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親巴勒斯坦口號「從河流到大海」的歷史與爭議

本周,眾議院共和黨人和一個堅定的民主黨陣營聯合起來,譴責密歇根州民主黨眾議員拉什達·特萊布關於以色列—加沙戰爭的言論,並把矛頭指向了她對親巴勒斯坦口號「從河流到大海」的擁護和捍衛,他們認為這個口號是不可接受的。

特萊布是國會中唯一的巴勒斯坦裔美國人,國會對她的正式譴責稱,這句話「被廣泛視為呼籲以暴力摧毀以色列國的種族滅絕行為」。白宮首席發言人在白宮西翼批駁了這個口號,稱其「製造分裂」,而且許多人認為它是有害的反猶口號。

特萊布為這句話辯護說,「這是對自由、人權與和平共處的熱切呼籲,而不是呼喚死亡、破壞或仇恨」,這句話不僅成為華盛頓爭論的導火索;最近幾周,隨着親巴勒斯坦活動人士抗議以色列對哈馬斯的戰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它也在大學校園和全國各城市迴蕩。

這一口號引發了反猶太主義的指控,並激起了一場越來越激烈的辯論,焦點是這場衝突、衝突的根源和衝突方式,以及衝突愈演愈烈之際,美國應該採取何種立場。

這個有着幾十年歷史的口號有着複雜的背景故事,導致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乃至支持雙方的美國人對此有着截然不同的解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以色列的教授多夫·韋克斯曼說,「這句話之所以引起如此激烈的爭議,是因為它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他還說,「隨着時間的推移,相互矛盾的解釋越來越多。」

「從河流到大海」——或者用阿拉伯語說,「min al-nahr ila al-bahr」——這句話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運動的萌芽時期,大約是哈馬斯成立25年前的事。該口號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內部廣受歡迎,因為它呼籲回到英國控制下的巴勒斯坦邊界,在1948年以色列作為猶太國家建國之前,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生活在那裏。

 

親巴勒斯坦口號「從河流到大海」的歷史與爭議

密歇根州民主黨眾議員拉什達·特萊布在使用了支持巴勒斯坦的口號「從河流到大海」後,受到了眾議院議員的譴責。 TOM BRENN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這一口號反映了最初的主張涵蓋的地理範圍:以色列橫跨約旦河和地中海之間的狹長地帶。然而,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於上世紀90年代加入和平談判,正式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並通過建立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來進行治理之後,儘管領土主張發生了變化,這句話依然深受歡迎。

對許多巴勒斯坦人來說,這句話現在有雙重含義,一方面代表着他們希望有權回到1948年其家人被逐出的城鎮和村莊,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他們希望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其領土應當包括毗鄰約旦河的西岸和毗鄰地中海海岸線的加沙地帶。

「當他們使用這句話時,對他們來說是非常個人化的,」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中東歷史的副教授馬哈·納薩爾說。「他們的意思是,『我認同我祖先在巴勒斯坦的家園,即使它如今不在地圖上。』」

她還說:「此外,這是對巴勒斯坦人和巴勒斯坦在一起的堅持。」

但這句話多年來也被呼籲消滅以色列的哈馬斯所採用,為其賦予了一種更黑暗的含義,長期以來,這種含義一直影響着人們對它的接受。

 

親巴勒斯坦口號「從河流到大海」的歷史與爭議

周六,華盛頓的示威者抗議加沙戰爭。 AMIR HAMJA/THE NEW YORK TIMES

 

在哈馬斯10月7日對以色列南部發動襲擊之後,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哈馬斯在這場襲擊中殺害了1400多名平民和士兵,成為納粹大屠殺以來對猶太人最大的單日屠殺,該組織還將數百人扣為人質。而哈馬斯管理的加沙衛生部門表示,自那以來,已有超過1萬名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襲擊中喪生。

反誹謗聯盟表示:「這句口號是一種反猶指控,否認猶太人的自決權,包括將猶太人趕出其祖先的家園。」

反誹謗聯盟是一家對抗反猶主義和歧視的猶太倡導組織,該組織本周在X上發帖稱:「『從河流到大海』是哈馬斯消滅以色列的口號。」它還聲稱,「將其稱為呼籲共存的號召是在粉飾恐怖主義。」

包括數十名民主黨人在內的許多國會議員在譴責特萊布之時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哈馬斯在1988年制定的創立章程中並未提及這一口號,該章程承諾「對抗猶太復國主義的入侵並將其擊敗」——不止要在巴勒斯坦自古以來的領土上,更要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這一點。但這句話出現在了2017年該組織修訂綱領的部分章節中。在同一段內容里,哈馬斯表示可以接受沿着1967年戰爭之前的邊界建立巴勒斯坦國,那正是《奧斯陸協議》討論過的邊界。

儘管如此,哈馬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承認以色列的堅決立場還是給批評者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即任何人複述這一口號都是在吹響毀滅以色列——乃至整個猶太民族——的集結號。

「『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將獲得自由』這句話暗示了一種不存在猶太國家的未來願景,但它沒有對猶太人將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紐約市立大學教授彼得·貝納特說。但他表示,這句話的含義「應取決於語境」。

「如果是哈馬斯武裝分子說的,那我確實會感受到威脅,」作為猶太人的貝納特教授說道。「如果是一個我認識的、抱有平等和相互解放願景的人,那我並不會感受到威脅。」

這一口號引來如此多憤怒,令許多巴勒斯坦人大失所望,他們認為這是反誹謗聯盟等組織精心策劃的結果,目的是給巴勒斯坦人的動機打上問號,以此破壞他們的建國事業並讓他們噤聲。

「這兩個民族完全都可以在河流與大海間獲得自由,」牛津大學研究員艾哈邁德·哈利迪在談到巴勒斯坦和猶太民族時表示,他曾在上世紀90年代參與巴以和談。「『自由』本身必然帶有種族滅絕性質嗎?我想任何理智的人都會說不是。這句話是在否認河流與海洋之間的猶太人口也能獲得自由這一事實嗎?我想任何理智的人也都會說不是。」

哈利迪指出,內塔尼亞胡總理領導的以色列利庫德集團曾在1977年的初創綱領中提出類似的口號,稱「在大海與約旦河之間只能存在以色列的主權」。他說,這句話也可能被視為「飽含惡意」。

利庫德集團在後來的綱領中刪除了這句話,但該政黨依然反對兩國方案,即讓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旁邊擁有一個得到承認的國家。2018年,內塔尼亞胡的執政聯盟還推動通過了一項法律,將以色列的民族自決權奉為「猶太民族所獨有」。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3/197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