臨湖軒、美菜館、東興樓都是當年文化人經常聚餐的地點。

除了下飯館,文化人的業餘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充滿了詩情畫意。其中聽戲就是一種十分高雅的文娛活動,許多文化人對中國傳統戲曲情有獨鍾。北京劇種豐富、名角眾多,恰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單以京劇而言,便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筱翠花、楊小樓、馬連良、余叔岩等一眾名角。加之戲院眾多,聽戲就成了不少學者喜歡的業餘生活,如顧頡剛、吳小如等就是有名的戲迷。他們不但聽,還自己組織劇社,親自登台演出。

風氣所及,一些青年學生,也痴迷戲曲。這些人缺乏收入,不能上大劇院觀看名角兒演出,就去天橋過癮。季羨林在清華讀書時,因為是窮學生,只能去天橋聽戲。

除卻聽戲、下飯館之外,逛琉璃廠和書肆也是文化人常去的地方。當時,琉璃廠及周邊的新舊書鋪,有近上百家。文化人大都嗜書如命,在經常逛琉璃廠和書肆的人群中,不乏魯迅、胡適、周作人、吳宓、聞一多、劉半農、黎錦熙、楊振聲、沈從文等人的身影。影響所及,不少年輕學子也經常光顧此地,樂此不疲。

北京周邊風景優美,名勝頗多,逛公園、郊遊遠足就成了文化人普遍喜歡的休閒方式。頤和園、萬壽山、天壇、故宮、香山、盧溝橋、圓明園、陶然亭都是輪番前往的所在。

茶座尤受歡迎。鄧雲鄉描述說:「北海茶座、公園茶座、太廟茶座,以及來今雨軒、上林春、漪瀾堂、道寧齋,都是有名的茶座、大茶座,還有多少小的、無名的,但都是文人學者構思、論學、寫作、閒談的最佳場所。那樣自由,那樣閒散,那樣寧靜,那樣舒暢……」

梁從誡回憶說,那個年代,是母親林徽因物質條件最為優裕的時期,「母親活潑好動,和親戚朋友一道騎毛驢游香山、西山,或到久已冷落的古寺中野餐,都是她最為快樂的時光。」

如今,數十年過去,世道變化,天翻地覆。民國時期北京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狀況,已成為過往時代的一個縮影。當年的文化人,早已煙消雲散,大浪淘盡。正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參考資料:《1912—1937:北京知識分子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2023-11-14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9/198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