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砸碎「鐵飯碗」,加速了

1

鐵飯碗,也不「鐵」了。

據澎湃新聞報道,湖南多地披露編外人員清退工作,一縣衛健教育系統各清退500人,還有縣表示全縣1038名被清退編外人員實現了再就業。

不只是湖南,從黑龍江哈爾濱到江蘇南通,從湖北十堰到雲南楚雄,從安徽桐城到內蒙古呼倫貝爾……

一時之間,許多人發現,多個城市開始集體清退編外人員了。

其中,聲勢最大的當屬哈爾濱。

今年初,哈爾濱出台規定,要求市直機關編外用人原則上5年內精簡完畢,每年精簡不少於本單位編外用人員額的20%。

編外人員,顧名思義,沒有機關單位編制的人員,廣泛存在與城管、輔警、衛護、教育等系統,俗稱「臨時工」或「合同工」。

編外人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基於正式編制人員不足之下的市場化補充,但也與財政軟約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編內編外,一字之差,待遇天壤之別。即使如此,編外人員因其工作相對穩定和體面,加之靠近權力系統,一度被視為準「鐵飯碗」,引來無數人追逐。

然而,准鐵飯碗,畢竟不是鐵飯碗。

一旦財政吃緊,或者政策壓力席捲而來,編外人員自然成了首當其衝的清退對象。

2

編外人員被清退,有着「鐵飯碗」之稱的編制人員,是否就高枕無憂了?

顯然不是。機關單位事業編制改革一直在進行時,近幾年更呈現加速之勢。

今年初發佈的機構改革方案提出,中央和國家機關編制精簡5%,收回的編制主要用於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地方人員編制精減工作,由各地結合實際研究確定。

事實上,地方層面的編制精簡,已經有所行動了。

前不久,山西、湖南、青海、安徽開啟人口小縣機構編制改革,多個行政部門被撤併精簡,部分事業單位編制被縮減,有縣域縮編人數超過千人。

這一次,砸碎鐵飯碗的也不只是人口小縣,連省會和特大城市也不例外。

這一次,走在前面的仍舊是東北城市。早在5年前,哈爾濱率先開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事業單位改革。

經過多輪改革,當地市本級事業編制精簡8246名,佔比25.3%。市轄區事業編制精簡7816名,佔比22%。縣(市)事業編制精簡和控制使用15574名,佔比32%。

一個省會超過四分之一的事業編制被精簡,每年又有20%的編外人員進行清退,動作之大,讓人看到了東北老工業基地難得的改革魄力。

不只是哈爾濱,整個黑龍江省動作都不小。

作為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的9個省份之一,黑龍江共精簡事業單位2735個,收回事業編制8.3萬餘名;其中,中省直精簡精簡領導職數1159名、佔比4.9%;市縣精簡領導職數3118名、佔比6.9%。

與黑龍江一道入選改革試點的省份還有江蘇、山東、內蒙古、江西等地,這些省份各自精簡的編制人員也有上萬名乃至幾萬個不等。

可見,從清退編外人員到縮減編制,從東北地區到中西部地區,從人口小縣到省會城市,種種信號表明,這一次打破鐵飯碗,絕不是說說而已。

3

為何突然開始打破「鐵飯碗」了?

長期以來,機關單位被認為是最穩定的工作崗位,一旦入編,輕易不會被辭退,所以這些年千軍萬馬爭着考公、考編。

數據顯示,2023年國考報名人數多達260萬人、省考總報名人數超過520萬,平均競爭比達到了57:1,而廣義上的考編大軍更是數以千萬計。

與之對比,各地還存在着規模龐大的編外人員,近年來更是呈現規模擴大之勢,即使編內編外兩種待遇,但最接近鐵飯碗的工作屬性,仍讓無數人趨之若鶩。

無論編制內還是編制外,最終都要靠財政供養,都屬於廣義上的財政供養人員。

長期以來,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狂飆的土地財政,再加上沿海地區持續不斷的轉移支付,讓許多地方的「錢袋子」顯得相對充盈,供養編內編外人員還不成問題。

然而,這幾年,一些地方遭遇了增長之困,而房地產又直面20多年來的最大轉折點,再加上地方債問題開始凸顯,遠遠超出財力承受範圍,精兵簡政就是必然選擇。

無論是縮減編制,還是清退編外人員,都不乏「精兵簡政」以提高行政效率的考慮,但減少財政開支,自一開始就是主要目標之一。

作為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之一的山西婁煩縣,黨政機構從原來的35個減少至22個,精簡人員編制341名,下沉鄉鎮人員編制56名,每年可節約人員經費3410萬元、運行經費990萬元。

每年節省出來的4000多萬元看起來不多,但對於一個每年稅收收入只有8億元的人口小縣來說,比例並不小。

在清理編外人員改革走在前列的湖北十堰,官方披露數據顯示,通過清理規範,當地編外人員比上年同期減少326人,減少率達9%,節省財政成本約1500萬元。

一旦縮減編制、清退編外人員廣泛推廣,省下來的財政經費想必極為龐大,無論對於提升行政效能,還是減少財政負擔,無疑都有着積極意義。

4

在財政之外,許多地方從大擴張模式,轉向「收縮」模式,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早在三四年前,國家層面就首提「收縮型城市」,要求瘦身強體,同時穩妥調減收縮型城市市轄區,審慎研究調整收縮型縣(市)。

所謂收縮型城市,一般指人口持續萎縮之地。在人口減少的同時,多數伴隨着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收入乏力等現象。

當人口減少,與人口相匹配的財政供養人員自然要隨之收縮;而經濟、財政等問題的聯袂而至,更決定了「瘦身」的必要性。

根據龍瀛團隊的最新研究,2010年-2020年,全國共有1507個收縮的區縣,佔比超過一半,總面積為440萬平方公里,覆蓋了中國近46%的國土。

龍瀛團隊:2010-2020年人口收縮的縣區市,新疆數據暫缺

在人口高速增長期,幾乎每個地市奉行的都是擴張思維,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城市邊界不斷向外蔓,行政事務隨之而膨脹,編制擴容或許受限,但編外人員卻在悄然擴張。

然而,任何擴張都是有盡頭的。即使財政依舊保持高增長態勢,在持續萎縮的人口面前,也沒有必要再維持如此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員格局。

事實上,隨着人口減少,要精簡的不只是編制,一些人口過少且持續流失的區縣、鄉鎮,或將面臨被撤銷或合併的命運。

這正是人口小縣率先開啟機構改革的原因所在,也是眾多城市不得不打破鐵飯碗的背景所在。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國民經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5/196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