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還記得神童張炘煬嗎?

當年,他10歲就考上了大學,成為全國最小的大學生。

13歲又考上了碩士,還是全國年齡最小的。

16歲,他又成了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他曾被眾多媒體追捧,全國聞名。

而這兩天,又有媒體採訪到了他。

視頻震驚了很多人。

28歲的他,仿佛已經選擇躺平、擺爛。

他的話也讓人意外:

「從科研上看,我是完全失敗的。」

「理想這玩意好吃嗎,多少錢一斤?」

「我一輩子不工作都可以,就靠父母,他們還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聽起來非常沒道理。

但是。

如果你了解他的過去,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01

1995年,張炘煬(xīn  yáng)出生遼寧盤錦,一個普通工薪家庭。

他從小就顯出了神童的天分。

三歲多時,已經能流利地讀報紙。

爸爸看着兒子如此出類拔萃,非常開心。

其實張爸自己也是學霸,但是沒能上一個好大學,心裏很是遺憾。

他決心要好好培養兒子。

2000年,五歲的張炘煬,還不到入學年齡。

張爸就托人將他送進了小學。

上小學後,張炘煬更「神」了。

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把一年的知識學會了。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爸爸決定讓他跳級。

一年級上了一個月,張炘煬就上了二年級。

又過一個月,他跳級上了三年級……

最後,張炘煬像開了掛一樣,只用2年,就學完了小學6年的課程。

張爸特別驕傲,更加決心要把這個「神童兒子」培養好。

為了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張爸從來不讓別人到家裏做客。

覺得那樣耽誤孩子學習。

7歲那年,張炘煬升入初中。

他和父母的矛盾也開始初現。

一方面,父母迫切地希望他專心學習,用出類拔萃的成績,證明自己的優秀。

而另一方面,張炘煬還只是一個7歲的頑童,十分貪玩。

又因為前兩年高強度的填鴨式教育,他開始反感學習。

初一、初二時,張炘煬的成績都一般,有時還是倒數。

到了初三,張爸感覺不行,出了個狠招——

乾脆讓張炘煬休學半年,在家自學。

然後父子倆的生活重心,基本就只剩下「學習」。

張爸除了工作,每天就是一件事:輔導兒子學習。

而張炘煬的生活,更是全部圍繞學習。

任何和學習無關的事,父母都不讓他做。

有時吃飯都是父母餵到嘴邊。

張炘煬愛讀《西遊記》,爸爸怕影響學習,就把書偷偷藏了起來。

而這樣高強度的學習,讓張炘煬又凸顯了「神童」天分。

半年後,他不光把初三內容學完了,還自學了高中三年的課程。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張爸隨後安排兒子參加了高三的模擬考。

沒想到,成績非常不錯。        

就這樣,張炘煬直接跳級讀了高三。

2005年,不滿10歲的張炘煬,走進了高考考場,成了「中國高考史上年齡最小的考生」。

一時轟動全國。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其他考生父母看到這個10歲小孩進考場,都特別驚訝。

很多報社、電視台的記者也圍着他,爭相報道。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閃光燈下的張炘煬,第一次感受到了什麼叫「萬眾矚目」。

父親更是高高地將他舉起,臉上寫滿了驕傲。

02

父子倆當時都想考上一所985大學。

不過張炘煬的高考成績,並沒有預想的好。

505分。

雖然上了本科線,但離985還挺遠。

當時,有校長擔心張炘煬成為「傷仲永」。

勸他繼續讀高中,等心理成熟一點再去讀大學。

但張爸卻一心想要「搶跑」,堅持讓10歲的兒子直接去上大學。

他的設想是,張炘煬可以先讀普通大學,再到名校讀碩士。

然後爭取22歲拿到博士學位。

這樣,以後就算當不了科學家,前途也不會差。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最終,10歲的張炘煬,考入了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現在的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成為當時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這個決定,現在看來並不明智。

因為以張炘煬的智商,再好好讀一年高中,985肯定不成問題。

更重要的是,張炘煬因為一直在學習,顧不上別的。

所以生活能力和心智發展,都比同齡人要差一些。

晚一年上大學,更加合適。

但是他的父母,不想「浪費」兒子的時間。

堅持把10歲的張炘煬,送進了大學校園。

一時間,他們全家被媒體瘋狂追捧,每天都有媒體採訪。

而學校也格外重視。

不但給張炘煬專門安排了三位導師,還給他了專門的宿舍,同意父母陪讀。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上大學之初,張炘煬的成績是很好的。

英語、數學測試,都經常是班裏的第一名。

——這說明他的智商應該確實很高。

但學習之外,張炘煬其實很不適應大學生活。

畢竟只是個10歲的孩子,別人才上小學三四年級,而他已經讀起了大學。

而且身邊全是比他大太多的同學,根本玩不到一起。

所以他的生活,非常依賴父母。

吃喝拉撒方方面面,全部由父母幫他安排妥當。

從那時起,他父母的生活,基本就完全以他為中心了。

夫妻倆為此也會吵架。

張炘煬媽媽覺得這樣不好,失去自我了。

但是張爸覺得值得如此,並且樂在其中。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張爸其實是陷入了一種錯位的理想主義。

他自己想出人頭地,但是沒能達成,非常遺憾。

本來以為人生只能如此了。

沒想到兒子表現出了天賦異稟,讓他忽然又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於是開始激情滿懷地栽培兒子,為此不惜放棄自己「平庸」的人生。

可是這裏面有一個巨大的問題——

他其實不懂教育。

他以為成績好就能成為人中龍鳳,就能譜寫一世輝煌。

但人其實是需要全面發展的。

情商、三觀、生活能力……都非常重要。

而這些,張爸全部都忽略了。

更可怕的是。

他又偏偏堅信自己是對的,一意孤行地掌控着張炘煬的人生。

於是事情就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悲劇。

03

張炘煬讀到大三,張爸想讓他提前畢業去讀研。

學校勸張爸再等一年。

因為教授已經幫張炘煬聯繫了德國的高校,那邊對「天才學生」的培養更好。

但德國規定14歲才能獨自留學。

而張炘煬只有13歲,需要再等一年。

張爸等不及。

他執意讓兒子大三後直接讀研。

於是2008年,張炘煬頂着「全國最小碩士生」的光環,進入北京工業大學讀碩士。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學校特意給這個大名鼎鼎的新生,安排了兩人間的宿舍。

方便父母繼續照顧他。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但這一年,張炘煬步入了青春期,越來越叛逆。

對,張炘煬到了研究生階段,青春期才剛剛開始。

因為那時他也才13歲而已。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他開始不想繼續被父母管束,拒絕爸爸繼續陪讀。

13歲的孩子可能已經意識到,爸爸在身邊陪讀,會讓他一直長不大,也和同學們格格不入。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激烈的爭吵後,張爸最終妥協,搬出了張炘煬的宿舍。

可是。

缺乏父母管束的張炘煬,開始放飛自我,沉迷遊戲。

經常是玩起來飯都懶得吃。

有次張爸去看他,父子倆為了玩遊戲的事吵了起來。

憤怒的張爸,拿起一壺開水,對着電腦澆了下去。

電腦瞬間短路,張炘煬的手臂也被燙傷。

還有一次,父子倆激烈爭吵後。

張爸氣得硬是從北京工業大學,步行50公里走回了廊坊的家。

大冬天的,連一瓶水都沒有,從深夜一直走到第二天早晨。

他可能怎麼都想不通,明明他設計了那麼好的一條光明大道,為啥兒子偏偏就不走。

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

這個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人不是學習的機器,不是你設置好了程序,他就能一直在那學啊學啊學。

人是極其複雜的生物,是有多種需求的。

是要全面發展,才能健康成長的。

而張炘煬,就在「唯成績論」的單一教育下,方方面面都出現了大問題。

生活能力方面,他幾乎是完全依賴父母。

沒有父母,「有時飯都吃不到嘴裏」。

自我認知方面,他盲目自大。

他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了不起的人。

甚至直接在班級里發問:「我是不是天底下最牛的人?」

三觀方面,他也沒有受到良好的指引。

他認為人就是要做王者,要過最好的生活。

他覺得成功的標準就是有北京的房子和戶口。

他不尊重普通勞動者,認為「沒錢的人一定沒素質」、「北京的亂象完全是外地人造成的」……

這些言論都曾引發巨大爭議,讓他招了很多罵。

甚至在他最強的成績方面,他也出現了很大問題。

張炘煬從小多次跳級,文化課基礎並不牢固。

再加上沉迷遊戲,他讀碩士時開始掛科,甚至無法完成畢業論文。

那段時間,他非常痛苦。

學習的困境,加上父母的責罵,讓他一度想要自殺。

後來還是在導師和父母的勸說下,他開始廢寢忘食地補習。

嘴裏起滿了泡,體重也急劇下降。

最後總算是如期完成了畢業論文。

而在畢業答辯之前,他又突然提出,讓父母在北京給他買房。

不買房,他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考博士。

這件事當時引起了很大爭議。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現在看來,張炘煬提出這個要求,既合理,也無理。

合理的是——

張爸一手操控了他的人生。

堅持讓他跳級,堅持讓他留在北京。

那張炘煬自然就會覺得,「既然都是你的理想,那你也應該為此而努力」。

而不合理的部分是——

北京的房價當時已經很高。

張家就算買得起,也是極其吃力的。

而16歲的張炘煬,像孩子撒嬌要玩具一樣,逼着父母給自己買一套北京的房子。

這顯然有點巨嬰傾向了。

有網友說當時張炘煬通過計算,預知北京房價到了最低點,所以逼着父母買房。

我找了很久,實在沒找到這個資料。

張炘煬之前倒是說過,他當時抱怨北京房價高,同學就讓他「滾回老家去」,他很受刺激。

而且說實話,房價這東西跟政策、經濟環境密切相關,真不是可以通過數學算出來的。所以這個說法不能採信。

而張爸在教育方面的不足,這時表露得更加明顯。

按說16歲的孩子,逼着父母在北京買房。

父母就應該意識到,自己之前的教育出了問題,導致孩子該懂的道理都不懂,接下來必須好好給他講講做人的道理了。

但是張爸沒有。

他的做法是,繼續哄勸兒子:

「只要你願意考博士,要我們幹什麼都行。」

然後夫妻倆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騙張炘煬說是買的。

而張炘煬也兌現諾言,考上了博士。

被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錄取,成了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博士」。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04

讀博後,張炘煬遇到了更大的困境。

他想談戀愛。

但身邊的女同學都比他大十多歲,把他當小孩。

他好不容易認識了一個只比他大一歲的女孩,人家又在讀高中。

而他已經是個博士,實在是聊不到一塊去。

不只女朋友,就是普通朋友,他也很難交到。

因為他總把「我想要成為王者,要不就沒有地位可言」掛在嘴邊。

這在他的博士同學眼裏,顯得幼稚可笑。

而這種傲氣和偏頗的三觀,也讓他很難獲得身邊人的認同。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更麻煩的是,讀到博士的張炘煬,「神童」的光環也很淡了。

他的導師曾公開說:

 「北航的每一位博士生都非常優秀。張炘煬與其他博士生相比,優勢僅僅在於年齡上,其他方面並無優勢可言。」  

事實上,對於讀博士來說,年齡太小,真不一定算是優勢。

因為做很深的學問,第一需要沉得住氣,第二要對世界有基本的認知。

這兩點,16歲的張炘煬都做不到。

他心浮氣躁,無法靜下心下來研究學術。

所以成績很不理想。

無奈之下,導師只好讓他換研究方向。

但是連續換了幾個方向,張炘煬還是沒有任何研究成果。

最後張炘煬讀了8年,才勉強博士畢業。

這時,他已經24歲了。

之前遙遙領先的年齡優勢,已經所剩不多。

之前的神童光環,也消失殆盡。

作為一個差點不能畢業的博士,人們已經對他的學術前景沒有太高期望。

他很少再出現在媒體的報道里,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05

直到前幾天,九派新聞又採訪到了這位久未露面的昔日「神童」。

他說,2019年博士畢業後,他去寧夏師範學院當了外聘教師。

但兩年後辭職了。

從那以後,就沒再正兒八經找工作。

靠接項目賺點錢。

他的經濟有點窘迫,「卡上只有幾千塊錢」。

而父母依然在做着他的全能管家。

每兩三個月,就主動給他打一萬塊錢。

他看好哪個小區,媽媽就會聯繫那邊的中介,幫他租好房子。

然後幫他把房間的每個角落都收拾一遍。

張炘煬如果需要什麼,給爸爸打個電話就可以。

神童「擺爛」背後,是一對「萬事通」父母

生活之外,張炘煬和父母在人生選擇上,依然分歧巨大。

他自己說:

「整個2022年,我都在跟他們激烈衝突。」

「他們明明什麼都不懂,還要指點江山。」

最後這句話,應該是說到了根本。

他的父母對教育一知半解,對孩子的心智發展全然不懂。

卻又急功近利、一意孤行。

強行給孩子的人生摁下快進鍵,又不能掌控正確的方向。

以至張炘煬在長大的過程中,看似風光,實則充滿了漏洞、錯位、矛盾和擰巴。

這一路欠下的債,張炘煬可能要用一生來還。

而他應該不會還得那麼心甘情願。

他會用各種方式來發泄對父母的不滿,讓他們知道自己錯了。

所以未來,張炘煬和父母的激烈衝突應該還會延續。

直到父母徹底認識到,當年的選擇,確實是太急功近利了。

所以啊,我們所有父母真的都應該懂得一個道理。

就是三個字:

不要急。

我們這一代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教育焦慮。

總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想讓孩子快人一步。

認字、算數、彈琴、圍棋……什麼都想提前學。

但其實,孩子的成長,無法搶跑。

人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特質和任務。

該玩的年紀,你非讓他學認字。

他可能是認了很多字,但那些需要在玩的過程才能掌握的能力,他就不行。

或者,該和同齡小夥伴打打鬧鬧的時候,你非讓他坐家裏學習。

他可能是學了些知識,但他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對人性的認知,就沒得到訓練。

而這些我們看不到的能力,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人生。

人際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共情能力、創造力、內驅力……

這些都是考試成績完全無法彌補的。

學習當然很重要。

但「只管好好學習」真的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如果一個人除了好成績,啥都不行,那他可能會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這樣的人生,不會是孩子想要的,更不會是我們希望的。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里,真的不要急,更不要只看學習。

就讓孩子依照自己的節奏,不慌不忙地長大。

該玩就玩。

該交朋友就交朋友。

該犯錯就犯錯。

該淘氣就淘氣。

這樣他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一個孩子真正健康成長的方式,應該至少要做到兩件事:

第一,自然成長。

第二,全面發展。

而這兩點,張炘煬都沒有做到。

所以一個天賦極高的孩子,就這麼淪為庸常。

當然,做個平常人也沒什麼不好。

只是對於他的天賦來說,有點可惜了。

如果他當初沒有跳級,就正常上學。

就一路做學霸,一路有同齡朋友,一路學習做人的道理,一路練習獨立的能力。

他的人生,一定會跟今天非常不同。

可惜已經回不去了。

而他的故事,應該是一個警示。

告訴我們每一個父母,慢慢來,不要急。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刀和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03/1961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