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初中生雜記之渴望當兵打仗

作者:

上初中的時候,由於愛看小說、電影,當時的小說、電影又都在講各種各樣戰鬥英雄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有畫面、有音樂的電影,很容易把青少年帶入情景,我經常因之而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激動地期待着這樣的考驗降臨到自己頭上,深信自己能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經受住考驗,衝鋒陷陣,報效祖國。

如看電影《英雄兒女》時,「我看着看着,手都發癢了,我真想端起槍,和他們一道,去打美國鬼子!我也一定像王成那樣,不怕苦,不怕死」(引號里的話出自當年日記,下同);看了電影《奇襲》,我懊惱自己「為什麼不早生幾十年呢?為什麼那樣考驗人的戰場我碰不上呢?現在倒好,別人都打了勝仗,解放了國家,我們就心安理得地來享受,難道這樣不可恥嗎?」「我愛那緊張的戰鬥生活」,「我愛那硝煙瀰漫的戰場」,「像他們那樣的生命才有意義」,「只要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安全,我是會獻出自己的一切的!!!」

看了電影《小兵張嘎》後,我深信:「如果我處在那樣的年代,也一定能夠象他那樣仇恨鬼子兵,勇敢機智地消滅敵人。為了人民的利益,我也一定能像嘎子那樣,付出自己的一切代價,甚至是整個生命!!!」

看完電影《偵察兵》,「我的心很不平靜,又勾起了我對自己理想的盼望,想起自己哪一天才會成為一個戰場上殺敵的人民戰士,我和影幕上的戰士一樣,對敵人有刻骨的仇恨,對人民有無限的同情,對黨有無限的忠誠,要是我在他們隊伍的行列中,那我多麼幸福啊!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只要是為了共產主義!」

影片「似乎把我帶進了那戰場上、戰鬥中,如果這個時候我也能夠端起槍沖呀,殺呀,打呀,該多好啊!」看到《紅色娘子軍》中洪常青英勇就義的情景,「我情不自禁這樣想到:如果我能這樣死去,多麼光榮啊!我一定高唱《國際歌》,為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

我那時的理想就是上戰場,當一名戰鬥英雄。為此經常處於一種熱血沸騰的狀態,分不清想像和現實,冥冥之中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是一名勇敢、正義、不屈的戰士,像電影或小說中的英雄那樣。

1974年6月,聽說蘇聯在靠近珍寶島的地方調動了很多兵力,中蘇邊境在日益惡化,戰爭隨時隨地都可能打起來,「這場打仗算是碰上了。哼,堂堂的7億人民是吃豆腐的嗎?蘇修啊蘇修,多少雙憤怒的眼睛在怒視你們,多少雙手在緊握槍桿子準備痛擊你們,一定要你們有來無回,消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是的,老修武器比我們好,比我們多,可是『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真理在我們手中,我們有廣大人民的支援,有一往無前的子弟兵,勝利終究屬於我們。多少次的盼打仗,多少次的盼這一天,現在這一天已經很近了。可惜啊可惜,我為什麼不是個男的呢?眼看戰火熊熊,侵略者燒殺,可只能待在後方受悶氣!」

1975年3月,又聽說要打仗了,說大約五年之內可能打起來,爭取兩年時間不打,搞好國內的事等等,「我差點沒從凳子上跳起來!打仗,我盼了你多久啊!幾年來,我多麼渴望打仗,又多麼想那硝煙瀰漫的戰場啊,那種緊張的戰鬥生活,那種報仇雪恨的日子,難道還會出現在我的一生中?我簡直不敢相信,我興奮,我狂喜!」「我心裏高興地想,再過五年我就20歲了,再過兩年我就17了,不管是兩年還是五年,我都夠格,都正好是身強力壯的時候,參軍殺敵的時候!老天爺也真肯幫忙,它偏讓我上完學,年齡正好時打仗,嘿!」

「多少次被小說里的故事情節所激勵,多少次被銀幕上的英雄所鼓舞,盼了幾年啊,盼望打仗,盼望殺敵人、殺強盜,盼望為神聖的事業灑熱血,可是它就要來到你的面前的時候,又被這突如其來的喜訊、意外的興奮,弄得有些心慌意亂了,……」「媽媽說,人就應該在戰爭里鍛煉鍛煉,接受考驗。我心裏想,好媽媽,看來打起仗來您是會放您女兒去的,同時我心裏也在說,我不會辜負你老人家的期望,絕不丟臉!」

在渴望上戰場英勇殺敵的同時,我認為有必要平時就要做好準備,於是想出各種辦法磨練自己,以適應戰爭的需要。如「吃飯最快只要五分鐘,而且一粒飯不掉;平時不管做什麼都要乾淨利索,生活儘量簡單」;只要有機會就學射擊、游泳之類的技術(雖然這些方面其實很笨,1973年暑假我第一次打靶,9發子彈卻打了零蛋,後來回武裝部時打過衝鋒鎗,成績有所進步),還想學騎馬和滑雪(但一直沒有機會)。

戰爭需要強壯的身體,因此我開始每天長跑,並在家堅持自己做一些運動;戰爭需要人們頑強的意志,於是我在長沙酷熱的夏天不許自己用扇子(當時沒有空調、電扇之類),任由汗水靜靜流淌,整個夏天不吃冰棍——哪怕周圍同學都在接二連三地吃;在勞動中吃苦流汗,咬牙堅持,肩膀壓出一片血絲也不叫苦。

在「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之時也依舊認真學習,甚至做了學校停課的思想準備——即使那樣,也要堅持自學(這一方面是為了磨練意志,同時也因為堅信知識是有用的,哪怕是戰爭時期);父母鬧糾紛時我六神無主,但最後還是命令自己要堅強面對,不僅要能承受皮肉之苦,還要能承受精神、情感上的折磨……

就這樣我不斷地以一名即將奔赴殺場的戰士的標準來磨練自己,總是對自己提出新要求,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同時很自然地「對那些只會談情說愛的青年,那些貪圖享受的嬌小姐」,抱着鄙夷和輕蔑。

當時的電影和小說將戰爭浪漫化、將犧牲神聖化、將暴力美學化,在一代青少年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們自幼就帶有一種戰狼氣質。或許在心理學上,這個年齡段容易有暴力傾向,特別不怕死,甚至渴望壯烈的犧牲。但是,如果當時我們能看到《雪白血紅》《大江大海》這樣的書,能看到《鋼鋸嶺》《高地戰》之類的電影,是否會有些許不同?我們常說「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但對青少年來說,封閉環境下的唯一信息來源卻完全可能塑造人、打造人。

2023-10-26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新三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26/1970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