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對秦始皇的千年誤解:暴君,焚書,坑儒

秦始皇是歷史上極具爭議性的人物,爭議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他是暴君還是仁君?「焚書坑儒」是功是過?圍繞這兩大爭議,後人對他的解讀,大多偏向於他是暴君,他搞的「焚書坑儒」罪大惡極。兩千多年來,這種非議至今不絕。歷史的真實情形我們不得而知,但依據正史進行剖析,卻讓人意外發現,這位橫掃六合、統一中國的偉大皇帝,其實是千古蒙冤。

暴君:暴在哪裏?

秦始皇開啟滅六國大戰,席捲天下,的確捲走了無數亡魂,但這是國與國之間戰爭的殘酷,是統一大業的必然結果。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在滅六國過程中,秦始皇的軍隊並沒有屠過城,無端殘殺無辜百姓;對於派人刺殺差點讓他致死的燕國,他也並沒有採用任何泄憤的極端手段;對被滅的六國的王公貴族,他多用優撫政策,也沒有趕盡殺絕。統一天下後,他也沒有殘殺任何忠臣良將,哪怕對犯下當殺之罪的大將王翦,也讓其終老天年。

這樣看來,秦始皇並不是個殘忍嗜殺的暴君。如果與至少有過四五次屠城記錄的項羽、與統一天下後幾乎屠盡功臣的朱元璋相比,秦始皇其實已算得上是個仁君。

當然,作為有一統天下大志的君王,秦始皇也不是心慈手軟之輩,更沒有婦人之仁。如果非要說他是暴君,那麼他的暴,應是體現在他滅六國的手段上,因他採用的是最蠻橫、最暴烈的戰爭手段,以暴制暴,橫掃天下。他自己也承認:「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不可否認,秦始皇也有「殘忍」的一面。當趙國覆滅,他到邯鄲,也就是他的出生地,將所有仇家都「坑殺」了。《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記載:「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為報私仇,秦始皇的手段的確是殘忍了點,不過也說明這位偉大的皇帝也有着普通人「快意恩仇」的個人情懷,我們不應因此就抹去他的光輝。

焚書:焚的什麼書?

歷史上,對秦始皇指責最多的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事,所以分開來講。

書是文化的載體,焚書,斷的將是文化的傳承。在讀書人眼裏,這種罪行簡直令人髮指。以秦始皇之英明,不可能不知其利害關係。那他為何還要焚書?焚的又是哪些書?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丞相李斯給秦始皇上書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從記載看,所焚的主要是這兩類書,即統一前它國史記與民間私藏的《詩》、《書》、百家語。「百家語」應是指「諸子百家」。

統一前可謂是諸侯爭戰,百家爭鳴;統一後,秦始皇雖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字」,但這種文化亂象,若沒有非常手段,鞏難在短時內杜絕。更嚴峻的是,那些妄圖復辟的舊勢力,利用這種思想、文化亂象干擾、詆毀新政。正如李斯給秦始皇的上書中說:「……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夸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客觀看,焚書之舉是李斯的提議,並不是秦始皇直接下詔。其中的區別是:下詔是強令執行;他同意李斯的提議,表示他只是不反對這種做法。他曾說:「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可見他的初衷,只是「收天下書」,並非「焚天下書」。作為英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收書」和「焚書」的區別,但他明知會背負罵名,照樣同意李斯的提議,因李斯是一心為公。這說明,他是個有擔當的皇帝。

其實,從統一政權到實施「焚書」的八年間,秦始皇已幾乎盡「收天下書」,並聘請七十多名「博士官」,令其召集兩千多名學生一起對各種書「別黑白而定一尊」,去偽存真。後來所焚的,只是良莠不齊的民間藏書,並不包括官方藏書,說明所焚之書其實都留有備份。從某種意義上看,秦始皇「焚書」,不但規範了民間文化,穩定了天下民心,還保護了文化正統。

坑儒:坑的是儒嗎?

「坑儒」是後人的說法,發生在「焚書」後一年。儒,古時泛指讀書人。因而世人多認為秦始皇坑殺的是讀書人。這其實是一種訛傳。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從記載看,秦始皇「坑」的是犯禁的「諸生」。「諸生」指誰?要先了解「諸生」被坑的來龍去脈,才能明了。

有一個叫徐市的人遊說秦始皇,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他願去神山向仙人為秦始皇求「不死藥」。秦始皇「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不料徐市出海後一去不返。秦始皇雖暗自惱怒,但顯然並未汲取教訓,又「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結果也是不了了之。後來秦始皇又被「侯生、盧生」之徒忽悠,讓他們打着求「不死仙藥」之名揮霍錢財,屢次行騙。侯生、盧生怕「騙局」敗露,誹謗秦始皇「天性剛戾自用」、「上樂以刑殺為威」後逃跑了。

從徐市、韓終、侯生、盧生等人所為,可知他們的身份其實是古代所謂的方士、術士。身為九五之尊,卻被這類人一而再、再而三忽悠,也難怪秦始皇忍無可忍,勃然大怒說:「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秦始皇才下決心對咸陽那些騙人騙財、惑眾亂政的方術之士進行大清除,最終坑殺了「四百六十餘人」。由此可知,被坑殺的「諸生」,應是指方士、術士,而不是指讀書人。

秦始皇想修真,想長生,這是人的天性,無可厚非。他曾說:「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所以他一直十分敬重打着修真之名的方術之士,以致屢屢被騙,並不奇怪。那些所謂的方術之士,以方術騙人,打擊的卻是人對修煉歸真的信心。秦始皇最後醒悟,坑殺那些行騙的方術之士,以此懲戒後人,何嘗不是對文化正道的一種保護;人若失了正道,恐怕也將會永遠失去人之根本了。

也許,志在行君王之大仁,力圖保護文化之正統正道,這才是歷史上真實的秦始皇。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SOHU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7/1958823.html