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不想等退休,斷繳社保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01 新聞始末

近日,某媒體發表了一則文章,文章標題就顯得別具一格,頗有種陰陽怪氣的味道,標題為「斷繳社保的年輕人都是怎麼想的?」

佔據文章最多篇幅的是一位網名叫劉放假的年輕人之自述: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的TA,自2020年離職後,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上班,在結束了小半年的大理之行後,TA毅然回到北京.

直到2021年的十月份,TA開始寫稿掙錢,同時還不得不肩負着每月2600元的社保支出以及3000塊的房租壓力,為了改善自己的狀態,TA不得已每周去做心理諮詢以及學習舞蹈和參加舞會。

不得不說,文章用細膩的詞句刻畫了一個一般收入年輕人的大致心理狀況,生動刻畫了一位年齡在20-30歲左右的青年的生活景況。

02 對社保的態度

此外,文中還語重心長地列舉了斷繳社保的種種危害,乃至有了一種濃重的說教意味,文章還引述了不少年輕人對繳納社保的態度,具體地說,普遍是既愛又恨,一方面恨的是社保所帶來的切實的經濟負擔,一方面所幻想的是社保不僅僅是一種保障,還是社會身份的象徵之一。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斷繳社保似乎成了一種普遍現象。然而,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我們不妨從他們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首先,現實的壓力讓年輕人難以承受。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很多年輕人面臨着就業難、薪資低、工作不穩定等問題。尤其是一些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往往只能選擇無社保的靈活就業,以應對生活的開銷。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位給他們繳納社保,那麼他們的工資將會進一步減少,生活壓力將變得更加沉重。

許多專家則一直這樣表示,社會保障是國家對公民的一種責任和承諾,也是公民對國家的一種信任和依賴。斷繳社保的年輕人,不僅會影響自己的未來生活質量和安全感,也會削弱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和公平性。

因此,應該從多方面着手,提高年輕人繳納社保的意識和能力,讓他們能夠為自己和國家的未來買單。但事實真的如他們所願嗎?

03 採訪記錄

非常有幸,筆者也採訪到了幾位因為不同原因斷繳社保的年輕人。

第一位是看似收入中等,但花銷也大的一線城市服務業從業者。正如他說的那樣,在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未來的保障成了最先被拋棄的東西。在收入不穩定,生活壓力大的當下,他只能保證讓自己好好活着。

第二位則是一位因疫情原因離職,至今未找到工作的前設計院打工人,在離職後的一兩年,他的存款還是比較富餘的,但伴隨着社保方面的支出肉眼可見地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後,他決定不交社保,只為讓自己現在的生活過的好一點,不要再沉浸於交社保、上班的無聊循環中。

第三位就顯得理性的多,作為一位前銀行職工,他總有着一種對時代發展和生活的前瞻判斷,如他所講,斷繳社保只是因為失去了信心,對社保的回報和意義的不信任,他覺得沒必要指望豬八戒吃完米山面山。

第四位是個初入職場的大學生,與其說是他自願放棄社保,倒不如說是糟糕的就業形勢逼着他遭受這樣的待遇,目前他正在準備勞動仲裁。

04 一點評述

很喜歡文中的這樣一句話:「交社保就是我向媽媽展現我生存能力的證明,好像我只要能交得起社保,日子就沒那麼落魄。」

問題是文章中的這位主人公真的生活落魄嗎?每周一次心理諮詢、舞蹈學習、參加舞會,不工作,每月五千多的固定支出。這些真的是落魄生活的樣子嗎?

先拋出一種看似真實的非常狀態,然後說成是年輕人的一般窘境,不去描述事情真實的樣子,反而只執著於某種同一的自我形象中。斷繳社保的年輕人難道都是這個樣子嗎?

那真正落魄的生活不正是連負擔社保都成了奢望嗎?專家想讓他們能夠為自己和國家的未來買單,可為什麼總有些人的生活還未開始就早已淪為了負債,他們早就被剝奪了未來,同樣,在更大的未來中也早就沒有了他們的位置,他們早就成了幽靈。

當然,生活沒有那麼落魄的人們也不必因為更慘者的境遇志得意滿起來,仿佛自己可以置身事內的形式置身事外,他們也會遭遇自由的深淵,雖然能賺到錢,但又沒到手頭十分寬裕的樣子,雖然感覺自己現在衣食無憂,又擔心起自己的老年健康與大病治療,那即使起勁地繳納了社保,可問題是未來真的如你所想嗎?

所謂的一般年輕人,不過是騎在底層無產身上作威作福的底層小資產階級罷了,斷繳社保也即是說原先還繳過一段時間社保,也就是曾經對社保有過幻想,但即使斷繳了,他們不是仍然對此心懷期冀嗎?

問題是代價由誰來背負,誰要為此負責?社保為何會淪為某種有條件的特殊待遇,而非切實的普遍保障,到最後反而來倒逼人們背負這未欠的債務。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五年四班勞動委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6/197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